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Live / 實地探訪 / 熱點探秘 / 深度探討
以下圖自網絡,版權屬于原作者
區塊鏈的堅定信仰者認爲區塊鏈是未來、也有不少人認爲區塊鏈就是泡沫。不過有一件事可以肯定:隨著區塊鏈不斷發展、參與人數不斷增多,各國政府也開始面對區塊鏈給監管帶來的重重挑戰。
全球各國監管部門都是如何應對的呢?今天,小探就選了三個比較有代表性的國家,和大家一起聊聊區塊鏈在各國的 “待遇” 到底如何。
美國:聽證頻繁、加強監管、舉棋不定
較之去年 “看熱鬧”、“看新鮮” 不同,2018 年來,美國越來越把 “加密貨幣領域的監管立法” 提上日程。過去三個月裏我們看到的趨勢可以用一個詞概括: 監管加強。換句話說,先打擊加密貨幣領域的違法行爲,其他的以後慢慢來。
監管加強
盡管美國監管部門在立法方面較爲慎重,但有一件事情信號明確:對加密貨幣領域非法行爲的打擊只會加強,不會姑息。
今年七月,美國金融業監管局(FINRA)要求其成員公司在加密貨幣領域的活動提供更多細節、對監管部門更透明。比如成員公司是否有參加加密貨幣交易的意向、是否管理加密基金、是否參與首次代幣募集等,以確定其成員公司在加密貨幣領域的參與程度。這項新頒布的措施在某種程度上呼應了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對加強監管的呼籲。
與其等著被調查,不如主動擁抱監管。
今年六月,加密貨幣交易所 Coinbase 宣布它將以經紀自營商的身份向 SEC 注冊,成爲受美國政府監管的區塊鏈證券交易平台,目前正在等待聯邦當局批准。獲得許可後,Coinbase 將在 SEC 和 FINRA 監管下運行,好處則是 Coinbase 將可以開展更多種類服務,比如加密證券交易、保證金和場外交易(OTC)等。目前,Coinbase 到底是否獲得了 SEC 和 FINRA 的許可還是未知。
雖然監管變得更加嚴格,一向走在全球科技和金融最前沿的美國,恐怕也並不希望其他國家借著區塊鏈彎道超車。
爲保護創新,美國消費金融保護局(CFPB)對區塊鏈行業推出 “沙盒監管” 政策,一方面審查數字貨幣、個人微貸等敏感話題,另一方面也爲鼓勵區塊鏈領域的金融技術創新。和 2016 年就推出了類似政策的新加坡相比,美國這次晚了好幾拍。
隨著加密貨幣影響日益增大,美國各方對待加密貨幣的態度也愈發認真,其體現之一就是美國國會聽證的日趨頻繁。
聽證頻繁
6月初,美國衆議院金融服務委員會舉辦了題爲 “虛擬貨幣:金融創新和國家安全意圖” 的聽證會;
7月18日,美國衆議院農業委員會舉行題爲“加密貨幣:數字時代對新資産的監督” 的聽證會;
同日,美國衆議院金融服務委員會再次舉辦一場題爲 “貨幣的未來:數字貨幣” 的聽證會。
頻率之高足見美國政府對加密貨幣的慎重。而在這些聽證會上,一些官員針鋒相對的態度,或許也是美國監管部門內部對加密貨幣感情複雜的一種體現。
國會議員 Brad Sherman
在聽證會上建議全面禁止比特幣
IMAGE: HOUSE FINANCIAL SERVICES COMMITTEE
美聯儲主席 Jerome Powell 在 7 月 18 日的會議上透露,美聯儲 “並未關注發行數字貨幣”,因爲目前加密貨幣並不具有貨幣應有的支付和儲蓄功能。
談及投資者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時,Powell 透露美聯儲目前不會監管加密貨幣,因爲加密市場還沒有大到可以威脅美國金融穩定的程度(這點和韓國政府看法相似)。美國普遍認爲加密貨幣屬于SEC 管轄權內,不過 SEC 已明確表示,比特幣和以太坊不是證券,但這不代表其他 ICO 不會被定義爲證券。
盡管聽證會上觀點有不少碰撞(這也是聽證會意義所在),至少目前一個比較確定的共識是美國監管機構已經把對區塊鏈監管提上日程。
