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世界野生動物綠色通道點個贊
日本人在鐵軌下方爲遷徙的烏龜修建特別通道
給世界野生動物綠色通道點個贊
肯尼亞的“大象涵洞”
給世界野生動物綠色通道點個贊
給動物設繩橋,讓它們從容過馬路
給世界野生動物綠色通道點個贊
馬來西亞在雨林中別出心裁地修築了以繩索架設的動物通道,專供靈長類動物攀援使用以助其安全越過馬路或鐵路
文/圖 若水悠然 采菊西籬
一 四通八達的交通網帶給動物的災難
交通網絡是保證人類社會持續發展必不可少的“動脈”,也是生産力提升和社會進步的標志。然而,事情總還有另一面:隨著越來越密集的公路、鐵路遍布大地,地球上人類以外的一些“居民”——野生動物的生存、繁殖、遷徙卻遭遇到越來越嚴酷、越來越巨大的威脅。
也許,以前人類根本沒有想到過:四通八達的交通網在縮短人與人、城市與城市,甚至國家與國家之間距離的同時,卻在野生動物世世代代居住的家園,人爲地添加了一道道殘忍的“封鎖線”。此外,在公路、鐵路上喪命于車輪下的動物,遠比人類多得多,只是媒體通常不屑于報道而已。事實上,“交通死亡動物”一詞,時下已經成了一個在動物保護界日漸流行的新名詞。
給世界野生動物綠色通道點個贊
澳洲聖誕島上的紅蟹橋:幫助從雨林穿過城市到海邊交配産卵的紅蟹。爲了防止紅蟹闖上主幹道,人們在路邊設置圍擋以引導紅蟹安全過橋前行
在國外,不少高速公路每隔一段距離就有一座長滿雜草的天橋。這可不是荒廢的人行天橋,而是專門給野生動物修建的過街天橋,也稱“綠橋”或“綠色通道”,其正式名稱是“野生動物通道”或“生態高架橋”。實際上這幾種不同的名稱都是指:爲方便野生動物安全地橫穿到公路另一邊的地上或地下的通道,寬度大多爲10-60米,其環境布置與周邊完全一致,因而動物不會發現任何人爲操作的痕迹。
有了“綠橋”,野生動物便可以從從容容、安安全全地從通道通過,與車輛互不幹擾,其功能其實和公路或鐵路上的過街天橋或地下通道相仿,只是過街者不是人而換成了野生動物。
自然,動物遠沒有人那麽高的智商,過馬路、鐵路時,能聰明到舍近求遠、費心費力地去尋找那些安全的斑馬線和天橋,由此設計、建造野生動物通道也並非想象中那麽易如反掌。具體來說,首先要調查清楚:哪些地點動物可能成群結隊或頻繁穿越公路?其次,通道安置在何處,動物穿越時才最爲省時省力(即不讓動物繞遠道)?
此外,通道的樣式和結構甚至色澤都要能吸引野生動物前來,最終成功地引導它們在“不知不覺”中完成原本步步驚心的公路、鐵路橫貫穿越。
二 在青蛙的聚集地手拉手連成人牆
其實早在“綠色通道”問世之前,德國人就意識到,與人類相比,動物的能力十分有限,常常需要人類助以一臂之力,才能順利度過一生中可能遇上的多重難關。以前每年4月間,該國萊因蘭-普法爾茨州都會出現一道奇特的風景線:成群結隊的中小學生在老師和家長的帶領和組織下,幫助當地從冬眠中蘇醒過來的青蛙越過當地的公路,從冬眠地遷徙到遠方的繁殖地。每到這時候,孩子們便走出校園,在青蛙的聚集地手拉手連成人牆,讓過往車輛減速或暫停,耐心等候青蛙們過公路。對那些爬得比較慢的青蛙,孩子們還會拿著小盆把它們捉起來,送過公路後再予以放行。
據悉,這個“傳統”在該州出現第一座“綠色通道”之前就已堅持了數十年之久,甚至在戰火紛飛的二戰時期,都沒有放棄,以至于有位美國隨軍記者感歎說,想不到在法西斯肆虐的血色德國大地上,竟然發生著如此充滿愛心和溫馨的故事——這哪裏是戰地呀,而仿佛來到了人與野生動物和睦相處的伊甸園!
