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把晁錯的打算告知了袁盎,袁盎很害怕,連夜去見窦嬰,對他說明吳王叛亂的原因,希望能面見景帝,親口說明原委。窦嬰入宮奏報景帝,景帝就召見袁盎。袁盎入宮晉見,景帝正與晁錯在調度軍糧。景帝問袁盎:“現在吳、楚叛亂,你覺得局勢會怎樣?”袁盎回答說:“不值得擔憂!”景帝說:“吳王利用礦山就地鑄錢,熬海水爲鹽,招誘天下豪傑;到年老發白時舉兵叛亂,如果他沒有計出萬全的把握,難道會起事嗎?爲什麽說他不能有所作爲呢?袁盎回答說:“吳王確實有采銅鑄幣、熬海水爲鹽的財利,但哪有什麽豪傑被他招誘去了呢!假若吳王真的招到了豪傑,豪傑也會輔佐他按仁義行事,也就不會叛亂了。吳王所招誘的,都是些無賴子弟、沒有戶籍的流民、私鑄錢幣的壞人,所以才能相互勾結而叛亂。”晁錯說:“袁盎分析得很好。”景帝問:“應采取什麽妙計?”袁盎說:“請陛下讓左右回避。”景帝讓人退出,唯獨還有晁錯在場;袁盎說:“我要說的話,任何臣子都不應聽到。”景帝就讓晁錯回避。晁錯邁著小而快的步伐,退避到東邊的廂房中,對袁盎極爲惱恨。景帝突然問袁盎,袁盎回答說:“吳王和楚王互相通信,說高皇帝分封子弟爲王,各自有封地,現在賊臣晁錯擅自貶谪諸侯,削奪他們的封地,因此他們才造反,准備向西進軍,共同誅殺晁錯,恢複原有的封地才罷休。現在的對策,只有斬晁錯,派出使臣宣布赦免吳、楚七國,恢複他們原有的封地,那麽,七國的軍隊可以不經過戰爭就都會撤走。”于是,景帝沉默了很長時間,說:“不這樣做,還有什麽別的辦法?我不會爲了愛惜他一個人而向天下謝罪的。”袁盎說:“我計策就是這樣,請皇上認真考慮!”景帝就任命袁盎爲太常,秘密收拾行裝,做出使吳王的准備。過了十多天,景帝授意丞相陶青、中尉嘉、廷尉張歐上疏彈劾晁錯:“辜負皇上的恩德和信任,要使皇上與群臣、百姓疏遠,又想把城邑送給吳國,毫無臣子的禮節,犯下了大逆無道之罪。晁錯應判處腰斬,他的父母、妻子、兄弟不論老少全部公開處死。”景帝批複說:“同意所擬判決。”晁錯對此卻一無所知。壬子(二十九日),景帝派中尉召晁錯,欺騙他說坐著車巡察市中,于是,晁錯穿著上朝的官服在東市被斬首。景帝就派袁盎與吳王的侄子、宗正德侯劉通爲使臣,出使吳國。
【分析】漢景帝時期,七國之亂“誅晁錯以清君側”,這一曆史案例再熟悉不過了,雖然後來叛軍失敗,劉被殺,七國之亂結束,但在這一過程中,晁錯稀裏糊塗地當上了“替罪羊”,說他稀裏糊塗是因爲他到死都不知道怎麽死的,這也不怪他,誰讓他觸動了利益集團的既得利益,被坑沒商量,所以晁錯就當了炮灰。晁錯原本以爲有漢景帝這棵大樹可以依靠,可現實證明是他錯了,漢景帝也連著坑他,而自己卻不知道,很是悲哀!現來分析下晁錯是怎麽被坑的:
第一,寓陰于陽
在這一點上,是說袁盎需要一個支開晁錯的合適理由,事以密成,語以敗泄!畢竟涉及到晁錯極爲不利的切身利益。如果讓晁錯在場的話,那麽無疑會增加自己的阻力,所以需要支開。在案例中,袁盎前期分析得頗有道理,連晁錯也認同,當漢景帝問袁盎有何應對的妙策時,袁盎適時地提出了讓景帝下令左右回避,其真實目的就是有意支開晁錯。袁盎的這個理由找得很合適,畢竟涉及到軍事機密,無關之人回避也是應該的,這個請求會讓景帝覺得提得合情合理,也讓晁錯不得不回避,所以,這就很好地把晁錯給支開了。在這裏,“袁盎以軍事機密需要無關之人回避”是陽,“有意支開晁錯”是陰,在陽下實現了陰,袁盎就這樣順利地把晁錯給支開了。
第二,漢景帝何以在晁錯回避後馬上“突然”向袁盎發問?
