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商會每個月都會和許多不同行業的商團進行午餐交流會,了解經商環境的動向。這些商團最關注的往往是人力資源的挑戰,尤其是人力短缺和請不到具備職位所需技能的人才。因此,總商會最近聯同就業與職能培訓中心(e2i)舉辦了“商團行業職業展”,希望能幫助各商團的會員商家物色適當的員工。
職業展共有超過1100份職位空缺。其中,超過一半的職缺屬于專業人士、經理、執行人員和技師(PMET)的工作,而前來的求職者也有超過60%擁有專業文憑(Diploma)或以上的學曆,這顯示人力供需是均衡的。但是,普通員工(rank & file)職位的申請卻只占全部申請的20%,遠遠低于商家的需求。此外,過半的求職者都在40歲或以上,這一年齡層都具備相當程度的工作經驗,但卻還找不到適當的工作。
這些“有工沒人做,有人沒工作”的現象,反映了人力資源配置失衡,其中有經濟和心理層面的原因:新一代教育程度較高,尋找工作時抱有過高的期望;科技取代了舊的工作崗位,也促使不同産業融合形成新産業,而員工缺乏新職位所需的技能;企業提供的工作價值低,無法吸引專才加入。
經濟方向與人力資源協調
應對這種挑戰,我認爲勞、資、政三方應該首先對經濟環境和發展方向達成共識,大家才能同步協調,優化全國的人力資源配置。首先,從求職者的角度來看,面對全球經濟成長放緩的影響,某些行業就業機會飽和,找工作時就必須調整心態和期望,甚至勇敢轉行。同時,隨著顛覆性科技重塑産業結構,求職者即使經驗豐富,也要時刻檢視過去的經驗和技能是否足以勝任新崗位,主動跟進就業市場的新需求,積極學習新技能、新事物。
從商界角度來看,“有工沒人做”的現象則顯示當國人的教育程度跟上了國家的知識型經濟轉型方向、人才充足時,業者卻無法提供足夠的有關專業的職位,而所提供的舊職位卻乏人問津。我認爲,這些企業可以改變經營模式,善用科技,取代知識含量低的崗位,提供更多高附加值的崗位,以吸引專才。企業領導如果懂得以人爲本,建立專業化的企業制度、優良文化,創造能讓員工充分發揮潛能、樂于工作的環境,自然能激發企業活力,成功招攬專才。
政府可創造環境 扮演協調人角色
在應對人力課題上,政府可以創造環境、扮演協調人角色,例如以“技能創前程”等政策和津貼,鼓勵國人學習新技能,支持企業轉型升級,推動勞、資雙方同步融入新經濟。上星期,總商會倡議成立的商團中心正式開幕,讓政府與商團拉近距離,攜手推動行業轉型升級。通過商團,政府機構可以更好地了解個別行業的情況,在制定相關行業的政策時,能精准發力,創造理想的行業環境。此外,人力資源挑戰也源于傳統教育方式和內容與新時代産業的技能需求脫節,形成技能錯配。教育界和商界可以加強互動了解,調整偏差,同步發展,更全方位地化解這個問題。
隨著經濟轉型,各行業會面對大小的人力資源問題,但只要勞資政對未來經濟方向達成共識,協作優化人力資源配置,讓每個員工、每家企業發揮最佳潛能,相信能夠突破局限,推動經濟持續增長和轉型成功!
(作者爲中華總商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