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古代的殉葬制度極不人道,非常殘忍。而我國自殷商時期的奴隸社會開始,便有了殉葬風俗。那會殉葬並非皇帝專屬,就連一般的大奴隸主,死的時候也會殉葬幾十上百個奴隸。而在他們眼中,奴隸是沒有人權的,只是私人物品,而活人殉葬也僅僅只是在墓中放幾件殉葬品。
進入封建時代以後,殉葬制度才稍微有些改觀,成了帝王的專屬,其中以第一位封建帝王秦始皇最盛。據記載,秦始皇去世時的殉葬人數多達萬人,是中國曆史上最多的,其中不僅包括他的妃嫔和兒女,還有當時修墓的工匠。古代帝王殉葬自己的兒女和妃嫔或許不難理解,爲何對這些修建陵墓工匠也要趕盡殺絕呢?原因在于這些工匠熟知陵墓內的一切機關玄妙,也知道陵墓入口的埋藏位置。古代帝王對自己死後的長眠是很講究的,沒人會希望後世有盜墓賊來打擾自己的清淨。將這些修建陵墓的工匠滅口,就是對自己陵墓最大的保護。
所以,曆朝曆代修築皇陵的工匠,幾乎全被活殉在了墓中。通常是等到皇帝下葬後,外面的士兵將地宮的大門反鎖,不讓裏面的工匠出來。而古墓裏只有這一個出口,這些被困住的工匠便在古墓內活生生窒息或餓死。不過,這裏有個問題,老百姓也不傻,既然曆朝曆代修皇陵的工匠都沒有好結果,那越往後,豈不越沒人願意幹這份工作了?爲何從古至今皇帝卻從來不缺這些修墓的工匠呢?
其中一個原因是報酬問題,所謂人爲財死,鳥爲食亡。給皇帝修陵墓在古代的工資是很高的,雖然風險也高,卻總有人铤而走險。此外,工匠也不是傻子,在和殉葬制度鬥智鬥勇千年後,業內也摸索出來了一些逃生的法門。
這裏,很多人會認爲工匠給自己預留了逃生的密道。其實這種說法很難成立,古代帝王的陵墓在修築時,都是由皇帝嚴格把關的。入口和出口都是一個門,且是唯一的,絕對不會允許工匠去修暗道。
即便工匠偷偷修了個暗道,關門後士兵還會用土沙將皇陵周圍填埋夯實,只留入口。即便有暗道,也會被相應堵死,根本沒有出逃的機會,那這些工匠又是如何逃生的呢?其實,工匠們在皇陵入口的大門上做了機關,這機關非常隱蔽,非專業人士一點都看不出來,更別說那些監工了。這個機關就是傳說中的“木栓頂門”。
這個機關能保證外面被反鎖的時候,在裏面用“拐釘鑰匙”也能剛打開。等到士兵們反鎖完門走遠後,這群皇陵裏最後留守的工匠,便用這個“木栓頂門”的機關再度開啓墓門,從而逃出皇陵,避免成爲皇帝的殉葬品。
該方法出來後,成了工匠們秘而不宣的祖傳手藝,而他們也再不用擔心成爲皇帝的陪葬了,這也是修墓工匠曆朝曆代一直存在的原因。
令人欣慰的是,到了清朝康熙年間,康熙帝由于對古代殉葬制度深惡痛絕,下令廢除了這一慘無人道的習俗。從此,殉葬制度在中國大地上徹底消失,而這些修墓的工匠,在爲皇陵操勞了數年後,終于可以堂堂正正的從裏面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