三 車禍:導致美洲豹等珍稀動物瀕臨滅絕
到了上一世紀70年代,日新月異的高速公路系統使得僅在美國一地,每天都有至少100萬只野生動物在公路上與飛馳而過的機動車相撞而死于非命。美國某環保組織經過長達15年的跟蹤統計,證實導致美洲豹、灰熊等珍稀動物瀕臨滅絕的罪魁禍首不是食物缺乏或人爲捕獵,而是高速公路上隨時隨地發生的車禍。
此外,還有專家進一步強調,穿越森林的一條四車道公路對于森林哺乳動物所起的封鎖或隔離作用,就相當于一條兩倍于這個寬度的兩米深的河流,由此導致的動物無法正常覓食、繁殖和遷徙,造成的對動物種群的潛在威脅,與直接的交通事故相比不分上下。
由此,同樣面臨由越來越密集的高速公路、鐵路導致越來越多“動物車禍”的英、德、荷、加等國與美國一起,開始設計爲被交通網絡分割得支離破碎的動物棲息地修建“平安走廊”,即“野生動物通道”,這也是今天的“綠橋”之雛形。此後,法國、奧地利、瑞士等國也緊緊跟上。
不過,當時北美和歐洲各有所好:北美偏好爲野生動物挖“地下通道”,讓蛙、蛇等小型動物走人造管道,馴鹿、野羊等大型動物過橋下涵洞;而歐洲則更喜歡爲大型動物搭建跨越式的高高在上的“過街天橋”,還在橋上模擬大自然的地形並種植與周邊環境相似的大量草木,“綠橋”也是由此而得名。
後來,加拿大班夫國家公園發現,一些大型哺乳動物,特別是棕熊、豹子等食肉動物,有向高處攀爬的習性,而對黑乎乎的地洞敬而遠之。于是北美的“動物通道”設計者決定學習歐洲人,很快北美大地上也開始出現越來越多的歐式“綠橋”。
而在近些年來,許多發達國家在設計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工程時,還開始考慮爲鳥類,甚至更低等的昆蟲預設專用通道。
此外,也有些國家考慮周到,專門給河面寬、水流急、水中猛獸(如鳄魚)多的河流架設懸空的“綠橋”。研究證實,這類“綠橋”可以大大減少動物涉水途中的傷亡事故。
時下歐美各國均已制定了嚴格的法律法規,明文規定穿越動物棲息地的鐵路、公路工程必須通過環保部門的鑒定和批准,不然不能上馬。擅長興建不同類型“綠色通道”的五花八門的專業公司紛紛應運而生,並形成了一條新的綠色産業鏈。而各種民間力量也經常組織志願者(其中大多是學生和退休老人),在野生動物需要“過路”的高峰期進行疏導和輔助工作。
修建野生動物通道的做法,同樣也保護了高速公路地區的行車安全,汽車撞上動物的車禍減少了80%。
給世界野生動物綠色通道點個贊
新加坡的拱形“動物天橋”蔚爲壯觀
四 荷蘭是世界上最早修建“綠橋”的國家
說到“綠橋”,就繞不過荷蘭,因爲荷蘭是世界上最早設計和修建專供野生動物穿越的“綠橋”的國家。如今,國土面積極小的荷蘭竟然已擁有600多座“綠橋”(包括生態天橋和地下通道),密度之大世界居首。
荷蘭還是世界上第一批在自己的國土上,將數以百計野生動物通道整合爲“綠橋”網絡的國家之一。橫跨在荷蘭A50高速公路上面的著名的沃思特·霍夫生態通道,就是隱藏在密如蛛網的“綠橋”網絡中的一條主幹道。實際上,大多數“綠橋”都很渺小,但合在一起,其巨大的功能就能保證野豬、紅鹿、獐鹿以及瀕危的歐洲獾的安全遷徙。可以說這些“綠橋”如同一根根綠色的紐帶,極大地強化了各地區物種間之間的聯系,完善了野生動物的遷徙、繁殖,並由此爲當地的生態平衡提供巨大的正能量。
即便荷蘭處處都有“綠橋”,但野生動物在穿越公路或鐵路時的交通事故仍免不了偶有發生。好在荷蘭每一個省都設有動物保護機構,日夜有人值班,專門負責救護受傷動物,市民只要撥打114,動物急救車就會像救人的112急救車一樣呼嘯而來。保護動物的意識在荷蘭如此深入民心,以至于每每見到飛馳的動物急救車,人們自會像對待救人的救護車那樣讓道。
荷蘭人的精打細算在歐洲是出了名的,但這並不妨礙很多荷蘭人每月都會給一些包括“綠橋”管理處這樣的野生動物保護機構主動捐款。而正是廣大國民的慷慨解囊,使得該國“綠橋”的建設和維護從不缺錢。
五 加拿大班夫國家公園有41座“綠橋”
加拿大幅員遼闊,是世界上擁有國家公園面積最大的國家之一,國家公園裏聚居著大量野生動物,由此需興建的野生動物通道從數量上說,比面積窄小的許多歐洲小國要多得多。注重節約的加拿大人靈機一動“變廢爲寶”,索性將一座座已廢棄不用的高速公路引橋改成“綠橋”。僅在過去3年內,該國就有2000余座廢橋成功地“轉型”爲“綠橋”,而所需費用可節省至少一半。
