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潔梅 蘇文琪 蘇德銘 報道 [email protected]
陳振聲指出,國際地緣政治勢力的轉變,加上經濟與顛覆性科技可能導致部分群體無法跟上社會步伐,這會影響社會凝聚力,因此基層組織要繼續與各階層民衆建立互信關系,並將觸角延伸到“未接觸的群體”,如網絡社群。
地緣政治變化、社會更多元的理念、以及顛覆性科技帶來的沖擊等都可能影響我國社會凝聚力。面對這些未來挑戰,人民協會的基層組織須加強與各方的協作,跨越地域界限,把觸角延伸到各個群體。
總理公署部長陳振聲昨天在人協的常年基層研討會致辭時,闡述我國在維系社會結構將面對的挑戰,以及人協的應對策略。
也是人協副主席的陳振聲指出,可能威脅社會凝聚力的力量已不僅限于種族和宗教。國際地緣政治勢力的轉變,加上經濟與顛覆性科技可能導致部分群體無法跟上步伐,都會影響本地社會。
“此外,今日的民衆支持更多元的理念,這本身是好的,但挑戰是我們如何在追求更多元理念的同時確保人民團結一心?”
應善用科技
並加強與各夥伴合作
另外,他認爲激進思想與排外主義也是我國須慎防的。
陳振聲指出,基層要繼續與各階層民衆建立互信關系的宗旨,並將觸角延伸到“未接觸的群體”,例如網絡社群。
“我們要如何跨越居民委員會、鄰裏委員會等地域界限以外的群體?這是挑戰……不同群體有他們的關注,我們要聆聽他們的聲音、采取行動、反複進行這樣的工作,以便及時地反應。我們要走入各群體,了解他們的心聲、制定並執行更好的政策,國家才能保持競爭力與凝聚力。”
他鼓勵基層利用科技改進工作,但須以人爲本,而非以科技取代面對面交流。善用科技可減少不必要的行政工作,讓他們有更多時間與居民建立更有意義的交流。
此外,他也強調基層加強與各夥伴合作的重要,而不只局限于民衆俱樂部可辦的活動。“我們是否可通過與各方的協作,善用人協以外的資源和想法?這麽一來,我們可持續地爲居民提供更及時且實用的服務。”
1000多名基層組織代表出席研討會,針對未來挑戰分享點子與想法。拉丁馬士區一年前成立一支通訊工作組,目的是針對性地向居民分享信息。通訊工作組副主席許添智(46歲)認同,把觸角伸入各階層的重要,成立工作組就是希望以更具規劃的形式來展開宣導工作。例如,利用拉丁馬士區爲年長者舉辦的“愛心早餐”向他們解釋政策。
人協前年推出“邁向社區2020年願景”,希望善用民間力量,爲新加坡建設更美好未來。
針對區內需求辦活動
個案①
馬西嶺設保健小組 照顧年長者健康
隨著區內人口結構老齡化,馬西嶺—油池集選區的基層義工決心不再只提供一次性援助,而是要全面照顧居民健康,尤其是年長者。
馬西嶺活躍樂齡委員會主席順東(49歲,德士司機)受訪時說,基層義工近年走訪居民時發現,不少年長者的健康每況愈下,而且行動不便。
他說:“有些因沒能力購買輪椅等助行工具,要去醫院複診或買日常用品都非常不方便。那些沒和家人同住的居民更是如此。”
經討論後,順東和其他基層義工今年初在區內成立保健特別工作小組,推出“馬西嶺—油池集選區,我的健康,我的社區”計劃。
計劃其中一個項目,是允許有需要的居民直接通過居民委員會向有關機構申請購買輪椅的津貼。基層義工也爲老中青舉辦一系列活動,鼓勵健康生活。
另外,基層領袖號召100多名義工定期聯系年長居民,除了一個月兩次上門拜訪,每月也會至少打兩三通電話。
基層組織也同其他夥伴和社區組織合作,如邱德拔醫院和回教醫療保健人員協會,給予義工基本輔導和老年護理方面的培訓,以更好地幫助有需要的年長居民。
