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腳踏車市場競爭白熱化,業者各出奇招來搶占市場,本地姜如何迎戰財力雄厚的過江龍?
今年首三個月,本地公司oBike,以及兩家中國同行ofo和摩拜(Mobike)帶著數千輛共享腳踏車“騎”入獅城,在本地開拓這個全新的市場。
如今,三家公司在本地各有至少1萬輛腳踏車。它們能大批引進腳踏車爭奪市場份額,主要是有大筆資金作爲後盾。摩拜和ofo在近期E輪融資活動中,分別獲得6億美元(約8億1100萬元)和7億美元,可見“過江龍”財力之雄厚。相比之下,oBike最近在B輪融資中僅獲得4500萬美元。
這半年來,市場又冒出另四家本地公司,讓競爭進一步白熱化。即使它們融資數額不比三大業者,但是它們各出奇招,力求在市場中分一杯羹。
在5月進場的GBikes,是成立四年的金融科技公司FintechSG的子公司。它初步融資獲得2000萬元,下月底前推出3000輛腳踏車。公司首席財務官謝長恩對《聯合早報》說:“外國業者是以量取勝,我們是以技術爲策略。”
他說,公司研發的腳踏車經過歐洲安全測試標准,公司也是“Bike Sharing OS”網絡的一部分。這網絡包括五個歐美同行,能分享經驗和知識提升産品。
謝長恩說,GBikes腳踏車前後安裝移動時會閃爍的燈,而且兩輪塗上熒光漆,便于夜間安全騎行。腳踏車也設有廣告板,可會成爲另一個收入途徑。
上個月推出的SG Bike以采用科技爲策略。爲方便沒智能手機或不善于使用科技的用戶,它推出“免接觸式”卡方式,以易通卡或NETS Flashpay卡爲腳踏車解鎖。
SG Bike公司營運總監兼Cosco總經理鄭皓景說,公司率先在荷蘭—武吉班讓市鎮會範圍展開測試,接下來會在三巴旺和義順區推出服務,屆時共有1000輛腳踏車。
他說:“市場占有率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有責任地擴充業務。我們需要贏得政府的信任,才能在新加坡打造可持續的共享腳踏車模式。”
各家本地業者主打不同優勢來搶攻市場,受訪學者認爲這是關鍵。新加坡管理大學戰略管理學助理教授範平正博士受訪時說,用戶的需求在時間和空間上各有分布,因此資源有限的中小企業必須有本身的市場特點。
新躍社科大學經濟系高級講師特斯拉博士(Walter Theseira)舉例,有些公司和房地産業主合作讓用戶正確停放腳踏車,解決胡亂停車的現象。後者因此可能傾向于這些公司。
不過,他認爲科技和商業模式容易被複制,而且消費者願意付費的可能性低。他預測,腳踏車網絡的形成還是得看價格是否具競爭力,而資金會是公司成敗的關鍵。盡管如此,他認爲本地公司具有韌性,或可讓它們在競爭中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