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今年可是無人駕駛“元”年
如無意外,今年內,我應該能通過手機APP叫上一台無人駕駛的出租車,遊走在大街小巷之中。
因爲,按照計劃,特斯拉已經在2019年完成自動駕駛的技術研發,並在今年投放100萬輛自動駕駛出租車;
因爲,按照計劃,Uber已經在2019年生産了1.3萬輛自動駕駛汽車,其無須人類安全駕駛員的車輛也會在年內推出;
因爲,按照計劃,日産會在今年正式推出具備商業化能力的無人駕駛技術;
……
看來李老師的“夢想”要落空了。
2,馬路上的“二愣子”
其實,很多人並不知道這個被冠以時髦、科幻、未來之名的無人駕駛,早已不是什麽新鮮事物。
1925年,一輛在後車艙裝有無線發射天線的Chandler汽車(這家汽車公司在1929年已經破産)在另一個人的遠程控制下靈活地穿梭在車來車往的紐約街頭。這是人類對無人駕駛汽車的最初遐想。
15年之後,獲通用汽車贊助的貝爾•格德斯在《Magic Motorways》一書中展現出他的宏大遠見:“1960年,行走在洲際公路的車輛將不再被人類控制。”然而,半個世紀過去了,這個所謂的“遠見”依舊遙不可及。
1989年,現代自動駕駛車輛的雛形——采用激光雷達進行探測,運用神經網絡進行計算——誕生在卡內基梅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31年過去了,這個模型依舊被大部分自動駕駛公司采用,不同的只是激光雷達的光束越來越多,神經網絡被大數據和智能化賦能罷了。
時至今日,所謂的無人駕駛在本質上和30年前的沒什麽兩樣,不過是預設程序的機器人——遠談不上智能,更談不上開車時所需要的隨機應變。
曾經就有外媒跟蹤遊走在美國街頭的Waymo無人出租車,結果發現它們連剛拿到駕照的新手都不如:
在左轉車道遇上對面准備右轉的車輛時,它就被“嚇住了”;跟在大車後面,看不到前方路障時,它也只會傻乎乎地一直跟到底,直至錯過最佳的切線時機;從岔道出來融入主幹道,它常常遲疑不決,最終停在了岔路口等別人讓位置給它……
在利益的驅使下,人類的本性是很容易暴露出來的——人類的本能、欲望、情感、意志等等非理性因素,本來就不能被人的理性所完全駕馭和取代。
所以,無人駕駛要想充分發揮其功用,首先就是要將社會理性化,也即要求別人不要加塞,不要路怒,甚至還要禮貌讓車。要是有自動駕駛公司做到這點,估計它會得諾貝爾和平獎。
03,無人駕駛沒有商業化的必要
對于大衆消費領域,無論是私家車還是出租車,所謂的人工智能都沒有商業化的意義。這一觀點,早已被無人駕駛的同門兄弟——無人便利店驗證過。
近一兩年,和無人駕駛一同火起來的,還有無人便利店。
和無人駕駛一樣,人們對無人便利店也有著美好的憧憬:掃碼開門、自主選購、結算支付、解鎖出門,關鍵是,它能24小時營業,且完全無須人工成本。這些利好使得便利店這一利潤微薄的傳統行業重獲資本的青睐,一時間,就吸引了數以億計的資金。
然而,僅僅過去兩年,這個昔日在資本市場呼風喚雨的“無人便利店”已風光不再。它的失敗驗證了一句古話:“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無人便利店的技術含量低,很快得到商業化,並驗證了其不可行性。
“一瓶水才兩塊錢,但是貼在上面的RFID標簽就要三毛錢,還沒算貼標簽和補貨的人力成本。另外,沒有店員的幫忙,占利潤份額較大的便當、早餐和各式熱飲都需要顧客自己處理,所謂‘便利’反而帶來了麻煩,最終導致客源流失。”無人便利店的業內人士說道。
無人出租車,對公司無益,于消費者也無用。
首先,它的費用並不比有人駕駛的出租車便宜。Waymo One試運營早期,彭博社做過它的費用實驗,結果顯示,一段11.3英裏的旅程,Waymo要價19.15美元,雖然比本地出租車便宜,但也只是和Uber和Lyft等網約車差不多。
其次,消費者的乘坐體驗並不好。在Waymo的打車軟件中,你會發現大量差評:“幾乎整個行程都在猛踩刹車。”“我暈車很厲害,差點想下車嘔吐。”“出租車把我放到了離目的地一公裏外的地方。”“出租車把樹枝當成了汽車,停了足足15分鍾,最終還得安全員接管才離開的。”……
要是這樣的玩意在全球範圍內正式商業化,其下場比共享汽車和共享單車要慘100倍!但這也是好事,起碼能讓公衆看到了無人駕駛的醜陋,重新思考“autonomous cars”的定位。
04,原來“無人駕駛”只是個誤會?
“也許‘autonomous cars’這個字眼引起了公衆對自動駕駛的誤解,以爲它能完全把汽車獨立于駕駛員。”與無人駕駛分手後,沃爾沃 CEO 哈坎·薩缪爾森(Håkan Samuelsson)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語重心長地說到。
不可否認,現在很多自動駕駛公司的水平都相當高。前不久,美國加州車輛管理局(DMV)的脫離率報告出來了。脫離率是評定自動駕駛系統可靠性的重要指標,它描述的是每1000英裏,自動駕駛車輛不得不讓人類安全員接管的次數。
在這項指標中,Waymo從5年前的0.804銳減到0.076,平均每兩次脫離之間的行駛裏程從1244英裏躍升至13219英裏。13219英裏是什麽概念?折合成公裏數就是21273.92km,大概能讓你往返廣州北京5次。
無人駕駛不過是資本市場安插給消費者的僞需求。消費者不敢,也不需要用上無人駕駛這玩意,他們更多的只是希望在自己累了困了的時候,有個“副駕駛”能幫忙扶扶方向盤,踩踩刹車,不至于讓自己設身于危險之中。
所以,與其盲目追求無人駕駛——拼命追求設備的精度和能見度,不如把精力放在自動駕駛輔助上,讓其價格更低,精度更高,反應更人性化,讓購車預算有限的消費者也能享受到“autonomous cars”的便利。
文 | 大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