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拾遺
安
顛覆科技席卷全球,科技股股價漲勢淩厲。根據彭博社的統計,今年以來,美國五只頂尖科技股以及中國科技股三大天王的總市值激增1.7萬億美元(約2.3萬億新元)。相比之下,本地股市700多家上市公司加起來的總市值,也只不過是1萬億新元。
這八家科技公司簡稱爲FANG(或FAANG)及BAT。FANG取自美國科技股Facebook(面簿)、Amazon(亞馬遜)、Apple(蘋果)、Netflix以及Google(谷歌)的第一個英文字母,而BAT則是中國的Baidu(百度)、Alibaba(阿裏巴巴)以及Tencent(騰訊)的簡稱。
美國股市屢創新高,而反映科技股的納斯達克綜合指數今年以來上漲了26%,跑贏道瓊斯工商指數(18%)以及標准普爾500指數(15%)的升幅。納斯達克指數的曆史市盈率(P/E)及市賬率(P/B)分別高達42倍及3.82倍,而股息收益率則只有1.09%,這顯示市場對科技股的追捧。
本地股市的科技股,也有亮麗的表現。半導體相關股永科控股(AEM)、昇銳(Sunright)、奕力(Ellipsiz)以及UMS控股, 今年以來的股價都翻倍增長,其中永科控股的股價飛漲479%。
同期,股價翻倍增長的合同制造商包括赫比國際(Hi-P)、微機械控股(Micro-Mechanics)、鴻通電子(Valuetronics)以及創業公司(Venture)。赫比國際從0.51元上漲至1.96元,漲幅達284%,而創業則從9.88元上升至20.95元,漲幅達112%。
盡管如此,本地科技股主要還是代工承包商,依附在大型科技公司的訂單上。雖然有不少公司已從電子業合同制造商擴展至汽車業、醫療業及航空業,並爲委托代工商提供全方位的解決方案,但是基本上本地的科技公司是價格接受者,而不是價格制訂者。因此,本地科技股的榮枯,深受外圍因素及訂單的影響。
其實,本地科技股在上個世紀90年代曾經有過一段輝煌的時期。土生土長的創新科技(Creative Technology)在1989年推出的聲霸卡,在個人電腦中廣爲運用。它也搶在蘋果公司前頭,推出MP3播放器,還成功從蘋果公司獲得1億美元的技術專利費賠償。在2000年3月28日,該股一度上漲至69.50元,閉市報64元,穩坐當時“股王”的寶座。但俱往矣,創新科技上個星期五閉市報1.18元。
不過,新加坡交易所立志在科技股方面,再現輝煌。新交所主管說,在上個世紀90年代的科技周期,新加坡曾經是主要科技市場之一。目前,新交所與資訊通信媒體發展局合作,協助本土成長的科技公司在本地融資及上市。新交所也考慮允許兩級投票制股權結構,讓創始大股東擁有絕大的投票權,以吸引外國科技公司到此上市。
但在吸引科技公司上市方面,新加坡落在香港的後頭。今年以來,在香港股市上市的科技公司,籌集資金高達42億美元,相當于2000年互聯網泡沫時期的五倍。新加坡籍陳民亮創辦的電子遊戲設備銷售商雷蛇(Razer)也選擇在香港上市,並在上個星期開始交易。
金融科技或是個突破口
新加坡要成爲名符其實的智慧國,或許需要吸引到有價格制訂能力的科技公司在此上市。上個星期,新加坡金融管理局主辦的金融科技節吸引超過100個國家的3萬多人參與,而400多名投資者在會展上表示,准備投資多達20億美元,協助起步公司開發金融科技。假以時日,金融科技或許是個突破口,推動本地股市發展科技股市場。但這需要一段時間。
在經過強勁的股價表現後,本地科技股是否還有上升的空間?
由于本地科技股大多是價格接受者,海外訂單對股價表現至關重要。預示未來增長的采購經理指數顯示,制造業處于擴張態勢。其中,電子制造業的采購經理指數在9月份連續14個月增長,在10月份雖然小幅回調,但還是相當強勁。最近發布業績的科技公司,在業績展望中對短期的前景也普遍樂觀。
不過,從過去的經驗顯示,海外訂單來得快,去得也快。美國的FANG股或是中國的BAT股已處在“大到不能倒”的地位,而本地科技股相對市值很小,依附在單一或幾個主要客戶上,並面對産品周期縮短的挑戰。
因此,投資本地科技股之前,不妨多留意經濟周期及企業競爭力對股價的影響,順勢而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