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蕙心 報道
未售私宅單位開始逐年減少,去年的未售單位比2011年少了約48%,原因不僅是私宅供應量遞減,逐步複蘇的房地産市場也推動未售單位銷量。
分析師指出,最近集體出售項目增多,許多屋主會購買未售單位或轉售組屋,預料未售單位會進一步減少。
根據高力國際(Colliers International)收集的資料,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未售單位數量在2011年達到高峰,未完工和已完工項目的未售單位共達4萬零430少。
隨著政府在該年12月推出額外買方印花稅(ABSD)、總償債比率(TDSR)、房貸與價值比率(Loan-to-Value,簡稱LTV)等降溫措施之後,未售單位跟隨供應量減少,從2012年開始逐年下跌。到了2016年,已下降到2萬1102個。
隨著市場今年逐漸回暖,供應量回升,未售單位也增多,在今年上半年有1萬6929個。
高力國際新加坡研究部主管宋明蔚在回答《聯合早報》訪問時指出,未售單位自2011年開始減少,主要因爲政府售地計劃供應下降,而且2013年至2016年的市場淡靜。
2014年的新私宅銷量同比猛跌51%至7316個單位,一直到2016年,每年銷量不足8000個。
她說:“可是自今年2月起,買家情緒因爲經濟展望良好而改善,新私宅銷量也隨著上升。一些發展商提供折扣和延遲付款計劃來清貨,以避免支付買方印花稅或合格證書。截至今年8月,新私宅銷量同比增長60%至8391個單”
截至今年8月底,有許多未售單位的私宅項目包括嘉禦苑(The Crest),未售單位數量占單位總數的58%。另外還有禦品居(The Trilinq)和The Scotts Tower(簡稱TST),未售單位數量分別爲39%和11%。
宋明蔚說,這些公寓有的因爲面積較大,所以單位售價較高,以致銷售速度緩慢。有的則因爲附近有不少新公寓,強烈的競爭導致滯銷。
隨著市場情緒好轉以及集體出售項目增加,博納産業首席執行長林永富預測,未售單位會進一步下降。
他在受訪時說:“未售單位數量一定會自行下跌,需求不僅來自受集體出售影響的屋主,還有從組屋提升到公寓者、海外投資者和購買第二和第三個房地産者。”
他也說,這顯示買家對房地産市場的信心已恢複,他們也擔心隨著售地競標和集體出售活動增加,未來在未來推出的公寓價格會必先目前的價格還高。
雖然未售單位不少,但他認爲發展商不急于脫售這些公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