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一帶一路”倡議的第7年,中國企業在國家戰略的倡導下,已經紛紛開始走出去,如今不只是大型國企,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將拓展的腳步邁向了東盟,也將新加坡作爲重要跳板之一,將其發展成一個戰略區域總部。
哪怕是在疫情席卷全球的當下,新加坡也仍然是中國企業家和投資人海外投資的首選。
一、地理位置優越
新加坡地處亞洲和大洋洲、太平洋與印度洋交界處,是歐洲、非洲到東南亞各國和大洋洲最短航線的必經之路,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交會點。新加坡位于東盟核心地帶,毗鄰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大國,地理位置優越,區位優勢顯著,其不僅聯通東盟各國,且與中國、日本、韓國、美國等亞洲及西方主要國家有密切的商貿往來,成爲連接整個東南亞乃至亞太市場的重要樞紐和商業中心。
根據中國商務部數據顯示,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投資中,有近1/3是先進入新加坡,而新加坡對中國的投資也占到“一帶一路”國家對華投資總額的85%。
新加坡基礎設施完善、經濟發達、社會穩定,加上當地龐大的商業網絡、健全的法治環境、廉潔高效的政府系統,因此在全球營商環境、經濟自由度、國家創新能力等與投資營商有關的核心指標上均排名靠前。
二、東南亞門戶市場
東盟地區也是最有潛力的新興市場。亞洲開發銀行預測,東盟未來GDP的年增長率將超過5%,東盟有可能在2030年成爲世界第四大經濟體。
東盟十國
龐大的市場機遇下,各國的經濟發展階段及産業優勢卻截然不同,“新加坡,是一個國際金融中心,更具金融、法律、稅收優勢;泰國,産業優勢是汽車業,印尼有非常豐富的天然資源;越南正在積極發展科技制造業。”
這種巨大的差異性對于中國企業來說,意味著龐大的商機。
新加坡是中國友好鄰邦,中新兩國地緣、文化相近,共同利益廣泛。中國-東盟自貿區全面建成以來,中新貿易額快速回升。報告顯示,2014年到2017年的4年間,在東南亞國家中,新加坡“一帶一路”相關融資規模最大,累計約109億美元。
據統計,到2018年底,中國公司向新加坡的注資額總計已高達418億美元。在新加坡的城市購物中心和中心地帶的購物中心,現在還是很常見的是找到中國銀行和中國工商銀行等中國國有商業銀行的分支機構。近來的趨勢更爲明顯,更多以前居住在中國的基金經理已經在新加坡設立了辦事處,就是爲了幫助客戶投資東南亞地區的私募股權市場。
近期登陸新加坡的中國品牌越來越多,包括華爲手機、聯想、支付寶、微信、vivo、OPPO、方太、蒙牛、中石化等,在新加坡創造出一個又一個商業奇迹。
三、稅制簡單,稅收低廉
新加坡稅收體系簡單且低廉,企業所得稅稅率爲17%,個人所得稅稅率只有中國的一半,無資本稅,且實行區域征稅(即海外收益彙回新加坡免稅),資本可在主要金融中心自由流動。利于投資企業享受新加坡低稅率,還可實現國際合法避稅,實現資産配置和保障。
新加坡各個政府部門還爲企業提供了多項稅收鼓勵和減免措施。自稅務年度2020起,新成立公司首三年10萬新幣以下應稅收入享有75%稅務減免,後續10萬新幣應稅收入享有50%稅務減免,企業最高可12萬5應稅收入的減免。
新膠片政府爲鼓勵跨國企業在新加坡設立金融和財務中心,從事財務、融資和其他金融服務業務,從事符合條件的金融和財務活動的跨國企業可申請享受10%的企業所得稅優惠稅率,爲期5-10年。新加坡政府還對批准的“全球貿易商”給予3-5年的企業所得稅優惠,稅率減低爲5-10%。
新加坡政府不僅爲企業提供稅收優惠鼓勵企業加大在新加坡研發力度、優化企業創新能力,還推出“生産力及創新優惠計劃(PIC)”大力支持當地新興科技産業發展。
(PIC,來源于新加坡稅務署)
四、國際金融中心
新加坡證券交易所,是亞洲僅次東京、香港的第三大交易所。到2001年,在新加坡所上市的公式已有469家,其中外國公司98家(占19.8%),總市值已超過3000億新元,參與新加坡證券市場的基金總額有2762億新元,截至2004年底,新加坡的GDP組成中,已有11.3%來自金融業。新加坡更是全球第四大的外彙交易中心,每日交易量達1530億美元,僅次英國、美國及日本之後。
作爲全球三大離岸人民幣清算中心之一,新加坡能爲中資企業提供高效便捷的資金融通。新加坡還是全球第三大、亞洲第一大外彙交易中心,每日交易量達1530億美元,僅次英國、美國及日本之後。對于中資企業在境外擔心的外彙風險管理,新加坡金融機構可以發揮重要作用。由于部分東南亞國家貨幣波動性較大,銀行在當地龐大的網絡和當地貨幣儲備,能夠幫助企業充分規避貨幣風險。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
新加坡可以給那些在東盟很多不同國家投資布局的企業,在新加坡搭建一個資金管理中心,借用新加坡的國際金融平台進行融資與資金管理,降低融資成本,這可以幫助企業提高在當地的競爭力。
五、新加坡政府支持
除商業企業要求外資不超過40%以外,其他企業的外資投資比例規定相對寬松。高科技或資本密集型出口企業,外資可全資;一般産業雖然鼓勵合營,但對外資股份比例並未加以限制,除新聞業不得超30%、廣播業不得超過49%的出資比例,以及公共事業屬禁止投資産業外,外國投資人均可擁100%的股權。
新加坡政府已簽署了40多項投資保證協議IGA,保護在新加坡注冊的公司在其他國家/地區的投資,減低非商業風險。另外,新加坡與包括中國在內的50多個國家簽訂了免雙重征稅協定,海外投資和返中國投資更爲便利。受益于政府的開放型政策,新加坡的國際貿易商可以自由買賣商品,少了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和壁壘。
作爲東盟成員國爲通過特惠貿易協議實現貿易自由化形成共識,在暴扣長期數量契約、政府采購優惠政策、關稅特惠的延長、在特惠基礎上的逐漸取消非關稅壁壘和兩個成員國間達成一致的措施等方面實行特惠貿易政策。
未來10年,新加坡將通過提高生産力,對新加坡經濟進行重新整合,制造更多經濟增長點,加大技能提高和技術創新的投入,從而實現經濟持續增長。新加坡經濟仍具有巨大發展潛力,作爲一個全球貿易中心、金融中心和物流中心,新加坡可以爲中國企業家和投資者提供更多的投資機會,也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