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很多年輕家長擔心方言影響孩子學習普通話,對方言有抵觸情緒。其實,保護方言越來越得到大衆的認可,厘清方言與孩子成長的關系,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課題。
嬰幼兒接觸方言不會影響學普通話
《寶寶學說話,該不該跟他說方言》是新浪育兒2015年5月的一篇文章,認爲寶寶學說話時應嚴格避免接觸方言,否則不僅會導致孩子語言發展遲緩,混淆語言,嚴重者甚至會出現思維混亂的情況。這篇文章至今仍被各類育兒公衆號分享,作者描述的“嚴重後果”,引發了衆多家長擔憂。
事實上,大量研究表明,雙語環境及普通話和方言混用並不會導致上述後果。
首先,寶寶有能力辨別普通話和方言。約翰·霍普金斯大学的蒂埃里·纳齐博士发现,5个月大的婴儿就已经有能力区分不同语言(荷兰语和英语),或是不同方言体系(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实验证明,双语环境不会让婴儿感到困惑,若在接触方言的同时也能接触到发音标准的普通话,孩子说普通话的纯正度就不会受影响。
華盛頓州立大學的研究也發現,在一周歲前,嬰兒有能力聽到、區分和儲存無限多的音素。也就是說,讓孩子從小接觸方言和普通話,可以學會更多的發音,這些音素的儲備,可以讓孩子有能力將普通話和方言都說好、說正宗,甚至能幫助孩子更好地學習外語。
其次,接觸方言不會出現所謂“由于家裏語言不統一,寶寶學習語言的過程會被拉長,最後一套完整的語言也說不清”的情況。來自美國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雙語研究專家艾倫斯·塔博博士指出,尽管一开始孩子可能会无法说清一套完整语言,但双语环境并不会造成孩子语言习得或说话的发展迟缓。因此,随着孩子普通话和方言词汇量的扩大,孩子完全有能力说好两套语言。
拒絕方言會影響孩子個人身份認同
人們往往首先是通過語言去了解陌生文化的,正如美國人類學家、語言學家愛德華·萨丕尔所指出的——语言并不只是声音的系统或是表意的工具,语言有其文化属性,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來自美國布朗大學的伊莉絲·特鲁姆贝尔博士认为,由于语言与文化的紧密联系,语言直接影响个人的身份认同。因此,家长对方言所持的否定态度,容易让在方言环境中成长的孩子自觉“土气”低人一等,对自己的文化背景产生自卑感。同理,家长的态度也会使说纯正普通话的孩子产生优越感,甚至瞧不起普通话说得不标准的同学。
而且,刻意限制長輩用方言和孩子對話,還會拉大家庭成員間的隔閡。中國是一個擁有多民族及多元文化的國家,文化並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家長有責任幫助孩子理解語言及文化間的平等關系。
在許多地區,方言對地方文化傳承有著重大意義。例如蘇州地區的吳侬軟語,不僅是百姓生活中的鄉音,更被廣泛使用于昆曲、評彈等藝術中。東北的二人轉,也同樣離不開東北話中地道的日常短語。代代相傳的鄉音,有利于地域文化和藝術的傳承。
當下,弘揚經典方言文化已成爲社會共識,很多地方還舉辦了鼓勵孩子聽方言、學方言、說方言的活動。蘇州平江街道于2017年8月舉辦的“平江街道蘇州方言大賽”,江陰市于2018年舉辦的“首屆幼兒方言趣味大賽”,對引導孩子“熱愛家鄉、喜愛方言、傳承文化”,有著很好的效果。
對比分析,讓孩子在使用中提升語言能力
今年8月,《純滬語早教!“保衛方言”從孩子抓起》一文上了新聞熱搜,讓孩子學好上海話成了衆多上海家庭的選擇。
雖然方言有文化層面的重要意義,但並不意味著普通話可以被忽視。法國社會學家皮耶·布迪厄指出,语言是“文化资本”的一部分,语言的运用反映了一个人的文化水平,直接影响着其工作发展的空间和社会待遇,并由此转化为个人的“经济资本”。在中国,很多企业对求职者的普通话有着严格要求。童年是语言学习的黄金期,有方言环境的家庭如何让孩子说好普通话,是一个有挑战性的课题。
西班牙大腦與認知中心的阿爾伯特·科斯塔表示,影响双语家庭孩子语言发展的一大因素,是语言输入的缺乏。在儿童习得语言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大量的听力积累形成语言储备,而很多双语家庭并没有增加和儿童的沟通时间,儿童对每种语言的接触都相对有限,无法形成大量语言储备。因此,家长首先要增加和孩子的对话时间,给孩子大量接触语言的机会。
若想讓孩子同時熟練掌握普通話和方言,家長和學校還需要提供有效的指導,幫助孩子區分語言的差異。伊莉絲·特鲁姆贝尔博士建议,当年龄较大的孩子出现语言混用的情况时,可以引导孩子使用对比分析方法,多角度比较两种语言或语音体系之间的差异,从而了解不同语言的结构和特点。对比分析,可以让孩子对两种语言都能形成深刻、全面的认知。
有關美國黑人學生英語使用的研究表明,通過系統的學習和對兩種發音體系間的充分理解,學生可以具備在不同語境間轉換口音的能力,即在家庭或社區類較爲隨意、生活化的環境中,使用黑人口音的英語,在學習或工作等較爲正式的環境中,使用標准美式英語。這意味著,培養對不同語音體系的意識,比消除一種語音更爲有效。
家庭教育中對方言的尊重與接納,對培養孩子的多元文化觀、提升孩子的語言能力、保護全社會的語言資源,均大有益處。
(作者系哥倫比亞大學教師學院碩士研究生)
《中國教育報》2019年12月19日第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