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曆史上政治變動最頻繁,人口遷移規模最大的曆史階段。由于長期的不穩定局面,尤其是北方,政權不斷鬥爭改變,民不聊生,開始了北人南遷,南方人口增多的同時,不僅引出一系列政治制度的改變,也使南北方文化碰撞下文學作品個性化明顯,到最後南北物産相互交合,這些豐富多樣的産業,也爲以後隋唐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基礎。
一、北方動亂、流民南遷
魏晉南北朝又稱三國兩晉南北朝,三國主要有曹魏、蜀漢、及孫吳三個政權蜀,漢被滅亡後,司馬昭兩年後也隨即病死,他兒子廢魏自立,建立西晉,此時就剩吳國岌岌可危,不久,也被滅亡。自此,晉朝建立,統一中國。但是之後又發生了八王之亂,北方被分爲十六個國家,五胡亂華局面出現,北方經濟受到嚴重破壞,因此人民爲了躲避戰亂開始南渡到東晉。北方經曆五胡之爭依然戰亂不斷,之後又過渡到前秦,之後再建北魏,即北朝,而北方劉裕結束東晉,南朝登上曆史舞台。
二、北人南遷的過程
1、南朝廣廈千萬間,庇護寒士俱歡顔
在秦漢以前,北方的黃河流域爲經濟發展中心,南北方差距很大。兩晉期間,南北經濟開始趨于平衡。北方由于長期戰亂的原因,經濟生活遭到了嚴重破壞,導致經濟日漸衰微。這時候由于南方社會穩定的緣故,南方經濟迅速發展、穩定,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經濟重心南移,以北方爲重心的經濟格局開始改變,南方逐漸繁榮起來。
在南北朝建立後,南朝劉裕頗整饬綱紀,如《南史》雲:“自晉中興以來,朝綱弛紊,權門兼並,百姓流離,不得保其産業。”就是說自晉中興以來,財閥掌權,社會動亂。人們流離失所,無法保其産業。“桓玄頗欲厘改,竟不能行。帝既作輔,大示軌則,豪強肅然,遠近禁止。”所以在南朝劉裕時期,豪強懾伏,百姓不再流離失所,北方由于戰亂而逃亡至此之人也可藏匿。
同時,劉裕還很節儉樸素,一改東晉奢侈之風,據《宋書·武帝本纪》记载刘裕:“上清簡寡欲,嚴整有法度,未嘗視珠玉輿馬之飾,後庭無纨绮絲竹之音。”對自己精簡樸素,不收斂錦繡金玉這些奢侈品,而且常常穿木屐的鞋子,對朝廷百官也鼓勵他們儉素之德,同時嚴整法律制度進行約束,後宮也一律行樸素之風。因而南朝前期政治清明,百姓也得安康之期。到了後期蕭道成與蕭赜“永明之治”後,逐漸衰微,經濟發展也大不如前。
2、北人帶來的新問題:階級分化
北方的流民南遷後,沒有賴以生存的耕種環境和安居樂業的家園,只能不擇手段與當地南方人民爭奪耕作土地,而被搶奪的地主們爲了保護自己的土地被流民搶奪和戰爭破壞,他們想如果以莊園形式圍起來就可以大大避免這些外來侵犯,于是就有了“莊園經濟”,曾有人形容大莊園經濟“豪人之室,連棟數百。由于當時的豪強地主資産巨多,良田房屋無數。“膏田滿野,奴婢千群,徒附萬計。”由此可見,雖然當時南遷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但也使得階級更加分化,富賈一方的強大家族也時刻威脅著皇權統治。
同時由于統治者崇信佛教的原因,這時的寺院經濟也占拒了重要的地位。當時士族制發展,導致地主莊園經濟和寺院經濟發展迅速,以至于惡性膨脹。整個社會陷入消沉的物欲追求中,從而忽視了自我的省視。
三、北人南遷、産業升級
北人南遷後,不但給南方帶來了許多勞動力,而且很多的先進生産技術也隨之到了南方,使得南方物産豐饒,經濟發展更加迅速。北方人民的大批南下讓南方人感到危機與侵犯,但又不可否認帶來了許多經濟上的發展,因此,南方統治者制定了土斷政策,即北方人和南方土著居民一樣可以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但也要進行服役,一方面可以減輕南方土著居民的負擔,另一方面可以充足國庫。利于南方生産的政策,極大發展了南方的物産,南方的物産經濟較之東晉發生巨大變化
1、漁牧業的改變
東晉時洞庭湖的漁業發達,在南遷人口增多後,又出現了許多小魚塘,洞庭湖周圍的漁業也帶動發展起來,有“倉廪充實”之說。還有淮南地區多雨季,土地肥沃,同時流民也大多集中于此,因此這裏植物生長茂盛,每年“良疇萬頃”,是重要糧食産地。而江南地區大多是麥稻兼作,嶺南種雙季稻,這裏基本是國家糧食的主要生産地。