與瑞士、新加坡等地在區塊鏈方面的動作相比,美國監管機構對區塊鏈的態度警惕而友好。可以預料的是,作爲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美國在區塊鏈方面的政策法規會對其他國家産生影響,這或許也是美國監管部門多方聽證、謹慎立法的原因之一。
韓國:態度有所轉暖、監管照舊嚴格
雖然韓國對加密貨幣的態度一直時緊時嚴,但在過去的三個月裏,我們可以看到其政策已經比今年年初的態度緩和了許多。韓國監管部門發出了 “加密貨幣對傳統金融部門風險有限”、“不反對加密貨幣” 等聲音,讓韓國業內情緒普遍轉暖不少。
韓國政府 7 月 18 日召開了經濟部長會議,並宣布了 “招商引資支援制度” 計劃。
在這之前,韓國政府對外商投資企業有減免所得稅的政策。這項新規的頒布把受惠對象的範圍從 “所有外商” 縮小到了 “以新技術投資、創造優質工作崗位的外資企業” ,減免所得稅也被現金補貼替換。在這批減免對象裏,就包括區塊鏈技術、自動駕駛、人工智能等技術型企業。
從 “一棍子打死ICO、甚至區塊鏈”,到減免區塊鏈公司的所得稅,韓國政府對區塊鏈技術的態度較之去年年底、甚至今年年初,都緩和不少。
就在不久前,韓國政府對區塊鏈還是 “冷酷到底”:
2017 年 9 月,韓國政府下達 ICO 禁令;
2018 年年初時甚至傳出了韓國會全面禁止加密貨幣的傳言,一時人心惶惶,後來被證明是謠言。
幾個月後,韓國政府態度有所轉暖:
2018 年 3 月的 G20 峰會上,多國曾共同提出以七月份作爲確定加密貨幣監管建議的最後期限,呼籲制定 “國際標准制定機構(SSBs)”,然後全球實施。或許這是促進韓國政府對區塊鏈及加密貨幣態度轉暖的原因之一。
態度轉暖的另一原因,是加密貨幣目前對韓國傳統金融行業的影響還相對有限。
韓國央行數據顯示,截至 2017年12月,韓國國內銀行虛擬貨幣賬戶余額總計 17.9 億美元,這個數字只占韓國所有 brokerage houses 管理資金的 8%,百分比不算高,因此報告認爲加密市場不會對傳統的本地金融市場構成威脅。
韓國央行 “加密貨幣對傳統金融部門能造成的風險有限” 這個論調,和韓國金融服務委員會(FSC)透露其 “不反對加密貨幣” 是在同一周,也有外媒認爲韓國此舉是爲呼應 G20 峰會時提到的“各國團結、共創跨國加密貨幣法規” 願景。
韓國政府最近還解除了對 ICO 的全面禁令、以及認可比特幣爲合法的彙款方式。
而韓國監管部門對交易所的一系列政策,則最能體現韓國監管 “態度轉暖、監管嚴格” 的態度。
韓國的這些最新舉措實際上就是在將加密貨幣交易所重新歸類,從 “通信供應商”(communication vendors)變成了 “加密資産交易所”,承認他們爲法律實體。這個新定義之所以重要,是因爲韓國政府用這種方式間接承認了加密貨幣交易所的合法性。
對于業內人士來說,這無疑是一劑強心針,盡管同時這也意味著更嚴格、更透明的監管。例如,加密貨幣相關法規反而變得更嚴格了。一些特別嚴厲的規定包括:禁止匿名交易、禁止未成年人和政府官員交易加密貨幣、交易所上重稅等。
不過對交易所的用戶來說,更嚴格的監管絕對是好消息。6 月 20 號,韓國最大加密貨幣交易所 Bithumb 網站被黑相信大家還都記得,當時造成的損失高達 3000 萬美元,而這早就不是唯一一起交易所被盜、被黑事件,在這裏就不一一列舉。
在嚴格的立法監督之前,不少韓國用戶把價值高達五位數、甚至六位數美元的虛擬貨幣放心大膽地放在交易所裏,而交易所卻缺乏有效的保護機制,變成了 “誰搶到算誰的、搶到算你能耐” 的狂野叢林。因此,韓國政府把交易所納入監管版圖、引入更嚴格的監管,從長遠來說對用戶和交易所雙方都是好事。
此外,韓國政府還有一些比較超前的舉動,例如,比特幣彙款合法化、允許 Fintech 公司用比特幣爲客戶處理價值高達 2 萬美元的韓元交易等。
看來從去年年末到今年年初,韓國政府態度轉變的確不小。這種轉變的原因,或許是韓國政府已經意識到了區塊鏈和加密貨幣的潛力,不想錯過這 “第四次工業革命”。
