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問題不好回答啊!股權牽連甚多,關系到公司的方方面面,一時半會兒很難搞清楚、講清楚。
但參與過複星、海爾、中興等200多家著名集團旗下參控股企業的股權布局及股改設計的包啓宏老師,卻有這個本事。
像講故事一樣把股權的各方各面講得清楚,讓人一聽就懂,懂了就能用。
從被騙49%股份,到100000企業家的股權導師。
2004年,剛工作2年的包啓宏老師是教育公司的一個小主管,被公司派到杭州開發新市場。
憑借自己超強的社交能力,沒幾天就找到了一位很有人脈的“地頭蛇”。
爲了合作,總公司答應給這位“大人物”新公司49%的股份。
當時包老師要在杭州做一場800個學生活動,“大人物”拍著胸脯說600個給我,你負責200個就夠了。
眼看著日期一天天臨近,“大人物”那邊毫無動靜。
包老師開始急了,一打聽才知道,“大人物”2個月只招到了2個學生。
雖然後來包老師使勁渾身解數,填補了空缺但是按照合同規定,公司還是得給貢獻了2個人頭的“大人物”49%的分紅!
有了這次教訓,包老師開始研究股權,後來幹脆辭去了20萬年薪的經理工作,到中國股權領導品牌——經邦咨詢當個年薪5萬的小員工,只爲更深入地研究股權。
在經邦咨詢做了8年股權咨詢,他看遍了所有類型的股權架構,對所有股權問題了如指掌。他說:投資=投人=投股權架構!
不會股權激勵=替競爭對手培養人才。
汽配公司的張總有3個員工,一個跟他13年,將他的公司從30萬做到了3000萬。
一個跟他7年,將公司從3000萬做到1億。
還有一跟了他3年,將他的公司從1億做到了3個億。
面對3位功勳,股權激勵是必須的。
但是張總很爲難,到底該給哪個員工多一點呢?要給多少呢?
而且,他要是分配不好,鬧翻了,員工跑去他的競爭對手那,到時候損失可就是幾千萬、幾億!
股權激勵要做到公平公正,還真不好做啊。
缺乏恰當機制,股權激勵容易變成股權“激怒”:
員工那麽多,到底要分給哪一個?判斷標准在哪?
怎麽分,一次性給還是分批給?用什麽方式分?
每個員工情況都不一樣,分多少合適,具體怎麽計算?
員工拿到股權,還是要走,怎麽鎖定人才?
激勵的員工退出,怎麽回收股份?
……
但是張總這個煩惱對包老師來說,卻是小菜一碟。
他給了張總一個自創的“貢獻系數法”,立馬就做出了讓三位員工心服口服的激勵機制。
包老師還順便教張總一個簽訂合同的方法,讓他再也不怕人才會流失。
每一個管理人員,都應該逼自己學會的股權知識。
曾國藩說過:“利可共不可獨、謀可寡不可衆”。
意思是利益分配給大家,不能一個人獨享;權力則相反,應該放在少數人手裏。
但利益怎麽個“共”、謀怎麽個“寡”都是深奧的學問,做不好就容易讓企業這艘大船沉沒。
預防大于治療,提前把這些問題摸清、摸透,應對其股權問題才能得心應手。
股權架構穩定,投資與被投資,才能有的放矢。
管理崗位以下,或者想創業之前,可以允許自己無知一會兒。
但是管理崗位以上,或者想要創業的,必須讓自己建立起股權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