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家俊 周柏榮/攝影
陸路交通管理局自1997年開始在新的地鐵線推出“藝術之旅”計劃(Art in Transit),至今已爲80個地鐵站添置藝術品,爲地鐵站捎來文藝風。最新的地鐵市區線也不例外,市區線第三階段的藝術之旅計劃從公開征集計劃書至完成16個站內的裝置前後就花了六年。
經常使用市區線的新躍社科大學學生吳宜芬(21歲)對站內藝術品贊賞有加。她說: “這些藝術品非常特別, 爲地鐵站增添美感, 有別于其他不在計劃下的地鐵站。”
除了在旅程中爲趕路的乘客帶來一絲樂趣,藝術之旅計劃也希望爲本地藝術工作者提供平台,讓他們展現才華,同時通過藝術將地鐵站周圍的曆史故事保留下來,讓年輕一代了解我們的文化曆史。
市區線16個地鐵站內的設計都緊扣地鐵站周圍的人事物,把站外的世界濃縮成一件一件藝術品。陸交局將在本月15日上午10時至下午6時,爲長約21公裏的第三階段市區線舉行開放日,讓乘客免費試搭及參觀新地鐵站。
■ 放慢腳步 享受人生 Jalan Besar Station 惹蘭勿刹站
在一個炎熱的下午停下腳步,享用一支冰淇淋。本地藝術家黃瑞芳(41歲)希望透過她的作品提醒乘客放慢腳步,享受人生。
在新加坡藝術學院任教的黃瑞芳負責設計惹蘭勿刹站。她的作品“萬花筒世界”(Kaleidoscopic World),象征著地鐵站周圍一直在改變的環境。例如三個月前,附近熱鬧無比的結霜橋舊貨市場,如今已走入曆史。黃瑞芳希望把地鐵站的周圍環境都帶入地鐵站內,把消失的文化永久保留在作品裏。
“萬花筒世界”分爲多個部分,充分展現了惹蘭勿刹舊式和現代建築的美感。其中,最吸引目光的是擺放在入口閘門旁的壁畫。壁畫中加入了惹蘭勿刹附近的標志性建築,和兩位曾經在結霜橋擺攤的攤販。有趣的是,黃瑞芳把畫中的建築物擺放得雜亂無序,就像舊貨市場之前雜亂的情景。
除此之外,在地鐵月台的牆上也放置了一幅10.95米寬的壁畫,壁畫圖案的是地鐵站附近的雪糕推車。這個雪糕推車是黃瑞芳在記錄舊貨市場情景時意外發現的。她說:“希望雪糕推車能提醒公衆在趕路時放慢腳步,享受一支甜甜的雪糕。”
■ 立體宴席 見證交易 Expo Station 博覽站
爲了帶出自由貿易精神,本地藝術工作者楊子強(47歲)在博覽站裝置了兩張椅子和兩堆自由飄浮的對話泡沫。
這個立體作品“宴席”(A Banquet)的靈感來源自地鐵站旁的博覽中心。商家經常到博覽中心舉行商務會議,中心也見證了多筆交易的達成。兩張椅子象征著商家在進行交易時面對面談判,而對話泡沫則帶出了自由貿易的開放性。
作品用了不鏽鋼材料制作,目的是希望讓乘客經過作品時,成爲作品的一部分。楊子強說:“當乘客從地鐵月台走出來時,他們的舉動將被反射進作品裏,在作品上形成移動畫面。”他希望這能夠讓乘客停下腳步,觀察作品的變化。
除此之外,一下凹、一下凸的兩張椅子也讓乘客産生錯覺。作品也經過精准的計算,讓椅子在不同的角度呈現出一下凹陷,一下凸出的感覺,讓乘客充分感受作品的沖擊力。
■ 街頭角落 勞動階層 Geylang Bahru Station 芽籠巴魯站
站在電梯旁的小黑人在做什麽?是在破壞公物,還是在手動操作電梯呢?其實都不是。這個小黑人是本地藝術工作者楊曉娟(34歲)爲芽籠巴魯地鐵站創作的“建構的回憶”(Constructed Memories)裏的主角。
代表著芽籠巴魯周圍不同工業工人的小黑人, 像是油漆工人和燒焊工人等,隱藏在地鐵站的各個角落, 等著公衆發現。
除了小黑人,楊曉娟也爲地鐵站注入了一股生活氣息。在地鐵站內,你會發現吊滿衣服的竹竿,一包“吊”在樓梯扶手的咖啡烏,甚至在男廁內,你還會發現一群不速之客——蒼蠅。
楊曉娟也把設計帶到地鐵站外。在地鐵站A出口的外牆,路過的乘客會發現牆角有只貓。這只貓是考慮到地鐵站旁有個遊樂園,爲了吸引小孩而添加的。楊曉娟認爲,“藝術需要能引起大家的興趣”,希望這些設計能吸引不同年齡層的人。
乘客在地鐵站時,仿佛像是沉浸在一場尋寶遊戲中,走到不同的角落都會發現這些可愛的驚喜。
同時,乘客也能通過這些圖像走入一段“芽籠巴魯之旅”,更了解芽籠巴魯居民的生活。
■ 我要匿名 只留指紋 Upper Changi Station 樟宜路上段站
指紋是大家與生俱來的一種獨特身份辨識, 在這個世界上, 沒有兩個人會有相同的指紋。在樟宜路上段地鐵站內,你會發現地鐵站的牆上擺放了269個不同紋路的指紋。這就是本地導演巫俊鋒(34歲)爲地鐵站設計的“我是匿名” (I am Anonymous)。他邀請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的269名學生留下指紋,並爲“我是____”填充, 寫下代表他們的字句。
有趣的是,藝術品使用了變角鏡技術 (Lenticular printing) ,讓這些印制在指紋上的字眼隨著公衆的腳步若隱若現。
巫俊鋒說,永恒的指紋和似有似無的字句形成了一個強烈對比,這些字句只是學生當時的一個情緒,隨著時間沖淡,這些情緒有一天也會消失。
這些學生都是匿名的,只有參與的學生才可能通過字句認出自己的指紋。
■ 保留街景 追溯回憶 Bencoolen Station 明古連站
明古連站的藝術品“追溯回憶”(Tracing Memories)是由南洋藝術學院學生創作。爲了把周圍快消失的街景保留下來,制作團隊收集了800張明古連街的街景照片。藝術品由12個1.6米高的人形剪影組成,每個剪影由約60張相同色調的照片拼湊而成。藝術品設在地鐵站的兩個出口,各有六個剪影。
這些照片是由藝術學院的師生在明古連街周圍拍下,希望透過圖片與乘客“對話”。
制作團隊希望能透過作品把素未謀面的乘客連結起來。
人形剪影也有著爲乘客指引路線的功能:在靠近南洋藝術學院的A出口,人形剪影拿著繪畫工具,代表著藝術學院的學生;在靠近新加坡管理大學的B出口,人形剪影則拿著筆記型電腦,代表著新大學生。如此一來,乘客只要看剪影便知道身處哪一個出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