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遠親不如近鄰,身邊人在突發狀況時能搭把手,真的是一件幸運的事。有一位外國老人,真可以說不遠萬裏來到冰城哈爾濱,本來旅遊是件開開心心的事,但沒想到一場意外降臨了。
“寒冷的哈爾濱,與炎熱的新加坡相遇,擦出了人世間最溫暖的情誼!事發至今已經約9個月,我家翁71高齡,目前在家休養,他終于能在輔助下站立。”最近,一封來自新加坡的感謝信,越過山水之隔傳遞到了哈爾濱。
新加坡人 林有榮
趁這個機會向哈爾濱醫院的那些醫生、護士和那些主任們致敬。
林有榮一家是新加坡人,去年8月,林有榮71歲的父親林亞財從國外飛到哈爾濱旅遊,不想在旅途中突發疾病。
林亞財的兒媳
好像有休克,那時候我們都不在哈爾濱。
事發後,身邊人趕緊把林亞財送往哈爾濱市第一醫院,醫生判斷,患者的情況非常不妙。
哈工大附屬哈爾濱市第一醫院急診科
重症監護室主治醫師 曹笑
經曆了四次還是五次的氣管插管,我已經記不太清了,最後在我們醫院一共治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他病情變化非常複雜,我們當時開玩笑地說,這個老人治療下來,可以足夠寫一本書了。
當時,只有林亞財的妻子陪在他身邊,語言不通、環境不熟,這給治療工作都帶來了困難。感染性休克、消化道大出血、糖尿病高滲性昏迷,哪一項病症都能要人命。
林亞財的兒媳
他消化道出血,那時候幾乎每天都要輸血。
哈工大附屬哈爾濱市第一醫院急診科
重症監護室主治醫師 曹笑
輸了一萬多毫升的血液,一個人正常大概這個體重的人,體內的循環血量也就是在五千到六千毫升,相當于把他身上的血液換了兩遍到三遍了,開玩笑地講,你已經算是一個中國人了。
去年9月,醫院聯系了國際醫護救援團隊,林亞財被轉運回了新加坡。又經過了漫長的治療,直到目前林亞財的狀況才逐漸平穩。
林亞財的兒媳
其實根本不認識我們,他們卻第一時間地伸出了他們的援手。
哈爾濱與新加坡相隔萬裏,但距離並沒阻隔溫暖與關愛。林亞財獲得重生,他身體中流淌的冰城血液。
新加坡人 林有榮
就是想對他們感謝,他們都在最緊要的時間,把爸爸的命保住了。
哈工大附屬哈爾濱市第一醫院急診科
重症監護室主治醫師 曹笑
重症病人來講,可能要輸上萬毫升的血,甚至兩萬毫升、三萬毫升的血,很多重病的情況下,血源是非常緊張,很多人獻才能救治一個病人。
當無償獻血成爲一種習慣
醫生把血液比喻成機槍裏的子彈,當醫生像戰士一樣沖鋒陷陣搶救患者時,只有彈藥充足,才能打一個漂亮仗。如果血液是子彈,那麽無償獻血者就是最美的後勤補給員,他們不計報酬、無私無悔,用自己的熱血去支援一線的醫護工作。
看,這個人是不是有點兒眼熟?這就是上個月夜航記者采訪過的無償獻血者孫罡。17日,他又來獻血了。
哈爾濱無償獻血者 孫罡
我最熟悉的就是這麽幾個地方,家裏、上班(單位)、獻血中心,獻血是我的生活習慣了。
黑龍江省血液中心數據庫顯示,孫罡累計獻血115次,折合獻血量171400毫升。人體血液量大約有5000毫升,孫罡獻出的血液相當于34個人加在一起的血液總和。換算下來,獻血總重量超過了兩名成年男子的體重。(折合180千克)
哈爾濱無償獻血者 孫罡
這是我最早的一張獻血證,2011年獻的400毫升,獻全血半年能獻一次,後來我發現獻血小板可以獻得更多,半個月獻一次。
在哈爾濱無償獻血者隊伍中,孫罡的獻血總量只能說是中上等,還排不上前幾名。
哈爾濱無償獻血者 張魁文
從1997年第一次獻血,獻了200多次,近20萬毫升吧,將近40人的(血液總量)。
這滿桌子的無償獻血證明、獻血獲獎證書只是20多年來張魁文獲得的一部分,還有很多他都沒能帶來。定期獻血也成了張魁文的生活習慣。
哈爾濱無償獻血者 張魁文
走到哪兒,獻到哪兒,北京、杭州、南昌、深圳、合肥,趕到哪兒就獻到哪兒,到那兒第一個任務就是可以說是一個習慣,就是找血站。
既不損害健康又能幫助他人,這是很多無償獻血者堅持常年獻血的信條。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血液中心機采科
護士長 王莉莉
血液都是可以再生的,正常的話全血捐獻是3個月才能完全恢複,血小板(捐獻)恢複期是7到10天,所以說對于身體來說是沒有什麽影響的。
多年來,風雨無阻定期前來獻血的人不在少數,他們雖然來自不同家庭、不同崗位,但只要問到爲什麽始終堅持,他們的回答都如出一轍。
哈爾濱無償獻血者 牟喜鳳
就是想用自己微薄力量去拯救別人。
哈爾濱無償獻血者 孫罡
爲社會做點兒力所能及的事情。
哈爾濱無償獻血者 張魁文
尤其是接觸那些白血病小孩的時候,到醫院看到那些孩子很無助的時候,就想做點兒什麽。
夜航向暖,血脈相連。夜航獻血公益行活動已走過一個多月,一滴滴血液的彙聚,溫暖了你我、溫暖了城市,讓彼此血脈相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