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劍橋報告分析新冠病毒3變種:A型最早在中國發現,在美澳卻最普遍
封面新聞記者 湯晨
最近,一份來自劍橋大學的新冠病毒研究在網絡上被炒得沸沸揚揚。劍橋大學4月9日在《美國科學院院報》上發表了一篇名《用基因進化網絡分析新冠病毒》的研究報告。該報告基于禽流感病毒GISAID EpiFluTM數據庫。該數據庫的信息爲全球共享,自從新冠疫情爆發後,它開始被用作是分享新冠病毒的數據庫。通過對該數據庫160組樣本數據的分析,劍橋大學的研究小組得出了一些實驗結論。
全球流行的病毒系“同源不同種”
這項研究揭示了新冠病毒的三個不同的“變種”,由一系列緊密相關的世系組成。爲了方便區分,劍橋的科研人員把它們分別被標記爲A、B、C。領導該小組的福斯特博士稱,這三種類型的病毒在全球分布範圍有所不同。
GISAID EpiFluTM數據庫最新數據
福斯特和同事們發現,與在蝙蝠體內發現的新冠病毒類型(即中國武漢病毒所的石正麗團隊發現的BatCovRaTG13病毒)最接近的一種病毒——A型,在武漢存在,但令人驚訝的是,它並不是這座城市的主要病毒類型。武漢的主要病毒類型爲B,B類型在東亞各地的患者中普遍存在。然而,這種變異並沒有傳播到該地區以外,沒有進一步的變異。雖然A型最先在中國被發現,但卻在美國最爲普遍。研究發現有三分之二的美國樣本感染A型病毒,但其中受感染的患者大多數來自西海岸。此外,澳大利亞的病人身上也發現了大量的A型病毒。
武漢的主要病毒類型爲B型,在東亞普遍存在。然而,這種變異並沒有傳播到東亞以外的國家,也沒有進一步的變異。對此,福斯特博士推測有兩種可能性:1。這可能是因爲A型並不適應東亞的免疫系統,所以才變異成了B型。2。也可能是因爲東亞更多的病例是由B型的感染者傳染出去的,即遺傳學上的“奠基者效應”。
C型爲歐洲常見的病毒種類,從基因遺傳學的角度看,應該是B型衍生而來,但在中國大陸樣本中沒有發現。福斯特博士認爲,它有可能是通過新加坡、韓國等地傳播時再次發生了變異。
劍橋大學研究人員繪制的基因進化網絡
定義病毒起源?爲時尚早
“A型病毒的基因序列與蝙蝠型的最接近。”
這一結論其實在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官方網站2月20日的刊文中就可以看到。值得一提的是,中科院的刊文使用的樣本數據也是全球共享的GISAID EpiFluTM數據庫的93個新冠病毒樣本基因組數據。
這兩篇文章雖然發表時間相差近兩個月,但是對于病毒的分類很相近。同時,都只是在描述實驗結果,並沒有對病毒起源做出任何假設性質的結論。
福斯特博士也在文中強調,對于哪種類型的病毒在某個區域出現的更多,這都只是病毒基因進化選擇的結果,不同類型的病毒適合不同地區的宿主而已。此外,考慮到只有160人的樣本數量(這是數據庫兩個月前的數據),實驗是否具有廣泛代表性值得商榷。記者查閱GISAID EpiFluTM數據庫發現,目前數據庫的容量也已經更新至3000多例。對此福斯特博士也表示,目前,他帶領的研究團隊已經將數據組擴展到1001個病毒基因組,正在進行同行審查。
警惕勿將病毒政治化
4月8日晚,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在日內瓦舉行新冠疫情視頻記者會。與以往記者會不同,譚德塞表情凝重地說,請不要把這種(新冠)病毒政治化。“當前嚴峻的形勢告訴人們,要對那種將病毒當作政治籌碼的想法進行‘隔離’。如果沒有團結,任何一個國家,無論其醫療體系如何發達,也會陷入更大的麻煩和危機。”
劍橋大學研究團隊分類命名的A、B、C三種同源不同種的新冠病毒之間的變異和進化究竟是何種關系,或許還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病毒的溯源並非是簡單的國籍之爭,地域之爭,也不是相互推诿“甩鍋”,最終的是查清源頭,徹底阻斷病毒的傳播鏈。一位長期關注新冠疫情的德國生物學博士告訴記者,“病毒從哪裏來”的溯源問題解讀成“從哪個國家來”本身就是非常政治化的行爲,如果糾結于國家和地區,找不到中間宿主,即使我們控制了這波病毒的全球蔓延,它仍有可能卷土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