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光澤世
承前啓後
李光前逝世50年紀念特輯
文/張曦娜 邢谷一
1952年3月29日,
李光前撥出350萬元
成立李氏基金,
開啓了“李氏”
超過半個世紀的慈善事業。
有人說,李氏基金行善60多年,
受惠人如果列隊的話,
不知可列成多少公裏。
除了扶貧助弱之外,
李氏基金最大的特點是
著眼于人文關懷,
在支持文教、文藝及學術事業
等方面持續做出貢獻。
李成義去年去世的時候,不少讀者投書媒體,感謝李氏基金在他們求學的道路上,伸出援手,讓他們突破生活困境,得以順利完成學業。這些讀者稱李氏基金主席李成義爲恩人。
前輩作家及教育工作者葉昆燦(駱明),由于曾經長期擔任新加坡華文中學教師會秘書長及新加坡文藝協會會長,他自1960年代起即深刻體會到李氏基金對本地華文文教團體、華文出版的扶助與支持。葉昆燦且先後與李氏基金創辦人李光前及其長子李成義有近距離接觸,對李氏基金的行善初衷與宗旨有一定的認識。
葉昆燦:李光前寡言溫文沒架子
葉昆燦說,當他在1961年加入新加坡華文中學教師會,並擔任理事之後,就因爲籌募活動經費而向李氏基金求助。
葉昆燦回憶說:“我第一次見到李光前的時候,剛從南大畢業不久,25歲不到。記憶中李光前是個溫文的長者,他人很祥和、慈悲,毫無架子,他話不多,經常點到爲止,李成義和他父親李光前很相似,同樣是個和善溫文的人,同樣能夠很有耐心的聆聽別人說話,我們拜訪李成義,申請贊助的時候,如果他覺得可行的話,他會點到爲止的說,‘這個工作很好’。”
教葉昆燦印象特別深刻的是,早在1960年代,華文中學教師會曾經兩次聯合其他團體,分別爲同濟醫院和中華留醫院主辦籌款慈善義走,兩次的籌款活動也都獲得李氏基金的支持,在60年前就分別籌得10幾萬及20多萬元。
此外,華文中學教師會多年來出版的期刊《南洋教育》《新加坡青年》《中教學報》及各種叢書,都持續獲得李氏基金捐獻出版經費。
曾經擔任南大畢業生協會秘書長的葉昆燦也透露,南大畢業生協會1960年代初剛成立的時候,由于缺乏經費,更沒有活動會所,李氏基金也伸出援手,提供了坐落在國專道的一間平房供南大畢業生協會作爲會所。
力助文協常年經費辦國際會議
葉昆燦自1980年代至2013年,曾經擔任新加坡文藝協會會長(前身爲新加坡文藝研究會)長達30多年。葉昆燦說,在過去30多年來,他每年年初都會向李氏基金呈報一整年的活動計劃,並獲得一筆數目不小的運作費贊助。
另外,曆年來文藝協會主辦的無數華文文學會議和活動,李氏基金前後捐獻的贊助金也不少,例如1980年代主辦的“國際華文文學會議”“亞洲華文女作家會議”“新加坡文藝發展方向研討會” 等。
此外,一些大型國際文學會議如果新加坡是東道國,李氏基金也會給予財力支持,例如自1988年起,每兩年召開一次的“亞細安文藝營”,李氏基金就前後贊助三次。
另外,文藝協會多年來主辦的文學活動如“新華文史資料展覽”“向文藝敬禮”“新華文學獎” 和“全國中學生華文文藝營”“全國中學生華文創作比賽”“全國中學生中英對譯比賽” “全國中學生校園歌詞創作比賽”“多代人寫作比賽”等,李氏基金都給予相當數目的贊助與支持。
葉昆燦說,李成義還當面贊許過,說“全國中學生華文創作比賽”“全國中學生中英對譯比賽” 都是很有意義的事情。這麽多年來,葉昆燦一直記得李成義說過,“用錢應該用在有用的地方”。
多年前,葉昆燦開始致力于“新加坡華文文學館”的創設工作,2012年,新華文學館終于成立。葉昆燦說,作爲新華文學重要資料庫的新華文學館,在籌備初期也得到李氏基金的贊助。
陳榮照:華文學術團體心存感激
本地許多華文學術團體對李氏基金也心存感激。新加坡儒學會及南洋學會會長陳榮照教授說,李氏基金曆來是本地華社文化及文藝團體的主要贊助者,一般上華社文化團體如新加坡儒學會、南洋學會、新社、新加坡亞洲研究學會及各文藝團體向李氏基金申請贊助活動經費都能受惠。
陳榮照透露,多年來南洋學會和新加坡儒學會每年都獲得李氏基金的基本贊助,2013年新加坡儒學會主辦“儒家與宗教”國際研討會,還得到2萬元的資助。
