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姿潓制圖)
作者 陳姿潓
老舊的木質店屋、群衆聚在一起,小孩興高采烈的觀看著粵劇表演,臉上蕩漾著快樂的笑容,這一張張照片都是出自于84歲的法國攝影愛好者——保羅(譯音,Paul Piollet)。
(Paul Piollet)
這一張張充滿文化色彩和情緒的照片,都是上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期間,保羅在新加坡從事石油工業時所拍攝的。
當時保羅在閑暇之余,總會拿著相機到街上去溜達,因爲他不想錯過街道上一絲一毫的風景。
“沒有一刻是我不想拍攝下來的。”
(Paul Piollet)
這些曾經的日常情景,當時一睜眼就映入眼簾,如今卻只能鎖在保羅所照下的相片裏了,永不褪色。
每一張照片都有一種特別的複古感,一張張都生動得令人有種時光倒流的感慨。
另一位自2013年就居住在新加坡的外國友人亞當(Adam Synder)則發現了不斷發展中的新加坡的美。
亞當的父親喬爾(Joel Synder)在上世紀80至90年代也來到新加坡居住過一段時間,那時候也拍了不少照片。
時隔30年,再度回到新加坡時,亞當決定走遍新加坡,重溫父親曾拍攝過的風景,並且將這些稍縱即逝的景色再次捕捉下來,與30年前進行對比。
惹蘭勿刹 (Jalan Besar / Kelantan Road)
(Adam)
亞當精准的還原了當時父親所拍攝的照片角度,就連原先照片裏的巴士也在相似的位置上,看得出花了很多心思。
安詳山(Ann Siang Hill)
(Adam)
30年過去,建築物的外貌都被重新翻修了一番。雖然屋子依然處在同一個角落,但韻味卻大不同了。
斯裏·維拉瑪卡裏雅曼興都廟(Sri Veeramakaliamman temple)
(Adam) 以前,這個廟宇是附近較高的建築,沒想到時間飛逝,周圍都布滿了高樓大廈。
駁船碼頭(Boat Quay)
(Adam)
原先可讓車子穿行的道路改成人行道,如今成了新加坡河畔餐館的戶外用餐區,增添了一分浪漫情懷。
大華銀行大廈(UOB Plaza)
(Adam)
30年的變遷,通過建築物最能作出鮮明對比。
蘇丹回教堂(Masjid Sultan)
停靠在街邊的車子明顯變多了,道路的右側現在多了一排兩層樓的店屋。
(Adam)
阿拉伯街(Arab Street)
(Adam)
阿拉伯街除了周圍多了一些更高大的建築物之外,外貌倒是在30年間沒有發生太巨大的變化,只不過店屋裏的“內容”全變了。
中央商業區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
(Adam)
中央商務區曾經只有幾棟建築物,現在則是高樓鱗次栉比,魚尾獅也搬遷至金禧橋左邊的“新家”,與濱海灣金沙遙相對望。
濱海藝術中心(Esplanade)
(Adam)
如今濱海藝術中心一帶已經發展得非常完整了,曾經停泊在海上的貨船也沒了蹤影。
俗稱“紅燈碼頭”的哥烈碼頭 (Collyer Quay)
(Adam)
從前的紅燈碼頭已不複存在,現在成了旅客“踏破門檻”的旅遊打卡勝地。
安德遜橋(Anderson Bridge)
(Adam)
30年前位于安德遜橋這一頭的海濱海休閑道(Esplanade)是人們傍晚散步與情侶約會的勝地。
加文納橋(Cavenagh Bridge)
(Adam)