加拿大也是歐洲以外國家中,最早務實地提出在“綠橋”設計上“向歐洲人看齊”的國家。原來,起先加拿大緊跟美國,對歐式的動物“綠橋”嗤之以鼻,認定歐洲人是在“吃飽了飯亂折騰”,他們堅持在公路下方修築很多涵洞,讓蛙、蛇等小型動物走管狀涵洞,馴鹿、野羊等大型動物過橋下大型涵洞。
但後來加拿大研究者發現,不少大型哺乳動物和靈長類動物並不喜歡鑽地洞,而熱衷在“高高在上”的高處攀越,于是加拿大也開始采用“綠橋”的形式,同時仍然保留著在高速公路下方原有的大小涵洞。“雙管齊下”後效果奇好,加拿大一度也成爲動物通道設計最先進、最科學的國家之一。
在加拿大班夫國家公園中,目前就有41座野生動物穿越通道(包括6座“綠橋”和35個地下通道),成功地編織了一個四通八達的“局域網”,以方便野生動物安全地通過一條貫穿加拿大的主幹高速公路。自從1996年開始監測以來,共有11種哺乳動物,其中包括熊、麋鹿、美洲豹等,安全地穿越這些通道達20萬次以上,同時還幫助多種瀕臨滅絕的動物擺脫了困境。
六 美國環保部門深度介入交通設施的建設
爲了保證野生動物通道真正發揮作用,美國各級政府制定出了嚴謹的計劃,規定了在不同地區和不同環境條件下的野生動物通道內外的環境布置標准。此外,還在世界各國中率先專門設立相關的法規,明文規定對破壞野生動物通道者如同破壞高速公路者一樣將毫不留情地科以重罰。
美國也是在世界各國中率先立法規定,凡是興建須穿越野生動物棲息地的公路、鐵路,必須同時獲取交通部門和環保部門的“雙重”批准,在設計和修建過程中,各級政府必須無條件地在財政上、技術上全力支持野生動物通道建設。
美國在設計、興建以及提升野生動物通道效果等方面也注重科研投入。例如,爲了保證小型動物種群間的交流,美國科學家第一個在公路下方,設計了專供小型動物穿越的管狀通道。而給小型動物設計涵管和通道並不簡單,需按照周邊環境對其進行精准布置,“小不點”們才可能毫無顧忌地放心前來,並心甘情願地投身其中,最終成功地與其中的環境融爲一體。
爲此,著名的馬薩諸塞州大學和達特茅斯學院的研究生們在教授的帶領下,數十年來一批又一批地在實地做細致又艱苦的對照、實驗等研究,而他們,也只占全國這方面研究的科研人員的一小部分。
此外,環保部門還定期派出大批生物工程專家,對大大小小、長長短短、上上下下的各類野生動物通道作反複檢測和審核,發現問題即在第一時間予以解決。
七 青藏鐵路被國際社會譽爲“綠色鐵路”
我國青藏鐵路綿延1110公裏,蜿蜒遊行于“世界屋脊”,其中海拔超過4000米的路段有970多公裏,可以說是一條建在雲端的高原鐵路。青藏鐵路也是目前世界上跨越自然保護區距離最長、數量最多的鐵路,穿越了青海可可西裏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青海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西藏色林錯自然保護區。青藏高原既保留了許多古老的物種,同時又是現代物種分化和分布的中心。這裏生活著大量珍稀的草原動物如藏羚羊、盤羊、藏原羚等,故在青藏鐵路沿線爲它們設計形形色色的通道、搭建一道道生命的橋梁勢在必行。
給世界野生動物綠色通道點個贊
青藏鐵路上的動物通道
我國青藏鐵路的設計者曾經專程赴野生動物通道事業發展比較成熟的德、法兩國觀摩學習,詳細考察了科隆——法蘭克福高速鐵路、巴黎——馬賽高速鐵路。他們了解到,這些高鐵在正式動工前的20年中,都做了環保方面的功課,其中設計和建造五花八門的野生動物通道即是重點之一。這些鐵路沿線采用了幾乎所有的國際主流野生動物通道模式,包括橋梁下方通道、隧道、路基下方涵洞、警示標志與平面路基等,對我國的野生動物通道設計者啓發很大。
我國專家從歐洲“取經”歸來後,便根據青藏鐵路沿線野生動物的生活習性、遷徙規律等,在相應的合適地段精准地設置了野生動物通道,以最大限度地減少鐵路運營對各種野生動物生活、遷徙和繁殖的幹擾。野生動物通道設計時不僅吸納了野生動物專家、環保部門的建議,還征求了當地牧民的意見。對于不同習性和種族的野生動物,專家們在設計通道時也采取“因人而異”的方式,例如,對于高山山地動物群,主要采取隧道上方通過;對于高寒草原草甸動物群,主要采取從橋梁下方和路基緩坡通過的模式。可以說,青藏鐵路沿線,從歐洲借鑒而來並結合當地特點的多種模式的野生動物通道比比皆是。由此青藏鐵路也被國際社會譽爲“綠色鐵路”。
來源:金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