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漾 報道
丹麥哥本哈根市約半數市民每天騎腳踏車上班上學,它已成爲當地居民主要的通勤工具。該市政府用了15年的時間,讓這座北歐城市成爲一座名副其實的“腳踏車都市”。
負責哥本哈根城市規劃及環境事務的市長莫頓(Morten Kabell)認爲,只要政府准備好腳踏車適用的硬件設施,人們使用腳踏車的習慣便會自然而然地形成,從而推動國家朝著可持續發展的大方向挺進。
莫頓日前參加由丹麥駐新加坡大使館主辦的新加坡丹麥氣候變化雙邊對話會。他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指出,無論人們騎不騎腳踏車,只要能善用公共交通,減少開車,便可算是爲國家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他說:“過去15年我們投入大量資金,建造腳踏車適用的基礎設施。新加坡在發展公共交通方面的成績有目共睹,如果我們辦得到(打造腳踏車文化),其他城市也能做到。”
莫頓也說,哥本哈根市政府嚴正看待氣候變化課題,近年大力推動再循環,鼓勵市民把住家垃圾仔細分類後再丟棄。
鼓勵市民爲垃圾進行分類
他說:“市議會近年鼓勵市民把垃圾中的塑料、廚余和金屬類物品先分類,並爲他們提供所需的再循環垃圾袋。我本身就能從住家垃圾分出10多種不同種類的垃圾。我們預計可在明年達到45%再循環率。”
宜居城市研發中心(Centre for Liveable Cities,簡稱CLC)總監邱鼎財日前也受邀出席對話會。
他受訪說,新加坡和丹麥每年都有雙邊交流活動和合作,讓兩國公務員有機會相互學習當地的環保計劃和工作經驗。
邱鼎財以騎腳踏車爲例指出,我國政府近年在這方面已加快步伐,但要達到可持續發展的長遠目標,不能單靠腳踏車一種交通工具的力量,需配以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統,讓人們能在安全和便捷的環境中綠色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