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基礎教育的最大特色就是實行“分流制”,從新加坡建國五十年發展情況來看,這種特殊的教育體制無疑在人才培養、發展國力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對這種教育體制進行深入研究,會對我國基礎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帶來很好的借鑒作用。
新加坡的教育分流制是從基礎教育階段開始的,大致有4次分流機會,分流的主要依據就是學生在現階段所表現出的學習能力和智力水平。
第一次分流是在小學四年級,通過英語、母語和數學3門學科的考試及平時成績將學生分成不同層次,分別編入不同的班級,大致有15%的學生進入優秀班,72%的學生進入普通班,3%的學生進入差班。
第二次分流是在小學六年級離校考試,根據全國統一考試按成績讓學生分別進入初中的快捷課程班、普通學術班和普通工藝班。
第三次分流在中學二年級,仍然是根據考試成績,對各個不同層次班級的學生進行適當調整,培養目標分別是劍橋普通教育文憑考試O-level和A-level。
最後一次分流是在初中畢業,劍橋普通教育文憑考試O水准的可以進入初級學院或高中學習2~3年(快捷課程2年,其他3年),准備高中畢業的劍橋普通教育文憑A水准考試;其他學生分別進入理工學院或工藝學院,爲升學或就業作准備。
分流制的弊端
“分流制”在所謂觀照個體潛能與個性的同時,也把人按照所謂能力水平分成了三六九等,因考試成績不如人而被編到低等水平的班級,處于低人一等的地位,對幼小心靈所帶來的傷害是不利于青少年身心的健康發展的。
人的能力的顯現不都在同一年齡段,這也是人才發展過程中個性化的體現,而用同一時段學習效果作爲處于個性化發展階段的群體中不同個體的唯一檢驗標准,會使一部分後期才能顯現的學生失去應有的才能發展的機會,造成發展機會的不平等,接受優質教育機會的不公平。
新加坡教育改革
或許是因爲分流制度一系列弊端的顯現,新加坡教育部在近幾年內,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中學教育分流制將在2024年起取消,通過科目編班讓學生根據能力修讀適合自己水平的科目。
2027年起,目前的N水准和O水准會考將整合成統一的全國考試。
從2024年起,在中學全面推行科目編班(Full Subject-Based Banding)。
這意味著,從2028年起,本地學生將不再領取N水准和O水准證書,而是會獲頒新的畢業證書,證書上會列出學生所修科目水平及成績。
數學、英語、母語、物理、化學、生物、地理、曆史、文學等每門課的難度從低到高一共有三個級別,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點自由選課,進行走班制學習。
取消部分考試,減輕學生學業負擔:
初中一年級取消年中考試。
2019年取消年中考試可以讓學生有更多時間將精力花在適應中學生活上。
小學3年級、5年級和中學3年級取消年中考試。
2020年起與中學1年級一樣取消中學考試。取消年中考試後,學生可以專注在真正的學習上,而不是准備考試。
新改革規定成績單將不再記錄以下內容:
班級排名
在標准值中的位置
進度報告 – 刪除對學生考試成績的跟蹤
每個科目的百分比排名 – 與同齡人相比
總分數 – 改革後僅反映總百分比並四舍五入爲整數
所有分數將四舍五入爲整數
不強調及格標准分數是多少
我們從新加坡政府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可以看出,這次改革的目標是削弱考試的重要性。新加坡教育部意識到學業太重,過分強調考試分數是在阻礙一個孩子的全人發展。
受訪學生紛紛表示,這樣的編班方式讓他們有更多機會和不同源流的同學交流、互相學習。
“我覺得壓力不會很大,因爲有很多人幫我。我有問題的時候就會問他們這個問題要怎麽做,他們就會慢慢教我,教到我會爲止。”
“比如說工藝班的同學會學科技方面的技巧,我在做小組項目的時候可能需要這些技巧,我就可以請教那些在工藝班的同學。”
“我在中一、中二的時候比較不敢說話,不敢在班上問問題。自從我們的學校變成以課外輔助活動爲核心,我變得比較敢說話,因爲我的老師也是幫助我很多,我也是有比較多朋友,在班上也比較敢問問題。”
新加坡與時俱進的教育制度
新加坡人自己說的“我們的教育是與時俱進的”,的確,從以生存爲主導,到以效率爲主導,到以能力爲主導,再到今天的以學生爲本,以價值觀爲導向,每一次變革都是爲了適應國家經濟建設和發展的需要。
尤其是教育分流制在實施過程中也是根據實際情況有過幾次相應調整的。2008年就將原來的主要根據語言水平劃分層次,改革爲基于科目分班,根據學生學科能力的不同進行分類,這意味著基礎差的學生在接受基礎課程學習的同時,仍能根據其擅長的學科選擇普通課程的學習,兼顧了學生的弱勢和特長,使分流更趨于科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