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裹挾之下,社會需求也在改變,一些看似傳統的行業正在萌發新的希望,物流行業正是如此。特殊時期,以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新技術爲核心的智慧物流紛紛湧現,精准投遞、無人運輸、無接觸配送等新場景全面爆發,打開了新的發展空間。
每件包裹有“保镖”
一個只有名片四分之一大小的芯片,最近火了。
它叫“天翼镖星”,也被稱爲“押镖員”,讓物資運輸有迹可循。這款從浙江誕生的小玩意,如今在全國15個省份推廣應用。
如此快的發展速度,讓傳化智聯旗下的天翼智聯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浦德松始料未及。“這是一款運用5G技術開發出的智慧物流産品,相當于給每一件包裹裝上一個‘黑匣子’,後台能清晰掌握其所有運動軌迹。”浦德松向記者介紹。
從技術來說,其實不難。在消費領域,兒童手表、智能定位鞋等類似功能的産品早已普遍應用。在物流領域,原有的車載定位跟蹤系統也已經相對成熟。而“天翼镖星”將定位目標由車變貨,改變智慧物流應用場景,市場需求其實並不明朗。
契機悄然出現。“疫情期間,出現了捐贈物資下落不明的新聞,觸發了物流行業的集體思考。在傳統物流向現代物流轉型的今天,如何保障每一件物資精准投遞,實現全程可溯源管理?”浦德松一下子想到了還未正式投入使用的“天翼镖星”。
2月11日,第一批由“天翼镖星”護送的愛心捐贈防疫物資,從溫州市區運往樂清人民醫院。不論是收發貨方,還是物資捐贈方,都可以通過手機小程序實時看到這批物資的行動軌迹,並掌握物資在何時何地被打開啓用。
之後,傳化天翼智聯陸續接到了杭州、台州、金華和麗水等地衛健委、紅十字會和應急物流公司的1200套使用需求。同時,外省的訂單也“飛”向這家公司。
這只是一時之需?未必。“疫情只是讓這款産品有了特殊的價值,但同時也打開了廣闊的市場空間。”浦德松說,他們最近接到了一些有趣的洽談,帶來了很多啓發。
某快遞企業的三輪車經常被盜,希望通過芯片進行實時定位;某知名酒企准備將芯片運用到全流程溯源管理中,以防白酒竄貨……
浦德松透露說,在疫情結束後,他們打算從高貨值産品開始試水,探索以貨物爲中心的新應用場景。
無人配送齊“上陣”
一台個頭只有半人高的機器人,在杭州市西湖區西溪華府成了“香饽饽”。疫情期間,菜鳥網絡在該小區啓動智能無人車送快遞,來解決末端配送的難題。
“您的包裹正在由無人車配送,預計將在18∶47到達x棟停靠點,車輛到達後會聯系您!”西溪華府業主許女士手機上收到了這樣的取件短信。收到短信十來分鍾後,徐女士下樓就見到了停靠在路邊的無人車,然後在車身上輸入取件碼,立刻就拿到了包裹。“有一次下樓遲了,無人車還會自動打電話提醒我,實在太聰明了。”徐女士補充說。
不僅業主喜歡,物業也省心。疫情期間,快遞員都是將物品擺放在小區門口,物業人員在負責門口防控的同時,還要保管和發放這些快遞,工作量和壓力著實不小。“將集中在小區的快遞,由機器人自動送到業主樓下,最大程度減少人員接觸,無人配送出現得正是時候。”西溪華府物業經理張錦峰說。
這並非個案,疫情期間無人配送有了“試驗場”。在嘉興,杭州穿山甲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的首批送餐機器人“Amy”上崗,將飯菜送到每一個隔離觀察點房間;在新昌,無人機裝載著送檢標本,從醫院送往疾控中心,大大縮短送檢時間……
疫情期間小露身手的無人配送,是否會在疫情後保持發展勢頭?菜鳥網絡高級運營經理董自山認爲,線上消費發展帶動線下配送需求猛增,配送人員的缺口始終存在,無人配送可以提供最佳解決方案。
他認爲,疫情的發生,加速了無人配送的落地發展。“去年菜鳥的校園無人配送運營得較爲成功,但從校園延伸到其他場景還需要一個過程。今年春節,無人車進入杭州西溪華府、西溪裏和之江九裏三個小區,運用人工智能方便居民生活,其實也是對無人配送社區場景的探索。”董自山說。
如今,董自山又有了新的煩惱。從最初擔心大家不願去用,到如今搶著用,一輛無人車已經很難滿足一個小區的需求。“從小規模探索到大規模應用,新技術、新場景還需要時間檢驗。”他說。
智能貨櫃迎“春天”
方方正正的智能快遞櫃,正迎來行業發展的拐點。
“我們最近接到了杭州不少小區的電話,希望我去安裝智能快遞櫃,以前不讓進的小區這回都同意了。”深圳市豐巢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區負責人鞠立告訴記者,3月以來,智能快遞櫃的安裝需求明顯增加。
這一變化,源自疫情倒逼。疫情期間,外來人員不讓進小區,使得無接觸配送成了快遞、外賣行業的標配。然而,小區代收點畢竟只是臨時行爲,智能快遞櫃則是被業內看好的最佳載體。“智能快遞櫃既可滿足消費者無接觸的需求,又可24小時派送接收,優勢明顯。”國郵智庫專家楊世忠如此評價。
智能快遞櫃並非新鮮事,爲何成爲業內“新風口”?來自基層一線的快遞員最有發言權。“以前,送貨不上門問題,被客戶投訴得最多。但這段時間發現,很多消費者主動要求快遞小哥不用上門,將包裹放在智能快遞櫃中即可。”百世快遞杭州上城六部負責人陳亮說。
如今,各地智能快遞櫃建設正在全面加速。不少地方開始對智能快遞櫃、快遞分揀中心鋪設進行補貼,並納入城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範疇。
智能快遞櫃還將觸角伸向不同的配送場景。“怎麽讓生鮮、商超、外賣也能接受智能快遞櫃,這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鞠立說。(記者 金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