亞當去到加文納橋的另一端拍照後發現,1988年的照片裏橋邊有一棵小樹苗。這棵小樹苗很有可能就是2018年所拍攝的照片裏,橋邊的那一棵蓬勃大樹。 三十年時間,讓小樹苗茂盛生長成爲了魁梧大樹,和新加坡的發展一樣迅速。
地鐵路線圖(MRT Map)
(Adam)
30年間,新加坡地鐵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也開拓出許多新路線。不過2018年的地鐵地圖也快變成回憶了,因爲在去年又有了新的地鐵路線圖了。
亞當在個人Instagram賬號上會不定時的持續更新類似的對比圖,喜歡的蟻粉們不妨去看看這些懷舊照片。
從前的新加坡的面貌是什麽樣的?今天熠熠生輝的高樓大廈的過去究竟是什麽?蟻粉就和紅螞蟻一起坐上這趟時光機器,回到50年前的新加坡,看看新加坡這幾十年所産生的變遷吧。
建築與地標篇 魚尾獅
(互聯網)
以前魚尾獅背後都是樹木,現在搬了家,身後盡是高樓大廈。
濱海灣
(互聯網)
(The Smart Local)
想必不少蟻粉應該沒見過濱海灣曾經的舊照吧?金沙還未建好開業的時候,絲毫想像不出來幾年後的濱海灣地區會是這麽繁忙絢麗的。
回教堂納歌德卡殿(直落亞逸街)
(互聯網)
(互聯網)
納歌德卡殿建于18200年左右,曾經是南印度伊斯蘭的文化信仰中心,1974年被列爲新加坡國家古迹。
克拉碼頭
(互聯網)
(海峽時報)
克拉碼頭的舊倉庫已改建爲餐館、商場、酒吧及夜店。當夜幕降臨,霓虹燈亮起,克拉碼頭就是新加坡夜生活最活躍的地方。
國泰電影院(Cathay)
(互聯網)
(互聯網)
位于烏節路的國泰電影院是新加坡早期第一家有冷氣的電影院。它經曆過二戰,也目睹了新加坡的蓬勃發展,曆經了滄桑,也享受如今的金碧輝煌。
新加坡體育場
(SSPC)
(今日報)
從一個露天體育館,變成全世界最大的有伸縮雨蓋的現代體育場,從照片中就能看出來新加坡的發展速度多麽令人感慨。
古早 vs 現代生活篇 小販攤位
(Doi Kuro)
(聯合早報)
新加坡的小販曾經也和其他國家的小販一樣,是在路邊擺攤的。而隨著時代的改變,新加坡再也沒有在路邊擺攤的小販,而都是集中在小販中心裏做生意,有了屬于自己的“實體店面”。
水果攤
(Doi Kuro)
(互聯網)
以前的水果攤都是真實在路邊擺攤的,而現在絕大部分水果攤販都移進了巴刹,有的則是自立門戶開了店。
“媽媽店”雜貨攤(Mama Shop)
(Doi Kuro)
(互聯網)
現在的“媽媽店”雜貨攤還保存了以往挂滿琳琅滿目雜貨的韻味。最大的差別大概就是以前的“媽媽店”總會懸挂一串串的雜志,還有那非常具有象征性的舊閘門,這些都是隨著時代改變而丟失的景色。
交通與環境
(Doi Kuro)
(新加坡交通部網站) 看來,新加坡的陸路交通從從以前開始就非常繁忙。
馬路地面
(Doi Kuro)
(海峽時報)
從前下雨時,地面坑坑窪窪的,滿滿都是積水;現在就少有這些情況了。
晾衣服
(Doi Kuro)
(互聯網)
這麽多年過去,唯一不變的大概就是民衆曬衣服的方式了。
巴士車與巴士站
(Doi Kuro)
上圖中的172號巴士,如今依舊在運行,只是完全改頭換面了。(互聯網)
當年等巴士時怕雨淋還得撐著傘,現代人估計無法體會有遮蓋的巴士站是多麽奢侈的一件事。(互聯網)
遊樂場
(CNN)
幹淨又安全的遊樂場是曾經小孩夢寐以求的設施。
這一張張舊照就好像一部無聲的電影,對于經曆及目睹過新加坡一切發展的民衆來說,又似一部記載著無數回憶的紀錄片。
這些照片望著望著,仿佛所有景物就發生在昨天一樣,但現在卻都物是人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