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數字的確不低,但還有一個關鍵數字沒有在這上面——年度同比下降了3.6%。這意味著,我國正在逐步減少對進口糧食的依賴度。
依賴度要怎麽判斷?最重要的標准當然是要看,到底哪些糧食在進口?進口過來之後用來幹嘛?
我國玉米進口量,約18%,主要來自美國和加拿大。還有1%~2%的小麥,來自烏克蘭、加拿大、美國和俄羅斯。
它們和大豆一樣,絕大部分都是用作飼料加工的。
在這種情況下,即便有一天真的發展到上述國家都開始禁止糧食出口,對中國老百姓餐桌最直接的影響,大概率也只會是——肉又貴了。
我們有多少糧?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我國2019年全年的糧食産量爲6.63億噸,比2018年增加594萬噸,人均糧食占有量達到483公斤。我國口糧完全自給,谷物自給率能保持在95%以上。
而《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裏的數據也顯示,我國一共有標准糧食倉房倉容6.7億噸,簡易倉容2.4億噸,總計庫存有9.1億噸糧食。
那爲什麽有的地方糧食價格上漲了呢?
除去供貨緊缺等內部因素,唯一有可能導致糧食漲價的原因就是:因恐慌導致的囤貨行爲。
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經濟學原理。當市場上供應的數額沒有辦法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出現僧多粥少、供不應求的現象時,商品的價格就會自然而然地上漲。
在國內糧食供應充足的當下,如果因爲恐慌情緒去大量囤積糧食,一旦糧價上漲,那麽你多囤的每一袋糧食,都不無辜。
疫情期間,囤糧真的沒必要嗎?
有必要。
但是疫情期間囤積糧食的根本原因,並不是爲了預防國際糧食進出口政策對我國百姓餐桌的影響。而是爲了防範普通群衆因爲陷入恐慌情緒而引起的物資短暫性缺失。
而這種“物資短暫性缺失”,在國家的調控下,最多也只會存在1~2個月的時間。我們只要保證自己在這段時間內儲備充分,不參與搶購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