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長待機”的女王伊麗莎白二世領導的大家族,應該是英國人氣最高的“天團”之一。而在旅途中偶遇女王一家,是我整個英倫之行最驚喜的事。
旅程終近尾聲,我又回到了倫敦,還住在原來的民宿裏。從我住的倫敦西區走到議會大廈只要十幾分鍾。到了議會大廈附近發現到處都封路了,趕緊向圍觀群衆打聽,他們說一會兒女王要從這裏經過去議會大廈發表演講。
要知道,能在英國見到女王可不是很容易的事,更何況我是第一次來英國。趕快繞路跑到國會大廈斜對面的十字路口,等著女王的車隊從白金漢宮出發。
圍觀的群衆有不少是倫敦當地人,他們在手機上同時收看BBC的直播,新聞隨時推送女王的一舉一動。很快女王的車隊就在馬隊的帶領下進入了議會大廈,旁邊圍觀的當地人還讓我注意看,樓頂上英國國旗降下來,升起了“女王旗”。
女王演講的內容我並不關心,無非就是關于“脫歐”的事兒。半個多小時之後車隊又從議會大廈出來返回了白金漢宮。旁邊的人看著我拍下的照片一個個給我講解:第一輛車裏的是女王、查爾斯王子和卡米拉,第二輛車裏的是公主,後面敞篷的車裏坐的是大臣。
女王的車隊經過後,儀仗隊依次從我面前走過。包括軍樂團、海軍等,甚至還有身著裙子的蘇格蘭軍團。
1953年6月,伊麗莎白二世在議會大廈對面的威斯敏斯特修道院舉行加冕典禮,從此開啓了她半個多世紀的傳奇人生。這座修道院也是我今天遊覽的重點。
威斯敏斯特修道院(Westminster Abbey),可能中國人更習慣它的音意合譯名字——西敏寺。“West”指“西”,“Minster”指主教座堂,特指最初附屬于隱修院。它的官方正式名稱更繞口:威斯敏斯特聖彼得協同教堂(The Collegiate Church of St Peter at Westminster)。“協同教堂”意爲不受教區系統管轄而“自治”的教堂。在中世紀早期,一些教堂沒有羅馬天主教會任命的主教,就從拉丁語“修道院(monasterium)”衍生出“Minster”這個詞,當時倫敦東邊有聖保羅大教堂了,這裏就加了個“West(西)”字。
我這次去英國的時間不太合適,哪兒哪兒都在修,西敏寺被擋的幾乎看不出本來的樣子。
西敏寺的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紀撒克遜人建造的教堂,“忏悔者愛德華(Edward the Confessor,1001-1066.1.5)”是個虔誠的基督教徒,本想去羅馬朝聖,又怕離開英國王位不穩。“旅行”取消了,就依照教宗的吩咐,用“旅費”修建一所修道院贖罪。愛德華也希望自己去世後能有個像樣的安身之地,從1045年一直修建到1065年,這座英格蘭首座羅曼式教堂,就是今天西敏寺的前身。1065年12月28日教堂竣工並得到祝聖,一周後愛德華去世,如願安葬于此。
愛德華沒有子嗣,1066年他的繼任者哈羅德二世(Harold Godwinson,1022-1066)在修道院加冕,同年底“征服者威廉(William the Conqueror,1028-1087)”爲了表現自己是真正的“征服者”也選擇在此加冕。從那時起,西敏寺見證了英格蘭39位國王在此加冕(僅有愛德華五世和愛德華八世未在此加冕)。1245年,亨利三世(Henry III,1207-1272)希望自己安葬的地方更像樣,就下令重建教堂。這一建就持續了兩百多年,理查三世(Richard III,1452-1485)時期由建築師亨利·耶维尔(Henry Yevele)參考了法國蘭斯和亞眠等地哥特式教堂的風格,又按照英國的傳統建成了狹長的單通道和寬大的十字翼。
