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十年一遇的石油危機與經濟危機,二十五年一遇的蝗災和百年一遇的瘟疫,2020年,世界77.5億人口共同見證這一連串的黑天鵝事件。
2020年開年不利,災異不斷,但與我們正在經曆的災異相比,真正的挑戰,或許才剛剛開始。而這個挑戰,就是題目所說的,可能出現的世界糧食危機。
近日,越南海關宣布,從2020年3月24日零點開始,各種大米産品禁止以任何形式出口。此外,哈薩克斯坦、塞爾維亞、俄羅斯等國也紛紛限制本國糧食出口。
今年年初的沙漠飛蝗引得了不少人的矚目,這場25年一遇的蝗災途徑肯尼亞,埃塞俄比亞,沙特,伊朗,巴基斯坦,印度等國。給當地的農作物造成了大量的損失,有些地區已經陷入了絕産的狀態。
可以說這些沙漠蝗蟲已經給非洲,中東以及南亞國家的農業生産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在東非,受到蝗災影響的地區已損失了約15%的農作物,直接經濟損失約合50億元人民幣,在巴基斯坦,預計蝗災會造成本季度小麥減産7%-9%,在印度,蝗災也造成了20萬畝糧田絕産,近40萬畝受到嚴重影響,而這也會嚴重影響當地的糧食生産。
蝗災區域糧食作物主要影響東非的高粱和巴基斯坦的小麥,受到影響國家的産量占全球24%和19%,其中受影響較大的區域産量占全球3.7%和2.9%(其原本産量占比,並不是損失占比)。
而據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多國推測,蝗災可能還沒有結束,到了夏天,蟲卵孵化,蝗災可能會複發,而這又爲糧食安全造成了更多威脅。
而在我國,相信大家對吃玉米的“草地貪夜蛾”已經不怎麽陌生,這種吃玉米的小蟲子也對我們的糧食安全存在不小影響。
但是,事實上,病蟲害問題,對主要糧食生産國的影響並不是非常大,
首先,雖然災害蔓延多國,但這些國家的實際受災面積在全球耕地面積的占比其實非常小,
再者,自然災害一般只會帶來一個季度的糧食減産,
即使考慮到了這種自然災害因素,聯合國糧農組織也曾一度認爲,2020年全球的糧食總産量不會有大幅度的減産。
這個估計是如何做出的?
在此,我們就要了解一下,這個世界的糧食供應是什麽樣子的。
可能很多人以爲,現代世界的糧食供應是小農社會那種自給自足,種多少吃多少,但事實恰恰相反。事實上,在工業化的現代世界,糧食的生産一直以來是産能過剩的,這種基礎上,世界糧食生産是需求導向的,准確來說,現代糧食生産,是吃多少種多少,需求端對糧食的需求反映到市場上,然後在反映到供應端,然後決定了糧食産量。
這世界有15億公頃的耕地,其中有一半種植供人吃的谷物,受自然災害影響的土地只占據這其中的很小一部分。剩下一半基本上用來種植飼料作物和經濟作物,而這七億半公頃的土地也不是全部開墾,其種植面積要充分考慮世界市場的影響。
但是,對于那些糧食自給率低的國家,就很不一樣了,對于新加坡這種“糧食安全指數”很高但糧食主要依靠進口的國家,這次的疫情會考驗他們的糧食儲備和購買力。當然,這些購買力極高的發達國家並不是這次糧食危機的主要受害者。
這次糧食危機之下,受影響最深重的,是非洲,非洲全洲平均下來,糧食自給率也不到百分之七十,幾乎三億非洲人要依仗糧食進口來生存,而在東非,蝗災勢必導致那裏糧食缺口的增加,在西非,比如尼日利亞,石油價格的暴跌也將會導致那些石油國家的出口總額大幅下降,降低他們的購買力。這種情況下,面對目前可能出現的糧食危機,這些地方怕是真的會出現人道主義危機。到時候,面對及其龐大的饑餓人口,其他國家想進行幫助,怕也是力不從心的。
在百年一遇的疫情之下,世界秩序顯得相當脆弱。很多“常識”逐漸失效,疫情對世界影響最大的地方不是直接的感染了多少人,奪走了多少人的生命,而是全面的影響了當今世界全球化的格局。這種影響下,全球化的三輛馬車頭:歐美資本技術的全球化,東亞勞動的全球化和非洲人口的全球化怕是都會遭受不小的影響。
我覺得,這次疫情帶給人類的最大警示應當是對危機,或者是“常”的理解,很多人喜歡把這種秩序的失控稱爲“失常”或者“特殊情況”。但仔細想來,其實,我認爲,我們熟知的現代生活才是更加特殊的。這種特殊的安定生活讓很多人忘記了危機的存在,褪去了各種保護,而當危機襲來之時,那些沒有做好准備的人會真正的得到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