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霧像雨又像風》中的陸毅周迅陳坤
這部劇在上海天氣最熱的時候開機了,片名從《東方紅了》改成了《像霧像雨又像風》,意在表達情感是無法說清的。當時趙寶剛最擔心的,是劇情的創新不被接受,保險起見,他找了最好的音樂、攝影和美術,「萬一創新失敗,也不至于全軍覆沒。」
拿美術來說,光是置景就花了100萬,當時這是一大筆錢。開拍前,美術指導劉心剛帶著美工們跑遍了上海大大小小的家裝市場。女孩子們穿的旗袍,布料是到香港和泰國買的,然後在北京的老字號定做。
攝影王雷和趙寶剛合作過多次。他會根據劇情來決定拍攝風格,比如拍《別了,溫哥華》時使用肩扛著攝像機,因爲這樣鏡頭會有「呼吸感」,表現在國外的中國人那種不安的心情。這一次,因爲背景在上世紀30年代,他把色調調成複古的膠片色。
一年後,這部戲播出。開播第一天就以12.92%的收視率成爲當天電視劇排行的第一名,是同一天央視播出的《大宅門》的兩倍。在天津、重慶和湖南,更是達到了42.1%、19.59%、33.6%的高收視率。它也是那幾年裏在台灣市場拿到最好成績的大陸電視劇之一,播出時沖破了台視幾年內收視率的最高點,導演趙寶剛也成了作品在台灣無線電視台黃金8點檔播出的大陸第一人。
客觀來看,《像霧像雨又像風》不是趙寶剛的作品序列中美譽度最高的,也不是最具時代意義、最有野心和文學性的。但之後的20年間,《像霧像雨又像風》被觀衆反複提起,反複觀看。今年4月,有人在微博發出感歎:「想隨便找個電視劇看,打開《像霧像雨又像風》,第一集就讓美人們把我給迷得暈頭轉向。那時候的陳坤陸毅羅海瓊李小冉周迅,美麗密度太高了啊。」
同樣被反複回憶的有它的片頭曲和片尾曲,還有整部劇中那種強烈的風格,那種舊上海金粉深埋的甯靜。獨棟的雕花洋房、閃著霓虹燈的舞廳、木制的灰暗閣樓、霧蒙蒙的風雨琳琅、模糊美麗的翠綠和磚紅,單純的強烈的詩性……這是想象中的舊上海風景,也是一種遠去的屬于千禧年的懷舊風情。
貧窮的人配不配有愛情?
在這部劇最開頭,方紫儀和李英奇就討論了什麽是愛情——
「夥計(指陳坤飾演的陳子坤)就不能有愛情,就不能被人愛了?」
「我認爲愛情需要共同語言,需要共同的興趣愛好。」
「你錯了,愛情最需要的首先是愛。」
這個問題不僅貫穿整部電視劇,還在之後的20年裏一直存在。直到今天,我們仍然可以提出這個疑問:陳子坤這樣的角色,在今天還能不能進入電視劇、成爲主角?一個貧窮的人,還能不能在我們的電視劇裏被書寫和理解?他們具不具有追求愛的正當性?
《像霧像雨又像風》像一個愛的烏托邦,上世紀30年代的上海只是一個架空的背景,所有人的生活並不與時代和外部世界發生關系,無論富有與否,愛情是人的唯一生活。
陳坤飾演的陳子坤是一個窮得響叮當的修表夥計,他天真熱情,誠實悲憫,但是吊兒郎當,有那麽一點不靠譜,在他身上看不到明天。他先是和修表店老板的女兒方紫儀戀愛,又接受了富家大小姐杜心雨的愛情。這個出身底層的人被拎到舞台中央,你會看到他置身于一個痛苦的道德境地,心靈不斷受到挑戰:怎麽在這兩個女孩子之間做選擇?你會看到他的遊移,他遭受的愛和罪惡感的折磨。但在那些細膩、豐富的展開裏,你知道,他的困境也有被書寫的權利。
陳子坤與方紫儀
人可不可以脆弱、猶疑和變異?
在最近幾年對《像霧像雨又像風》的回顧文章裏,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標題:
《像霧像雨又像風:一切悲劇都是源自綠茶杜心雨和渣男陳子坤》
《重新再看,簡直就是大型渣男集體翻車現場》
作家金宇澄在《十三邀》裏對「渣男」一詞有過這樣的評論——「按現在的說法,我不應該寫這個(指《繁花》),裏邊有很多婚外戀之類的,現在已經培養成大家對『三觀不正』特別敏感。還有一個最不好的詞,叫『渣男』。(人)本來是非常複雜性的東西……這個也渣男,那個也渣男,你把這麽複雜的人性變化,用這麽低能的一句話就去涵蓋它。這種新一輪的單調真的好可怕,而且深入這個年青一代的骨髓了。」
《像霧像雨又像風》描摹了人的複雜,或多或少,幾位主角都違反了傳統審美觀。趙寶剛在接受采訪時說過,他們都是性格不完整的人物,是有缺陷的。最典型的角色是陸毅飾演的李英奇,留洋歸來的富家公子,醫學博士,高大俊朗,在三個女孩之間牽扯不清。想拒絕表妹範麗君的婚事卻猶豫不決;自以爲真心愛的是方紫儀,苦苦追求後才發現兩人並不真正理解對方;又向一直喜歡自己的安琪求婚,但被拒絕;最後別無選擇,他與傷心自殺而成爲植物人的表妹成親,度過余生。他誰都不想傷害,卻傷害了所有人。你會看到,不管出身是否高貴,人都有軟弱和可憐。
《像霧像雨又像風》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