另一方面,這恐怕和加密貨幣在韓國的流行程度也非常有關:韓國社區是全球社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去年7月爲例,韓國處理了 14% 的全球比特幣交易。去年,韓國政府試圖控制韓國加密貨幣市場時,不僅在韓國國內、甚至在全球範圍內的加密貨幣市場都造成了極爲負面的影響,甚至差點崩盤。
看來,就像大家對區塊鏈未來還在摸索一樣,韓國政府也在不斷學習、不斷從自己的失誤裏吸取教訓。
新加坡:監管要加強 —— 只要不扼殺創新
過去兩、三個月裏,新加坡在區塊鏈方面的監管有細化的趨勢,而總體思路上改變不大。
新加坡清晰的稅務規定、監管相對低的幹涉、以及政府在該領域的支持,讓這個位于東南亞的金融中心成爲培育區塊鏈項目的熱土。越來越多的區塊鏈企業爲規避本國政策而下南洋來到新加坡。
隨著這股潮流,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onetary Authority of Singapore,簡稱 MAS)作爲新加坡的中央銀行,也及時出台了一系列相關政策。
我們先回顧下 MAS 在這個領域早先的一些政策:
早在 2016 年 6 月,MAS 就推出了 “監管沙盒” 制度,意即企業可以在事先報備的情況下 “無後果試錯”,而首次代幣募集也被允許申請進入 “監管沙盒” 試運營。這一制度讓新加坡迅速成爲全球對首次幣發行項目最友好的國家之一。
2016年 8 月,MAS 又成立了 “金融科技創新實驗室” (Fintech Innovation Lab),旨在推動本地金融科技的發展,業務不同監管不同,意在鼓勵創新。
2018年4月26號,新加坡知識産權局(IPOS)推出了“金融科技綠色通道”,大幅加快了如區塊鏈支付等 Fintech 相關應用的專利審批流程。與正常申請後要等兩年不同,Fintech 專利將在審核後六個月內獲得結果。
2018年5月,MAS 指出,當前單層的 “市場認可運作者”(RMO)監管框架已無法滿足由新興技術帶來的新型商業模式需求。因此,MAS 建議推出一種 “三層結構”,以降低小規模交易平台的市場准入門檻。
與此同時,並不沖突的另外一根線則是 MAS 對證券類代幣嚴加監管、越來越嚴:
2017 年 8 月,MAS 發表關于首次代幣募集監管的聲明文件。該聲明表示如果發行的數字貨幣具有資本投資屬性,就可以視爲股份或集資投資行爲,因此根據新加坡《證券期貨法》,將受到 MAS 的監管。
2017 年 11 月,MAS 又發布了 《數字代幣發行指引》,作爲對上一份文件的補充說明,進一步明確了 MAS 的監管內容。
2018年5月24日, MAS 發表了“對數字貨幣交易所和首次幣發行項目發行商的警告”。警告新加坡的八個數字貨幣交易提供商,如未經 MAS 授權,則禁止上架具有證券期貨屬性的數字貨幣,可見新加坡政府對監管、打擊證券類代幣裏的違法行爲決心之堅定。
從這些政策中不難看出,MAS 對區塊鏈的態度一直非常務實(這也非常符合新加坡政府一向極端務實的性格)、“鼓勵發展、兼顧監管”。因此,當我們回顧過去這幾個月裏 MAS 在區塊鏈方面的新動作時就會發現,和美國的舉棋不定、韓國的反反複複不同,新加坡延續了過去兩年內的思路,只是在對區塊鏈的一貫態度上做了些細化。
與美國、韓國相比,不難發現新加坡當局在制定區塊鏈相關政策時,反應速度更快、政策更靈活。就像來自新加坡新躍大學、金融科技與區塊鏈技術的專家李國權教授在接受小探獨家采訪時說的,“新加坡這麽小,從城東到城西才一小時,如果業界人士對監管有想法,大家聚在一起面對面聊聊天,什麽問題都能解決了。” 看來,新加坡雖然面積小,但船小好調頭的獅城,卻也因此成了區塊鏈項目發展的熱土。
看了這麽多,你覺得我國目前對區塊鏈領域的監管是過松還是過嚴、還是正好?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