在這裏“突然”二字足以見漢景帝的權謀用意:
1、測試袁盎讓晁錯回避的此舉是否是其在自己面前爭寵的表現;
2、測試其應對策略是否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而不是臨場發揮。
爲何說以上兩點是漢景帝的用意,因爲如果僅僅是出于爭寵的目的,加之之前如果沒有認真思考過對策,此時對于景帝的突然發問,哪還有時間來想應對之策,于是就會慌亂,對于景帝而言,這很容易識別;即使腦子轉得快,臨時應付得來,但難免言語動作表情上會有疏忽,這對于經驗老道的漢景帝來說,捕捉到一些細節是很容易的。總的來說,景帝此舉就是以時間逼迫來看袁盎是如何應對的,以此來考察其是否真正的是出于應對之策而思考的;
第三,漢景帝既然已經默認要處死晁錯了,但何以在“過了十多天後”才授意別人對晁錯進行彈劾?
“十多天後”,總的來說是拉長時間戰線,其用意有兩點:
1、晁錯和袁盎本來就是一對死對頭,加之在被袁盎刻意支開後,其內心對袁盎是十分惱恨的。在袁盎向景帝提對策中況且當時自己並不在場,不知其會不會诋毀自己,加以現在又是特殊時期,所以晁錯私下裏肯定會有所防備,警惕心是很強的,如果景帝在袁盎提對策後立馬就著手處理晁錯的事情,這會讓晁錯認爲景帝是聽信了袁盎的讒言,晁錯肯定不服,指不定會叛逃或者自殺等不利舉動:如果是叛逃,那麽還好處理,直接順勢對其進行捕殺;但如果是自殺了,那就有點麻煩了,畢竟晁錯的死不是景帝的意思,要諸侯不反叛明面上是需要景帝對晁錯是殺與不殺表個態度,要是晁錯之死不是出自景帝本人的意思而是被讒言中傷,那就會給諸侯落下口實,到時候想以誅殺晁錯而讓諸侯罷兵那是不可能了。
2、還有一點,漢景帝對晁錯的才能是很欣賞的,有意讓晁錯堪當重任,而現在又要親手誅殺自己賞識的人,這無異于打自己的臉,所以,“過了十多天”後才處理晁錯的事情,這會讓景帝內心有一個心理上的緩沖、過渡期,以至于不會那麽難堪!
第四,彈劾上的策略
1、彈劾廣度
景帝何以授意丞相陶青、中尉嘉、廷尉張歐上書對晁錯進行彈劾,其目的無非是想在彈劾的廣度上把它做寬:如果一人彈劾,也許存在惡意彈劾,但如果是多人進行彈劾,那麽景帝明面上就不得不引起足夠重視了,而給人的感覺是自己不是一味偏袒。
2、彈劾深度
丞相、中尉、廷尉,這三個官職,其背後都代表了相應的利益集團,三部門進行聯合彈劾,意味著晁錯已經把朝廷裏所有人給得罪了,大家已經對其不滿了。假使現在景帝有意要保晁錯,但保得了嗎!衆憤難平,晁錯已經在朝廷待不下去了,作爲一個領導,景帝不得不處理晁錯,這就給了景帝處理晁錯一個很好的借口,當然了,這個借口是明的,而不是暗的。
第五,漢景帝爲何要將晁錯引至市中巡察過程中再對其進行斬殺?
1、漢景帝授意中尉斬殺晁錯,算是給了反叛的諸侯一個交代;
2、斬殺晁錯于人多的東市,發揮輿論的力量,可以盡快傳至反叛的諸侯耳中,而且在大庭廣衆之下斬殺,足以說明晁錯已死如假包換!
3、斬殺于東市,景帝也算是給了百姓一個說明:自己並不會爲了愛惜一個人而不向天下人道歉。此舉足以彰顯帝王的形象——不偏袒等。
綜上所述,經過教主分析,有時候“替罪羊”並不是你不想當就不想當的,問題在于是怎麽被坑的。晁錯就是這樣,本想著傍著新領導可以大展宏圖,但最終卻稀裏糊塗地當了“替罪羊”,到死都不知道是怎麽死的,很是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