陳榮照說,李成義很關注本地華社文化及文藝團體。他說:“李成義先生在世時,每星期三中午在華僑銀行大廈44摟與友好和文教界人士聚餐,我受邀參加過幾次,唐裕先生、書法家協會會長陳聲桂、新加坡平社社長陳木輝等,都是座上嘉賓。”
陳榮照說,和李成義接觸之下,他發現李成義爲人寬厚、平和、謙虛,毫無架子。在決定發出多少贊助金額時,他會根據申請者提呈的計劃書、需要的活動經費而定。
除了贊助每年的活動經費及大型活動的費用之外,陳榮照說,李氏基金曆來也贊助學術書籍的出版,例如他自己去年出版的學術著作《儒學與現代社會論集》就獲得李氏基金贊助部分出版經費。
葉昆燦:惠及華文文學出版
李氏基金爲本地的華文出版做出很大的貢獻,因爲有李氏基金的資助,許多作家的作品才能順利面世。
葉昆燦說,自1990年起,新加坡文藝協會有計劃地出版新加坡華文文學叢書,相繼出版了“新加坡華文作家研究叢書” “新華文學獎叢書” “資深作家叢書”“向文藝敬禮紀念特輯叢書”“新加坡已故作家作品集叢書”“新華作家作品集叢書”“新加坡中青年作家作品集叢書”“新加坡文藝協會文論叢書”“新華年度文選”等都獲得李氏基金贊助。
此外,葉昆燦也說,新加坡文藝協會曾經出版過兩本“作家傳略”,編纂了本地華文作家們的資料簡介、照片以及他們的手稿,其中一本是2003年文藝協會與新加坡作家協會和錫山文藝中心聯合出版的《新加坡華文作家傳略》,另一本是1994年與新加坡國家圖書館聯合出版的《新華作家傳略》,這兩本作家傳略不但都獲得李氏基金贊助,而且贊助金可觀,這也使到這兩本作家傳略能順利問世。
葉昆燦說:“我雖然已卸下文藝協會的職務,但回想起李氏基金過去長期在活動經費上的扶持,心裏十分感激。同時,李氏基金施恩不望報,自始至終默默奉獻,具體的例子如光華學校原名爲“光前學校”,這是福建會館爲了紀念李光前對教育事業的貢獻而命名,但李光前本身不願意以自己的名字作爲校名,最後才更名爲‘光華學校’。”
林得楠:可助文學團體走更遠
關于文學出版,新加坡作家協會會長林得楠則說:“李氏基金一直以來都有爲新加坡作家協會出版的文學半年刊《新華文學》提供贊助,這方面的贊助也確實減輕了團體的出版負擔,讓文學團體可以在文學出版方面走更遠的路。”
個人著作方面,林得楠也說,“作家協會一直以來都有協助會員向李氏基金申請贊助 。不過近一兩年來李氏基金針對個人出版的贊助似乎有所緊縮,好些作者無法得到李氏基金的資助,因此出版計劃的成本負擔也增加了。”
林得楠建議:“若縮減了出版贊助,李氏基金或可考慮加強贊助文學推廣的項目,而不只是出版本身。 ”
葉昆燦及陳榮照也不約而同說道,在過去,李氏基金曾經毫不間歇地支持、贊助作者出書,這實在給予作者很大的鼓勵,有幸在那個年代獲得李氏基金贊助的作者,大多在出書時可以解決絕大部分的出版經費問題,但是近些年來,這種情形有所改變,贊助費明顯收緊了,這點讓人覺得可惜。
李氏基金曆來是本地華社文化及文藝團體的主要贊助者,一般上華社文化團體向李氏基金申請贊助活動經費都能受惠。
——新加坡儒學會及
南洋學會會長陳榮照
李成義說過,“用錢應該用在有用的地方”。
——前輩作家
及教育工作者、
新加坡文藝協會
前會長葉昆燦
(駱明)
李氏基金或可考慮加強贊助文學推廣的項目,而不只是出版本身。
——新加坡作家協會
會長林得楠
冬日裏一張支票
帶郭勇德圓音樂夢
郭勇德永遠不會忘記,1995年冬季那個寒冷的下午。他在上海音樂學院琴房練大鼓時,“意外”收到從新加坡寄來的家書。
那年,上海冬天特別冷,琴房沒暖氣。他穿著毛衣全神貫注地擊鼓,震撼的鼓聲中,寒氣漸消。留學生樓辦公室的主任敲門進來,喊道“郭令強,你有來信”,伸手將一個棕色航空信封遞了過來。
郭勇德原名“郭令強”。他放下鼓槌接信,瞄了一眼封面用黑色原子筆寫著他的華文名字和學校通訊地址,筆迹幼細,猜想大概是二妹代爸媽寫來的“家書”,隨手把信擱一旁,掄起鼓槌,繼續未竟的鼓曲。
繼續開學的“活命錢”
過了一陣子,鼓曲練完。他拿起信封,拆開封口,裏面無信,卻套著一個較小的白色信封,附有一個收件人透明的玻璃紙窗口,顯然是一封公函。
電腦打字信折疊整齊,用舊式中文體撰寫說,他在上海音樂學院修讀音樂學士課程(敲擊樂器與指揮)第二學年費用,新加坡李氏基金決定給予贊助。隨函附上一張華僑銀行支票。信末是時任李氏基金主席李成義的中文簽名。
