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奇帆 清華互聯網産業研究院産業轉型顧問委員會主席
來源:清華大學互聯網産業研究院
第一,中國在疫情控制上所取得的成就,正在讓世界産業鏈的中心向中國市場轉移。
中國市場已經在疫情沖擊後逐漸恢複元氣,這對全球抗疫都是一件大好事。很多企業原本以爲中國的産業鏈因爲疫情會被其他國家抛棄、中國會與世界經濟被動脫鈎,但隨著全球範圍疫情的擴散,其他國家出現了大面積停工,中國反倒成爲了世界上生産能力最穩定的地區、是現階段世界制造業的避風港,因此也必將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
中國制造業規模現在已經占到中國 GDP 的 30%,在全球制造業中的占比也近 30%,中國雖然被稱作世界的工廠,但在制造業的發展質量上受制于全球産業鏈的原有分工,一直不是很高。進入三月份以來,中國制造業複工複産的狀況冷熱不均,很多企業由于歐美訂單的消失無法複産、甚至面臨倒閉;但我們看到,也有一些企業訂單不但沒有下降,還有較大幅度的增長,比如在蘇州、重慶等地的電子制造産業。究其根本,是因爲在這些地方已經形成了産業鏈集群,電子制造相關的配套零部件,超過 80% 是在本地生産的。這種集群化的生産模式降低了從全球采購零部件所帶來的風險,在疫情時期更突出顯現了其競爭力。
也就是說,那些在我國産業鏈集群比較完整的行業,才會在這次疫情中産生訂單增長的情況,一些跨國公司也才會將其本來擬在歐洲、亞洲等其它國家生産的訂單轉移給中國的這類工廠。所以産業鏈集群化是這次疫情中全球産業鏈重構的重要特征,中國已經形成或即將形成的産業鏈集群是吸引全球高端制造産業鏈落戶中國的基礎。
第二,世界各國爲抗疫和恢複生産所做的努力,客觀上會讓各種資源湧向中國市場。
2020 年 3 月以來,各國政府爲了挽救本國經濟,都在紛紛釋放各種資源,不斷向市場注入流動性。
當大量資金進入全球市場後,除了部分財政性資金可以用來購買抗疫物資以及解決本國民衆的生活問題以外,大部分的資金還是金融性的資金,是一定要和産業相結合並追求 5%-10% 的回報率的。從全球來看,能夠接納這部分資金並滿足回報需要的市場並不多,中國市場目前疫情控制的最好,也是投資風險最小的地方,所以全球流動性湧向中國市場也是未來一段時間的大概率事件。
流動性湧入對中國來說是機遇、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需要仔細應對。從實體經濟來看,中國接納全球産業鏈、打造産業鏈集群的過程,將會獲得大量的國際低成本的資金支持,從而真正做到“引資補鏈”、“引資擴鏈”,加速完成中國四大經濟圈、九大戰略性新興産業的産業鏈集群建設;從金融市場來看,通過合理引入外資,能夠激發中國金融市場發展的潛力,尤其是中國股市會獲得更多的國際資本關注,爲中國上市公司發展帶來國際資金支持,從而更有利于上市公司加快建設産業鏈集群。
在未來一段時間,隨著疫情的發展,更多的外商將會看到中國産業鏈市場的發展前景,並且願意將資金投給准備加入中國産業鏈集群的企業,這種趨勢將爲中國帶來資本市場發展和建立産業鏈集群的百年不遇的曆史性機遇。
第三,中國各級政府要堅持擴大改革開放,加速優化營商環境,有條不紊地積極參與全球産業鏈重構。
中國目前已實施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在四大經濟圈等有條件的地方,應盡快大幅縮減負面清單,推動現代服務業、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等高端産業全方位對外開放,允許外資控股或獨資經營,吸引更多全球産業鏈相關企業落戶中國、加入區域産業鏈集群。
地方政府要堅定不移地發展産業鏈集群,扶持引入全球龍頭企業成爲産業鏈集群的核心,在國外需求依舊疲軟的時候努力營造以當地需求、國內需求爲拉動的産業小循環,保證産業鏈集群的健康發展;當國外市場複蘇的時候,進一步加強國際合作,擴大産業集群規模和發展質量,帶動全球産業鏈的大循環。
新冠肺炎疫情是人類的災難,但也是全球産業鏈轉型升級的機會。中國要抓住歐美部分産業停擺、經濟衰退的機會,加快“引資補鏈”,在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長三角、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等地區重點打造一批空間上高度集聚、上下遊緊密協同、供應鏈集約高效、規模達幾千億到上萬億的戰略新興産業鏈集群。一旦形成了這種既是水平分工、又是垂直整合的開放式産業鏈集群,將會既有助于防範應對類似于新冠疫情的天災人禍所導致的全球産業鏈斷鏈風險,又因爲産業鏈集群本身形成的巨大市場份額,能夠有效避免關鍵技術被卡脖子的風險,並有助于加快形成産業鏈集群中關鍵技術的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