2、資源爭奪促使手工制造業崛起
一方面北方流民南遷時,也有很多有錢的地主商客,他們缺乏田地,因此,他們“求田問舍”,與南方土著居民爭奪土地發展空間。另一方面南方土著居民也占領平原地區發展他們的農業,開發農作物,建立果園,利用廣闊平底養殖畜牧業。輕工業也同時發展,隨著富人的增加,紡織業也越發繁榮。造船業制作精良,最大可載20萬斛;造紙業在前朝基礎上質地更加優良,爲書法發展提供有利條件;同時南北朝瓷器更是遠銷海外,造型更加美觀,青釉青瓷是這一時期最具代表的青瓷。
3、礦業制度革新發展
這時的礦冶由政府專門管理,設有專官部門。建康尚方有東、西二冶,州、郡有礦冶的設冶令。戰爭中武器必不可少,因此當時的冶鐵技術也有很大進步。還出現了很多私人的商鋪,專門冶鐵,因爲統治階級內部鬥爭不斷,因此私人作坊發展迅速,當時政府也有對礦冶的設冶令,但依然有很多冶鋪,最後開始冶鋼,鑄造寶劍等。
四、文化中心的南遷交彙、生機勃勃
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社會動亂的緣故,思想反而自由,文化發展迅速。這個時候文化比起之前更具個性化。北人南遷分爲兩種,都對南北文化的發展有很大影響,一是以劫掠漢人爲主的遊牧民族南遷,二是以避難爲主的漢人南遷。這兩種遷移都促進了南方文化的發展,帶去了北方漢族先進的文化,也促成了南北文化的融合。
1、中原文化首次難移
首先是北方社會動亂導致的文化中心南移,這是中原文化曆史上第一次轉移,跟北方遊牧民族入侵有關。比如東晉時期的五胡亂華,當時的中原,也就是北方,被十六個國家統治,他們大規模殺戮漢人,造成了北方動亂,于是人們紛紛南移。以前的南方從湖南往南就屬于中原文明的邊緣地帶,衣冠南渡使得中原的文明開始南遷,南方真正繼承了中原的文明。
2、經濟與政治的發展,讓南方文化展露生機
當時南方文化的興起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是政治經濟對文化的影響,隨著北人南遷,江南地區農業和手工業都迅速發展,商業和物力的興盛富饒爲南方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充分的物質條件。其次是國君對文化的推崇,《南史·文学传》说:“自中原沸腾,五马南渡,缀文之士,无乏于时。”意思是自从中原陷入战乱,五胡局面出现开始,人民便苦不堪言,举家迁移南渡。而当时的梁朝国主儒雅,笃好文章,故才秀之士,都于此地聚集。造成了南方文化的興盛。
當時南方文人學士聚集談學論勢,所以當時主要文學潮流以儒雅學術爲主。因爲物質富裕,所以當時詩歌也大都寫山水之美,針砭時弊之作較少。謝靈運就是當時山水詩人的代表。無名氏《靜居緒言》“山水之奇,不能自發,而靈運發之”。同時南北朝隱士也多,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無不都是南朝人力富足,物産豐富的前提下的發展局面。
3、魏晉南遷:第二次民族大融合
由于魏晉南北朝時候的民族大遷徙和民族大雜居,各民族之間互相依存、互相吸收,建立了千絲萬縷的聯系,促進了文化的交融,當時出現了中國曆史上第二次空前的民族大融合。這些民族在與漢族長期雜居相處與通婚。漸漸地,他們與漢族在文化、語言、服飾、姓氏、習俗乃至宗教信仰上的差異逐漸縮小,與漢族逐漸融爲一體.
五、總結
曆史永遠是以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規律發展著,可是那些戰爭與鬥爭背後人民顛沛流離,流離失所的痛苦在曆史演變過程中也同時留存在了曆史的縫隙之間。魏晉南北朝時,北方戰爭不斷,南方相對穩定,才有了北民南遷的現象,大批有積蓄的北方人南遷到江南地區做生意,文人聚集到相對安穩的南方高談詩詞歌賦。
可是,還有那些無力遷移的北方勞動人民,只能在戰火中飽受煎熬。因此,執政者要全心爲民,只有民衆給創造出安穩的生存環境,政治、文化、農業才能得以發展。同時當今時代的我們也要學會知足,珍惜現在的安定,感激那些默默守護著國家安全的偉人。
參考文獻:
1、《南史》
2、《宋書·武帝本纪》
3、《魏晉南北朝》
4、《南史文學傳》
5、《靜居緒言》
6、《魏晉南北朝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