在順東眼裏,馬西嶺樂齡執行委員會主席王麗珠(64歲)是這批義工中的“重要資産”。
王麗珠住在馬西嶺超過30年,同許多居民已是多年老友,居民郭淑群(72歲)是其中之一。
過去,郭淑群的丈夫及女兒白天都出外工作,經常留她一人在家。因此,王麗珠不時會撥電問郭淑群是否需要她幫忙打包食物,有時也會幫忙買菜。
個案②
“數碼義工”讓居民跟上科技腳步
丹戎巴葛民衆俱樂部最近積極招攬有專業技術知識的義工,通過舉辦工作坊推動本地的創新制造文化。這組義工從今年初的約20人,增至目前的約40人。
政府今年推出了“數碼創客”(Digital Maker)計劃,讓國人利用簡單科技,親自動手制作設備器材等。資訊通信媒體發展局(IMDA)與人民協會合作,率先在丹戎巴葛民衆俱樂部推出“數碼庫”(Digital Garage),邀請有興趣的公衆報名參加數碼創客興趣小組,通過工作坊,以微型電腦Micro:bit來制作設備器材等,從中學習程序編寫(coding)、基本電器制作和三維打印等數碼技術。
自今年初,該“數碼庫”已開辦了八個工作坊,讓公衆學習制作數碼賀卡、泡茶機、自動澆水器,和指南針兼計步器等。
丹戎巴葛民衆俱樂部管理委員會主席盧偉強(61歲,首席資訊官)說,要繼續開辦數碼創客工作坊,有專業知識新一代義工支持是一大關鍵。“他們的專長可以是程序編寫、視頻制作或工程技術等。綜合多個領域的專業知識,能爲數碼創客工作坊帶來更多可能性,吸引公衆繼續參加。”
本身也是義工的盧偉強透露,每次工作坊有約20至30名公衆參加,老少皆有,除了成年工作者,也有他們念小學的孩子,以及七八十歲的年長父母。每次工作坊都至少有八名義工在場指導。
另一名義工亞魯多斯(Jeremy Aruldoss,35歲,經理)告訴記者,在工作坊看到學員不分年齡討論如何制作設備器材,讓他有莫大的滿足感。“數碼創客工作坊是團結社區民衆的好平台,我目前正在積極鼓勵身邊的其他居民報名。”
個案③
將心比心 活動更成功
要吸引更多身爲專業人士、經理和執行員(PME)的居民參加基層活動,同是PME的基層義工一定要設身處地爲活動把關。
從事環境服務業的陳耔榮(44歲)過去八年在碧山東—湯申區基層服務,一直謹記這個原則,至今參與舉辦不少深受居民歡迎的活動,如碧山夜間賽車嘉年華。在2011年首次舉辦的嘉年華還吸引不少賽車愛好者組成興趣小組。
當年配合新加坡F1夜間賽,碧山民衆俱樂部被選爲直播賽事的地點之一。陳耔榮受訪時說,參與活動策劃的基層義工原本想參照直播世界足球賽的做法,但他認爲這並不能吸引居民參加,便提議加入娛樂活動。
陳耔榮目前是碧山民衆俱樂部管理委員會(CCMC)副主席。他說:“與足球賽相比,賽車活動相對冷門,每次都沿用過去做法,換作是我也不會去。”
曾旅居美國12年的他,引進啤酒花園的概念,也安排F1賽車模擬器,並以折扣價售賣F1周邊商品等,原本只是觀看直播的活動擴大成頗具規模的嘉年華。
陳耔榮說:“區內有越來越多PME,當中不少是年輕父母,基層義工辦活動要將心比心,讓他們有個帶孩子玩的好去處,也是幫他們一個大忙。”
白沙—榜鵝集選區的基層義工同樣發揮將心比心的精神,特別成立建築咨詢委員會。這是由于該區近年建造更多私人和執行共管公寓的新項目,委員會可幫助新居民在公寓管理委員會(MCST)未成立前,向發展商反饋建築缺陷,避免日後産生更多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