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尼姑寺——白玉縣亞青寺
早上8點,我們從甘孜縣出發前往中國最大尼姑寺——亞青寺。
到達亞青寺時還下著小雪,它位于章台大草原中間,建在四面環山的草原濕地上,地勢開闊,海拔四千米左右,溫度較低。我們將車停在寺內停車場,三五成群的覺姆(藏語女尊者稱尼姑)和紮巴(男僧、喇嘛)在等車外出。這裏不是景區,進寺也不要票,每人刷身份證就可進入。
沿著大路,我們向山上走去,因不是景區沒有導遊,我們問了幾個覺姆,她們只是笑笑,不回答我們。我們覺得奇怪。突然有個覺姆主動用普通話跟我打招呼:請問你的相機是佳能的嗎?我能看看嗎?可能她看我背著相機,主動打招呼,口音中帶著東北味兒。
聽說她是學過國際貿易的大學生,我們以俗人的眼光來看,簡直不可思議,像她這樣半路出家的,在我短淺的見識中,要麽是愛情受挫,要麽是在現實生活中遇到過不去的坎等,總之是遇到了不順利之事導致。
她說出家之後,與以前的男朋友也斷了,與世俗的同學朋友們也斷了來往,現在是一心向佛,靜心修煉。
她說剛開始時,她的家人都不理解她,強烈反對她出家。這我能理解,父母辛苦地供應她上大學,希望她正常的工作、結婚生子過正常人的生活,這對每一個父母來講都不是過分的要求。後來,她反複向她的姐姐和父母宣講佛教的大愛、大孝,現在他們慢慢對她有了一定的理解,每月還支助她一定的生活費。因她每月只有300——400元的生活費,也就是寺院給她們每月的念經費。我問她念經費是如何得來的,她說有的是信佛的人家有事請她們去念經做法事給的費用,有的是居士捐贈的。她相機的鏡頭也是家人贊助的。
難怪我們向碰到的覺姆打招呼問話,她們只是笑而不答呢,原來她們聽不懂漢語。
有的覺姆從她身邊過,主動用漢語和她打招呼。她向我們解釋說,她們和她一樣是漢族,會漢語,像她們這樣的漢族覺姆寺院裏有幾百人。
她介紹說,這裏也有母親帶著未成年的孩子來修行的。未成年的男孩子可以隨母親住在覺姆區。
我不知道她們是什麽原因來到這裏的?也許她們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故事,但是她們的共同目的是來此修煉的。
她領著我們先來到喇嘛阿秋仁波切經堂,她說她也只來過一次,向管理的紮巴說明我們想了解一些大師的情況後,爲我們開了綠燈,她說這個寺院是大師建的,大師也是一個傳奇性的人物,據她的前輩們說,大師圓靜時很神奇,身體縮得很小。大師走後,他生前居住的地方仍然保持著原樣,以紀念大師。
隨後,她又領著我們穿過一座橋,這座橋是通往覺姆們住的“小島”,“小島”上有萬余間紅色的小盒子房,繞河而建形成了一大片壯觀的景色,遠觀只覺得它是一片風景,走近它,感覺條件很艱苦,路面不太平,有的地方是土路,小房子都是用木頭搭建,外面爲了擋風用塑料紙蒙著,有的時間長了,塑料紙有些破了,風一吹發出很大的響聲,房子很小,只夠放一張單人床,她們的一切衣、食、住、靜修等都在這裏進行,這裏海拔4000多米,屬高寒地帶,天氣寒冷,就算是夏季七八月份早晚的溫度也就幾度而已,我穿著羽絨服還沒感到溫暖,生活環境相當的艱苦。我們還看到幾個覺姆正聯合一起搬運一根頭准備修房子,一看那件房子有點要歪,不修的話可能會倒塌。這本來是男人幹的活,現在因覺姆區只能由她們自己幹了。她們住的房子都由她們自己蓋、維修,一切都是自力更生。有的做飯和取暖用煤爐子,有的還在燒柴。我問她的房子是不是自己蓋的?她說是借用一個朋友的。她條件相對稍微好些,用電爐子取暖。
我問了一個很不敬的問題:這裏環境如此艱苦,有沒有忍受不了離開的?
她說,這裏來去自由,一旦離開後,是不可能再回來的。這裏的覺姆以藏族爲主,藏族是個全民信佛的民族,很堅定。漢族有幾百人,她們也是沖著實修而來。她自己也來了近3年,一次都沒有回去過,不修成她是不會離開的,剛開始時,對環境很不適應,高原反應,天寒地凍也只能穿著空袍子,不像漢族人穿秋衣毛衣等,當地人適應,她不行,冬天她加穿了厚襪子的。她認爲越是外界環境艱苦,越能磨煉人的意志,對修行有好處。
我理解這可能就是她們認爲的苦修吧!
我們看到的“火柴盒”式的小屋就是覺姆們閉關打坐的修行屋。便走她便說,閉關其實並沒有想象中那樣神秘,覺姆們把自己關進修行屋只是爲了能讓自己更加安靜地思考。黃昏過後,覺姆們才能走出修行屋,結束當日的閉關。說著,我們來到了山坡上,近距離地看到了這些“火柴盒”小屋,確實很小,背靠山坡,面向陽光,面對壯觀的覺姆區,視野開闊,特別是有太陽的日子,會顯得溫暖些。我們問這些小屋子是誰建的?她說,都是覺姆們自己背著材料上山建的,條件好的建的就漂亮些,條件差的就建的簡陋些。
站在山頂上,可以看到整個覺姆區和紮巴區的全貌。只見昌曲河將覺姆區圍成一個小島,此島是世界最大的覺姆區,島外是紮巴(男僧)區。我靜靜地矗立在山頂,看著遠方的覺姆區,剛才我們看到的一間間的簡陋不起眼的小房子連成了一片,居高臨下顯得很壯觀,每一間小房子的主人都有不同的經曆和故事,對她們的現狀和生活我充滿了好奇,她們與我相當于生活在兩個不同的精神世界之中,對于她們在艱苦的物質生活條件下的執著苦修,我心存敬佩。
陪伴我們參觀講解完後,她和我們告別,感謝她一路的陪伴和講解,佛教講究機緣巧合,我們與她因相機結緣,她主動爲我們當導向,這也是一種緣分吧!你如喜歡本文,請于關注今日頭條《農村那些事兒》(文字:風吹砂, 插圖、編輯:沙漠)。原創不易,謝絕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