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鄧曦澤
這世界本來已經夠混亂了,但誰也沒料到,冥冥之中,又殺出了沒有階級性、不講政治、不分國家、人人平等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使這世界亂上加亂,風險頻現。上帝在人類搖晃之際,又撞了一下他的腰。
面對冠病疫情全球泛濫,非醫學人士能獲知什麽,又能預測什麽?其實,瘟疫的流行與防控,絕不只是醫學問題,更是政治、經濟問題。將專業人士對病毒的基本認知置入全球化鏈條中,可以推演全球疫情可能的走勢和局面。這種分析和預測無關醫學。
本文是我一個多月前的觀點,現在歐美的情勢加強了我的看法。
意大利把封城措施擴大到全國應對疫情。圖爲一名男子在貝加莫的封閉公墓參加母親的葬禮。(法新社
持久戰卻不是如此,它利用病毒的低致死率,試圖與病毒共存,主張國民自覺抗疫,試圖實現群體免疫,其單位時間成本較低,但後遺症不小,很可能導致大部分國民感染,其下的賭注是:輕症很多,重症很少,不會發生醫療資源擠兌及引發社會騷亂。但這是豪賭。誰能保證重症較少?又有誰能保證民衆服從安排,遵守秩序呢?
防控傳染病,最重要的措施就是要隔離,這是常識。在傳統社會空間容易隔絕的情況下,殲滅戰策略是正確的。但是,殲滅戰要有效,必須同時滿足三個條件。第一,空間必須限定在特定區域,比如一國或一省。第二,具有隔離區域內外的條件,且能夠承受區域內外隔離所産生的成本。在開放、流動的空間內,殲滅戰是不可能奏效的。第三,不存在域外輸入。只有同時滿足這三個條件,特定區域內的殲滅戰才可能奏效。如果空間隔絕都不能殲滅病毒,那就更麻煩了。
兩種策略都有弱點,但這還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兩種策略相互沖突。殲滅戰策略有效的第三個條件恰恰與持久戰策略相沖突。持久戰要與病毒共存,這意味著,在殲滅戰區域外存在病毒。在傳統社會,由于各區域的産業鏈很簡單,區域之間的依賴度很低,社會流動很小,所以殲滅戰內外區域可以承受長久隔離。
最壞情況下,犧牲一些經濟增長保障基本生活,中國條件要比中小國家好。圖爲武漢居民排隊領豬肉。(法新社)
因此,有些人樂觀地以爲,只要中國關起門來打殲滅戰,控制好了,中國就贏了,就安全了,就可以恢複正常了。其實很難如此樂觀。日、韓暴發疫情後,中國的周邊疫情環境就迅速惡化。中國以舉國之力保衛武漢、保衛湖北,從而保衛全國、全世界的殲滅戰策略就受到考驗。
而今,歐洲、美國也淪陷,如果他們進入持久戰,中國的殲滅戰策略就更受考驗。中國能承受大幅減少與美、德、英、日、韓等發達國家交往的代價嗎?對境外人員,又能堅持隔離14天的措施嗎?恐怕都很難。因此,中國必須做好預案。殲滅戰還能打多久?若轉爲持久戰,其成本和後果又是什麽?都必須籌謀。
大致看看疫情對産業鏈的沖擊,就可以知道防疫尤其是殲滅戰的巨大成本。美國第三産業比重很大,超過80%;近幾年中國第三産業占比也大幅提高,2019年占國內生産總值(GDP)的53.9%。防疫打擊最大的就是第三産業。旅遊業幾乎清零;航空業虧損嚴重,今年2月,中國航空業虧損245.9億元人民幣(約50億新元);餐飲業大大萎縮。
以成都爲例。成都、四川算是比較安全的,去餐館吃飯,做好基本防護措施,感染概率比出門遇到重大車禍的概率還小。同時,有關部門積極推動餐飲店開業。但是,民衆就是不敢下館子,餐館門可羅雀。可以說,一些産業遭受斷裂式打擊。這種斷裂效應會在産業鏈中傳導,影響整個經濟系統,進而影響社會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