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斷措施導致許多業者不能開店。(海峽時報)
作者 侯佩瑜
2019冠狀病毒疾病(冠病19)疫情期間的阻斷措施,已經還未到來的種種後續都顯示,經濟衰退已經是不可避免的事實了。
如果公司企業最終走到裁員這一步,誰會先首當其沖?
答案是: 外籍員工。
本地大約有115萬外籍員工,當中包括持有就業准證(Employment Pass)、S准證(S Pass)和工作准證(work permit)的人,女傭除外。
而這群人當中,又以從事旅遊、食品、飲料和交通行業的外籍員工最有可能被裁員。
根據《海峽時報》的報道,人力資源公司仁立國際(PeopleWorldwide Consulting)執行董事梁昌國說,有報道指出,在充滿不確定性的疫情期間,公司已開始削減成本和裁員,通常第一刀會“開”在外籍員工身上。
人力資源顧問公司ECA國際(ECA International)亞洲區域總監關禮廉也告訴《海峽時報》說, “從事旅遊、食品、飲料和交通行業將面臨非常嚴重的裁員風險,因爲這些行業不僅雇用了相對大量的外國員工,還是受到冠病疫情沖擊最大的行業。”
不過,關禮廉補充說, “外籍員工所擔任的職位通常很難招到本地人,因此被裁的風險將取決于他們所在行業的複蘇速度。”
外籍員工是我國經濟的支柱。盡管病毒阻斷措施(Circuit Breaker)期間,生意減少或必須停業帶來了巨大的成本壓力,不過這些企業都盡最大能力留住外籍員工,只是不知道還能撐多久……
4月30日樟宜機場第二搭客大廈的辦理登記手續櫃台空空如也。今年3月,到新加坡旅遊的人數驟降至約24萬人次,是自沙斯(Sars)以來的新低。(海峽時報)
雖然政府豁免了兩個月的外勞稅以及與發放外勞稅回扣,借此幫助企業留住外籍員工,但是到目前爲止,對雇主幫助最大的雇傭補貼計劃(Jobs Support Scheme)只覆蓋本地員工。
在政府宣布的豁免4月和5月外勞稅計劃下,本地雇主每聘有一名持工作准證或S准證的客工,可在5月和7月獲得兩筆750元的外勞稅豁免,總豁免額爲1500新元。
另一邊廂,在雇傭補貼計劃下,那些聘請超過190萬名在職的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的雇主,五月和六月的本地員工薪金的首4600元,可一律獲得政府75%的補貼,相當于最高3450元。
在接下來的月份,航空業和旅遊業仍可繼續獲得75%的薪金補貼,食品服務業和其他領域則將分別獲得50%和25%的本地員工薪金補貼,直至今年底。
ECA國際亞洲區域總監關禮廉說,雇傭補貼計劃雖然不會直接降低雇傭外籍員工的成本,卻能幫助雇主有效管理總體人力成本。
經營印度煎餅餐館Mr Prata的Abdul Sukkoor告訴《海峽時報》,他們目前聘有28名來自馬來西亞和印度,持有工作准證或S准證的外籍員工。旗下的5家餐館的營業額至今已下降了一半,而光是支付50名員工的全薪,就占了總利潤率的30%左右。
Abdul Sukkoor說: “我們目前只需撐到下個月(病毒阻斷措施結束),希望到了6月情況會好轉。”
他說,他需要留住這批外籍員工,爲業務恢複正常做好准備。
據《海峽時報》報道,同樣雇傭了約200名馬來西亞人的保安公司的老板Gary Haris受訪時也指出,它們不得不動用公司的儲蓄來支付員工的薪水,並爲那些受到馬來西亞的行動管制令(簡稱MCO)影響而無法回家的員工提供住處。
其他公司則不得不出下下策——裁員。 美國資訊科技公司Virtusa的亞太區、澳大利亞以及新西蘭人力資源部門主管Edwin Sudhakar告訴《海峽時報》,當公司手上的項目結束時,那些參與項目的外籍員工將會回到他們各自國家的Virtusa分公司,不過前提是有空缺。
目前因爲世界各地的業務增長都很緩慢,爲他們尋找其他工作機會極具挑戰性。
有一小部分外籍員工則因爲疫情暴發,希望可以回到家人身邊,而申請遷回國。
我國外籍員工疫情首四個月減少了2萬2200人
據人力部給《海峽時報》提供的數據,去年12月至今年3月,除女傭外,本地雇用的外籍員工總數減少了2萬2200人。
人力部數據顯示,去年12月至今年3月,除女傭外,本地雇用的外籍員工總數減少了2萬2200人。(海峽時報制圖)
人力部長楊莉明上個月曾解釋說,原因之一是,爲防止境外病例輸入而實施的旅行限制,導致了一些外籍員工無法返回新加坡。
由于全球各地都有此類限制,外籍員工們選擇留在自己的國家,就直接導致一些公司出現暫時的人力短缺。
保安管理公司翔鷹(AETOS)不得不重新部署並利用它的後備人員來填補那些依然“困”在馬國的員工的空缺。
在提供法律援助公司上班的John(29歲)來自菲律賓,他的S准證在雇主申請清盤後的兩天後(4月15日)被取消了。
雖然他目前還不清楚失業是否因爲冠病疫情而造成,但這意味著他只有30天的短期探訪證的時間來找到另一份工作。
他告訴《海峽時報》: “我們都做好了公司會削減成本的准備,但這消息讓我們震驚不已。因爲如果公司讓我們減薪300元,至少我還有一份工作。在病毒阻斷措施期間找工作是不可能的,企業在削減成本的時候是不會聘請外國人的,尤其是在豁免外勞稅以及與外勞稅回扣期結束之後。”
目前他在求職及延長簽證兩方面的申請都不成功,他計劃本周返回菲律賓。他已經從銀行提出儲蓄來付清該繳付的稅款和賬單。
光是4月本地就有8663盤生意倒閉
(商業時報)
根據《商業時報》取得的資料,受疫情沖擊,今天首三個月,每月有4514個至5082個商業實體(business entities)倒閉。4月份至今共計有8663家倒閉,不僅比3月多一倍,與沙斯和金融危機同期相比,也一樣翻倍。
沙斯期間,4月份的商業倒閉數目不到2500家。金融危機時期也少過4000家。
若根據行業來分析,上個月的8663倒閉的商業實體中,餐飲業占了403家。這跟第一季度每月約一兩百家相比也明顯有所增加。
零售業則更爲慘淡,4月份共有918家商業結業,第一季度每月則爲351到539家。
生意倒閉也意味著未來失業的人數將會更龐大。
聯昌銀行私人銀行經濟師宋生文告訴《新明日報》說,這相信只是倒閉潮的開始。
接下來數字是否會惡化,就得看將商家們采取什麽樣的阻斷措施和社交距離計劃。此外,全球疫情也是另一關鍵。
馬來亞銀行金英證券經濟師蔡學敏也告訴《商業時報》說,最糟糕的時刻還沒有到來。
“6月份,多數企業的雇傭補貼計劃將大幅下降,從75%降至25%,延遲6個月償還貸款的限期也將結束。”
看來,我國的經濟複蘇離“拐點”還有很長一段距離,就算有神丹妙藥,恐怕也很難“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