他那時手頭拮據,正爲學費發愁,李氏基金的贊助,猶如雪中送炭。他說,看完了信,一股暖流隨即湧上心頭,眼眶刹那間濕潤了起來,“我用手背拭一下眼角,爲自己這般失態,啞然失笑。”
他說:“李氏基金那年贊助我新幣3680元,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得到助學金,數額之大讓我很意外,這也是我能夠繼續升學的‘活命錢’。”
助學金及時來到,激勵了他求學的鬥志。“我告訴自己,這下要好好的學習,不能有一點點的放松,一點點的怠惰。”
郭勇德現年50歲,任新加坡華樂團駐團指揮。不久前,他向《聯合早報》記者憶述22年前在上海音樂學院求學期間,收到李氏基金贊助學費通知信的感受。那個年代沒有手機,長途電話費很貴,跨國通訊靠書信往來。他說:“李氏基金不單幫我考得音樂學位,也圓了我從事音樂工作的美夢,如果沒有李氏基金幫助,我不知道能否完成學業,也不知道現在會是在哪裏。”
他說:“李氏基金是我的大恩人,既不在意我沒有音樂文憑,也不在意我並不怎麽樣的理工學院商科成績,連面試也沒有,就那樣拍板決定,‘循例幫助’我這個普通人家的孩子學音樂。”他認爲,上天應該是憐憫他,在他正疑前無去路當兒,讓他遇到一位又一位的貴人,指引他、扶助他走上音樂大道。
他在新加坡華樂團任二胡副首席的同事林傅強,當時比他早一年到上海音樂學院深造,幫他留意學院招生消息,是他踏上音樂之路所遇到的第一個貴人。
1994年初,郭勇德帶著僅有的3000多元積蓄飛到上海。放學後,他不時匆匆套上德明華樂團的外套,代表樂器行到郊區樂器廠采購樂器或看貨。樂器行每月發400元津貼,給媽媽用來幫補家用。
寒假回國,當時在南洋藝術學院獅城華樂團任音樂總監的鄭朝吉,知道他當年這個在德明華樂團當打擊樂手的學生,留學和生活有困難,幫他寫了一封推薦信,向李氏基金申請助學金。
“我拿著鄭老師的信,到華僑銀行大廈李氏基金辦事處,櫃台服務人員很客氣,讓我把信放在籃子裏,就叫我回去,連證件也沒驗證,我覺得好奇怪。沒有想到,不到一個月,批准信和支票就寄來了。”
郭勇德說:“能得到李氏基金贊助,非常感激鄭朝吉老師,此生不敢忘記鄭老師和李氏基金的恩典。我也要感謝那年接濟我的德明學弟王惠聰,他剛開始工作就慷慨地把省下來的3000元工資,送給我當生活費。1995年無疑是我的幸運年頭,後來新加坡國家藝術理事會給我發了獎學金,接著新加坡福建會館也給我發了助學金,叫我喜出望外。他們也都是我的大恩人。”
受恩人感召教自閉兒學鼓
1996年,郭勇德念完第三學年,得知新加坡華樂團招募團員,很想跑回來應征,但又舍不得差一年就領到手的畢業文憑。
上海音樂學院導師李民雄教授知道了,推薦他提前修滿學分結業,趕快回國應征,並建議畢業專場演出待來年再補辦,“李教授是我的恩師,要不是他的鼓勵和安排,機會擦肩而過,不知道什麽時候會再來。”
他說:“1997年回到上海,我已受聘爲新加坡華樂團的打擊樂首席,在上海音樂學院電化大樓舉行的畢業專場演出,再獲得新加坡藝術理事會的贊助,觀衆反應很不錯,很欣慰。”
回想起過去,郭勇德說:“李氏基金、恩師和朋友成全了我,我在10月15日召開‘LK50’音樂會,邀請恩師和朋友前來欣賞,當面感謝他們。他們使我明白助人圓夢的意義,這也是我後來致力于教導自閉症青少年打鼓的原因,我希望這些弱勢青年和我一樣,愛上音樂,學會打鼓,因聽到鼓聲而受到激勵、快樂。”
李氏基金助人從不要求回報,已故主席李成義在世時,郭勇德一直想向他道謝。2010年,他瑞士深造歸來,李成義在新加坡麗思卡爾頓美年酒店(The Ritz-Calton)舉行壽宴,新加坡華樂團和新加坡交響樂團組30人樂隊到宴會現場演奏祝賀,他受委爲指揮。“我指揮樂隊,爲李博士夫婦演奏了他最愛聽的樂曲《月亮代表我的心》,樂曲由伊斯甘達重新編曲,李博士聽了,顯得很高興。”
李氏基金資助教育,一視同仁,不論受惠者的籍貫,一旦確定申請者值得資助,往往“循例幫助”申請者完成學業。郭勇德說:“有一次,在一個茶會上,遇到一位李氏基金的代表,我和他握手,他知道我是李氏基金助學計劃的受惠者,只是親切地笑說:很高興看到你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