1503年,亨利七世(Henry VII,1457-1509)請人在教堂東頭建起了垂直哥特式的聖母堂,他也成了第一個葬在這裏的人。英格蘭的國王們個個爲其設計獻力,教堂也成了各種風格的大雜燴。
亨利八世推行宗教改革,1534年西敏寺也被國王控制,並于1540年關閉。女王瑪麗一世(Mary I,1516-1558)統治時期曾短暫成爲主教座堂,但在她去世後的次年,她同父異母的妹妹伊麗莎白一世(Elizabeth I,1533-1603)再次將西敏寺關閉。
西敏寺在1579年重開,但從此管理修道院的不再是主教,而是由國王任命的牧師團長。也就是說,修道院是由王室直接管理的新教教堂。倫敦也有天主教堂,西敏寺不遠就有一座“威斯敏斯特主教座堂(Westminster Cathedral)”。網上很多攻略都是東摘西抄不負責任,把西敏寺稱爲“威斯敏斯特教堂”,修道院才是正確的名字。
把查理一世推上斷頭台的克倫威爾于1658年去世後也曾葬于修道院內。但1660年查理二世複辟,拆毀他的墳墓,覺得鞭屍還不夠解氣,就把克倫威爾的頭顱砍下來挂在修道院頂上達61年!估計後來都快被人忘了,重新修建時才取下來。
西敏寺最後完成的部分是西側兩座68米高的塔樓,由英國建築家尼古拉斯·霍克斯穆尔设计,直到1745年才竣工。1875年起,教堂正面由建築大師喬治·吉尔伯特·司各特(George·Gilbert·Scott,1811-1878)整修,他過于沉迷哥特式風格,因此破壞了許多精美的非哥特式作品。
記得曾法國大作家雨果曾評價巴黎聖母院是“石頭的交響樂”,同樣是石頭制造的哥特式教堂,西敏寺既是英國王室的一部石頭史書,又是一座偉人的博物館。數百年來,不僅英國王室婚喪嫁娶都在此舉行,衆多名人包括牛頓、丘吉爾甚至霍金也都長眠于此。
爲了避免排隊,我提前在網上預訂了門票。但看完女王的車隊再過來,修道院前的遊客早已排起了長龍。經過安檢後取了導覽器,走進了這座偉大的教堂。
入內後先看到的是數尊雕像,大都是安葬于此的英國名人。能和君主埋葬在同一座修道院裏,無疑是英國貴族和各界精英臨終前的心願。
由于第二天女王要親臨修道院,工作人員正在忙碌的做著准備,修道院也將在下午2點提前關閉。我進來的時候遊客非常多,大家都按照固定的遊覽路線按一個方向走。牆壁上,地面上布滿了寫著人名和生卒年月的紀念碑。在大殿北側向西走的路上,被無數人每天踩來踩去的一塊極不起眼的石板上刻著“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1882”,正是生物進化論的奠基人達爾文!不禁感歎:一代傳奇巨匠去世後的墓碑竟如此樸素,被人很自然地踩在腳下,這才真是人類科學的“奠基人”。
大殿中央靠近西門的是建于1920年的無名烈士墓,紀念一戰中犧牲的無名英雄們,讓他們享有和國王同等的榮譽。這也是西敏寺裏唯一一塊不允許踩踏的墓碑。
高31米的中殿是英國最高的哥特式拱頂,1735年制作的西窗上繪制著《聖經·旧约》中的人物。
沿著中殿往前走,巨大的屏風前有幾排座椅,是舉行禮拜活動的地方。
屏風後面是唱詩班席位,前面一左一右各有一座壁龛。左側的壁龛估計學生們學物理時候沒少痛恨他,這位倚在書本上的人正是物理學的奠基人——牛頓(Isaac Newton,1642-1726)。他上方的球體不是地球,而是標有黃道十二宮圖的“天球”。如此偉大的科學家,他的墓前也停留了更多的遊客瞻仰。
威斯敏斯特修道院擁有全英唯一保留至今的唱詩班學校,多爲各種禮拜活動服務。
主祭壇位于五級台階上,這一區域是舉行加冕禮、婚禮和王室重大活動的地方。
祭壇前方的馬賽克地面是1268年亨利三世時期鋪設的,專門從羅馬請來工匠鋪設出華麗的圖案。這一技術是意大利特有,叫“科斯馬蒂(Cosmati)”工藝。
祭壇後面的屏風上有馬賽克鑲嵌畫《最後的晚餐》
