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福宮
每當我走過天福宮時,總喜歡想像時光倒退,倒退至180年前它落成的年代。那時候,它面向的,不是現在高樓林立的金融區,而是茫茫大海。從中國南方到來的新客,自海上安全抵達後便入廟拜神,感謝護航女神媽祖一路上的庇護。
以媽祖爲主神的廟宇
這一天,我再次來到天福宮。有那麽巧,在廟前遇見一位向導正在爲遊客做講解,所述說的正是這個畫面!是的,這是我們要認識天福宮最自然的“起點”。
媽祖是天福宮主神,被供奉在廟宇正殿的中軸線上。同一殿中,她左邊是關聖帝君,右邊是保生大帝。後殿在中軸線上的是觀世音菩薩,兩旁是太陽公、月宮娘娘。另外,東護室供奉孔子、伽藍菩薩,西護室供奉開漳聖王、城隍。在同一廟裏,結合道、佛、儒三教;掌管不同“領域”神明的聚合,使信徒們能爲生命中不同的需求膜拜。
我生長于具有華人民間信仰的廣東人家庭。在成長的歲月裏,家裏拜祭天神、竈君、地主、祖先,後來又供奉關帝。母親每天晨昏上香,大日子備祭品全家拜拜。廟宇倒是不常去,更完全沒到過屬另一籍貫的天福宮。當長大後,我雖選擇了不同的信仰,拜拜的細節卻還留存在記憶裏。
天福宮是福建人建的廟宇。神明中與福建有密切關系的除了本名林默,原是宋代莆田人的媽祖外,還有本名陳元光,于唐代首任漳州刺史,因對開發漳州做出卓越貢獻,亡于征戰後被尊奉爲神的開漳聖王。
材料工匠來自福建
我是在當了建築師後,才第一次進入天福宮。想當年在英國修讀建築學時,課程中完全沒涵蓋西方建築以外的任何建築傳統。我是在工余讀書,實地走訪—— 包括在神州大地看古建築,逐漸進入中國傳統建築領域。中國建築有兩個地方令我覺得很“神奇”,其一是其系統化和“預制性” —— 所有的構件可預先制作,然後安裝;其二是一切分等級,尊卑有序,就像在我成長的家庭中,十分注重輩分。另外,中國建築的名詞非常特別,只因由方塊字組成,卻都容易入腦。
天福宮體現這些中國建築特色。這座由福建僑領陳笃生等人出資建造的廟宇,材料和工匠皆來自福建。到了上世紀末必須大規模修葺時,即進行了落架大修,將構件逐一拆下,修繕,再安裝。
組成天福宮的建築物肯定分尊卑。最重要者乃供奉主神的正殿,除了位于“回”字形布局的中心,也比其它建築物高。同時,采用了歇山重檐式屋頂,比起三川殿用的斷檐升箭口式,以及東西護室用的一條龍式,都來得尊貴。
憶起屋頂式樣的等級和特有的名稱時,不知怎地也想起了小時候用餐前“叫人吃飯”的習俗。如果是大型的聚餐,年幼的我從“爺爺吃飯”起得按長輩們輩分的次序逐一叫他們吃飯,當時覺得有點“複雜”,卻因此而清楚各人和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
含豐富的文化內涵
天福宮的建築構件上有許多活靈活現的雕像、塑像,包括木雕、石雕、剪黏塑像,此外,還有精美的繪畫。這些也都喚起了舊時的記憶。我不但在華人民間信仰中長大,也在中國古典文學作品如《三國演義》《西遊記》《聊齋志異》中長大。在正殿上方的木構件上“遇到”八仙雕像,很自然便想起小時候看的關于他們的故事,盡管沒讀過《東遊記》原著。同時,也因“暗八仙”(即仙人獨特的法器如寶劍、花籃)的裝飾,聯想到他們的名字。
裝飾多具吉祥寓意,這對我來說也並不陌生。從小被教導在過年和大人的生日要說吉利話,也知道某些動、植物和物件有“好意頭”,比如蝙蝠寓意“福”。且讓我們看看天福宮三川殿沿街立面上蝙蝠裝飾的運用:一共有四個螭虎圓窗,每個圓窗皆處于一方石牆上,牆的四角各有一只蝙蝠。爲何四“福”?原來“四”和“賜”諧音,是賜福的意思。但每個螭虎窗上又有一只蝙蝠,加起來便有五“福”,豈不就是“五福臨門”?妙!
圓窗頂部和石牆四角一共有五只蝙蝠
天福宮更妙和更令人意想不到之處,是在于它也結合了西洋建築元素:沿街的鑄鐵欄杆、一些牆上的瓷磚,以及含幾何圖案的密鋪地磚,都屬西式。這些元素並非“原裝”,但已存在了好長的一段日子,早已成爲這座古廟不可分割而須當保留的一部分,且使之散發獨特的南洋風情。
三川殿的鑄鐵欄杆和密鋪地磚乃西方建築元素
天福宮內容豐富,一篇短文僅是一幅速寫。希望讀者們都能親自到那兒走一回,以曆史、宗教、布局、結構、裝飾等不同的角度去欣賞和了解我國這座華族建築瑰寶,必然收獲滿滿。
(作者爲本地建築師兼作家)
(本文首發于《源》143期,文章版權歸新加坡宗鄉會館聯合總會《源》雜志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使用,歡迎朋友圈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