期待的“開門紅”剛一開始,就戛然而止了。
林潇去年12月入行保險業,預想中的規劃,是年初多簽點單子。
這是保險代理人的重要銷售節點,很多人年底拿到分紅、年終獎,有錢來配置投資産品,簽單量好的時候,“開門紅”能持續到3月份。但新冠疫情突然襲來,一切都變得不一樣了。
面聊是不可能了,只能轉至線上交流,林潇明顯覺得,與客戶很難建立信任感,隔著網絡屏幕很難“一錘定音”。
疫情同樣讓更多人有了主動購買保險的意識,想咨詢購買的客戶接連不斷,互聯網保險平台呈現出另一番模樣:滴滴近日拿下互聯網保險牌照,慧擇保險在疫情期間赴美上市,衆安保險、水滴保險均創下銷售新高,BATJ、蘇甯、小米等流量公司,也早已入場布局。
疫情下賣保險,在燙手山芋和香饽饽間來回切換。
800萬人遇上“黑天鵝”
整個春節,林潇都混在寶媽群裏,這裏成爲她獲客的主要渠道。
“每天不停私聊這些寶媽們,她們很關心保險,問題很多,但最後都沒消息了。”
按照正常的節奏,林潇會約客戶在線下見面,細致耐心地講解保險産品,但疫情來了,所有線下的活動都必須暫停。
2個月的時間,林潇聊了幾十位客戶,卻只賣出了10份單價不高的醫療險。
“相對于線下面談,線上信任度更難。但銷售都是拼概率的,線上經營如果做的好,潛在客戶基數大,成單率即使不高,業績也會做的不錯。”林潇對「電商在線」說。
爲了擴大基數,林潇除了泡在各種寶媽群裏,還要自己學習錄短視頻,用最通俗易懂的語言介紹保險。
截至目前,全國的保險代理人數量近800萬,他們目前和林潇一樣,都只能在互聯網上搜尋合適的客戶。
(圖片來源:保觀察)
但這些單價不會過千元的産品,與動辄幾十萬的人壽險相比只是杯水車薪。
“越是昂貴複雜的保險産品,就更需要線下的面對面交流,不然客戶很難聽懂,更別提成交了。”
她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團隊建設上,她的團隊有100多人,都是學曆背景良好的保險代理人,也是公司的金牌銷售團隊。但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人員的流動,新人培訓全部被搬到線上,話術、表情、交流方式等這些需要更深的理解,在線上很難領會“精髓”。
“盡量別推遲展業、別著急入職、多學習修內功”,成了劉淼對新人這段時間的目標。
這幾年互聯網保險風生水起,但對于壽險公司來說,銷售團隊的“人海戰術”是重要戰略,代理人渠道的占比依舊是主要營收來源,比重從2015年占47%上升到2018年59%,年均增速28%,是各種渠道中增長最快的。
不少險企出台了專門的增員培訓,如華夏保險組織內外勤員工線上學習《微信線上招募教程》、《“朋友圈”巧增員》等資料;中英人壽則通過微贊小程序,上線《用戶裂變研習社》課程,培訓代理人怎麽微粉、怎麽圈層、怎麽快速拓客等。
保險代理人大多低底薪、高傭金,爲了保證疫情期間的工資收入,很多公司都調整了業績目標。
“以前銷售低價的醫療險可能算不上業績,但現在這些都可以納入考核了。”劉淼說。
實際上,“保底薪”也不僅是保險代理人的選擇,更成了公司內其他崗位人員的無奈之舉。
李玲是一家保險公司的電話客服,疫情期間無法到公司展開工作,爲了保住底薪,她不得不背上銷售業績,直接墊資給家人都買了保險。
“我不擅長做銷售,現在也不知道疫情之後我還能不能回到原來的崗位了。”李玲對「電商在線」說。
互聯網保險“火”了
代理人的各自困局,在互聯網保險平台上卻是另一番光景。
2月13日,慧擇保險登陸納斯達克,成了國內互聯網保險第一股。
這家靠社交媒體撐起的線上保險中介,更像是保險行業的電商平台,傭金收入是它的主要經濟來源。
梳理發現,近幾年入場的互聯網保險公司,大都以B2C(企業對消費者)、B2A(企業對代理人)等形式向用戶提供保險咨詢、購買等服務,水滴保險、慧擇保險、輕松籌、多保魚、薄荷保等都在其中。
資本在這條賽道上表現得毫不吝啬,2019年,水滴公司共完成B、C兩輪超過15億元融資,多保魚完成超過2億元B輪融資,薄荷保獲得千萬美元A輪融資,輕松籌于2017年獲2800萬美元C輪融資。
這場疫情給互聯網保險平台按下了加速鍵,來自水滴保險商城的數據顯示,今年1月新單年化保費收入突破了10億元,是去年同期近7倍。進入2月,保費收入或達到去年同期的10倍。
衆安在線也發布今年前2個月保費收入公告,累計保險保費收入約爲25.65億元,同比增長55.17%。
在許多業內人士看來,短期的爆發是疫情給了互聯網保險“機會”,但背後更是一種水到渠成。
實際上,BATJ早已拿到互聯網保險牌照,螞蟻保險、騰訊微保已坐穩了業內流量的頭部交椅。衆安在線的背後站著阿裏、騰訊、平安,包括美團、滴滴、頭條、小米在內的互聯網大廠都已布局該領域。
(滴滴平台上設有金融服務的入口)
對于互聯網保險行業而言,這些平台帶來的或許就是未曾接觸過保險産品的增量用戶。
疫情下的危與機
根據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的公開數據,互聯網保險在2012-2015經曆了快速增長,2015年保費達2234億元,是2012年的近20倍。
自此開始行業也陷入了增長瓶頸,行業滲透率由2015年的9.2%下滑至2018年的5%,保費規模也降至1889億元。
一方面,行業受到的強監管,業務創新的同時也承擔著風險;另一方面,消費者在購買保險時仍然追求熟人關系鏈以及面對面接觸的信任感。
“這種産品不需要代理人也不需要經紀人,平台就是‘銷售員’,只要平台流量大,基數大,成交量自然會上去。”林佩說。
這也決定了互聯網保險産品的性價比非常高,但是增值服務就很少,對于健康告知和投保須知裏會有一些隱藏的條款,非專業人士很難看懂,非標品發生理賠糾紛的概率也增加。
“沒有一對一的售後,打人工客服真的效率很低,一旦發生理賠或者咨詢問題,可能會打電話打到懷疑人生的。”林佩說。
疫情給互聯網保險按下加速鍵,但傳統險企們也加快了線上營業的步伐。
“以前還喊著線上將是機遇,現在已經沒時間喊口號了,必須直接來做。”上述保險管理者說。
傳統險企的這場轉型來勢洶洶,爲一線隊伍提供了多樣化的線上支持服務,包括線上投保、線上簽約、線上學習等在線銷售及展業平台,新一代移動保全系統,在線續期服務等,並推出微信回訪、自助理賠、新冠肺炎患者同程查詢工具等客戶服務工具。
這對于互聯網險企來說,自己原本的優勢受到挑戰,不失爲很大的競爭壓力。
慧擇保險經濟副總裁宋號盛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長期行業是否能健康發展,仍依靠企業自身産品和服務,而不是人們一時之需的有限選擇驅動。”
總之,疫情雖然帶來了追光,但也終將過去。到那時,互聯網保險將如何守住增量用戶,又繼續觸達新的市場成了後續問題。
對于800萬保險代理人來說,與互聯網平台一樣搶奪健康險市場,並不是他們的本職工作,一場貓著過冬之後,他們還將踏上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