屏風後面的聖殿供奉著忏悔者愛德華的遺骨,不對遊客開放。他也是英格蘭唯一被封聖的國王。
在聖殿東北角是亨利三世的墓,使用了與祭壇地面相同的馬賽克工藝裝飾。
東頭是1503年亨利七世請人建造的三通道的聖母禮拜堂,兩排木椅是喬治一世(George I,1660-1727)創建的“巴斯騎士團(Order of the Bath)”的位置。座椅靠背上是騎士團成員的徽章,上方懸挂著他們的旗幟。禮拜堂屋頂的拱券雕飾密布,精雕細琢,拱頂懸垂下許多漏鬥形花飾,精美至極。這座禮拜堂被認爲是英國中世紀建築最傑出的代表作品。
禮拜堂祭壇由意大利雕塑家Pietro Torrigiano(1472-1528)設計,曾在斯圖亞特王朝複辟時被破壞,後又重建。
祭壇後面是開創了都铎王朝的亨利七世夫婦的墓葬。
除去亨利八世外,都铎王朝的君主都葬在聖母禮拜堂裏。南側通道是女王瑪麗一世的墓。既然提到瑪麗女王就多說兩句。作爲亨利八世的女兒,她卻是虔誠的天主教徒,即位後大力複辟天主教,燒死了至少300名反對者,得了個“血腥瑪麗(Bloody Mary)”的稱謂。
北側通道是她的妹妹,終身未嫁的“童貞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的墓。
還記得我在坎特伯雷遇到的詩人傑弗雷·乔叟(Geoffrey Chaucer,1343-1400)的雕像嗎?他因《坎特伯雷故事集》而聞名,去世後也葬于西敏寺內,是最早葬在這裏的詩人。也因爲他,修道院十字翼南翼專門開辟了一個“詩人角(Poem Corner)”。作家們都選擇長眠于英國中世紀最偉大的文學巨匠身邊。
畢竟修道院面積有限,許多文學家只能在此留個名字。比如詩人拜倫(Byron,1788-1824)和南牆雕塑中心的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莎士比亞去世後葬于自己的家鄉——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特福。而拜倫是因爲去世時被西敏寺以“品行不端”爲由拒絕入葬,直到1969年才給他留了個名字。
莎士比亞雕像上方是英國浪漫主義詩人雪萊(Shelley,1792-1822)和濟慈(Keats,1795-1821)的名字,左下方是簡·奥斯汀(Jane Austen,1775-1817),都未葬在這裏。
地面上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的墓。整個修道院共有超過3000位英國名人的墓葬或寫有名字的紀念碑。
甚至還有人把自己的名字留在了南牆後面的彩色花窗上,比如大作家王爾德(Oscar Wilde,1854-1900)。反正甭管用什麽形式,只要能在西敏寺留名,就是莫大的榮譽。
靠近西門的聖喬治禮拜堂裏保存著一把重要的木椅——英格蘭曆代國王加冕時使用的加冕椅。
這把椅子是1296年愛德華一世(Edward I,1239-1307)命人制作,爲的是安放他從蘇格蘭搶來的“斯昆石(Stone of Scone)”。傳說這塊石頭是《聖經·旧约》中先知雅各梦见天梯时作为枕头用的石头,辗转到了埃及、爱尔兰、苏格兰。人们认为坐在石头上加冕的如果是真国王石头才会发出声音,就称其为“命運之石(Stone of Destiny)”。起初被愛爾蘭國王用作加冕禮,蘇格蘭得到後就保存在斯昆修道院裏而得名。愛德華一世出征蘇格蘭搶走了這塊石頭,專門找人做了一把能放進這塊石頭的椅子加冕時使用。從那時起每位英格蘭國王加冕時都坐在這把椅子上。
1996年,斯昆石被運回蘇格蘭愛丁堡城堡裏,但英王舉行加冕禮時仍要運回西敏寺。
寫到這裏,感覺斯昆石有點像中國古代傳說的“傳國玉玺”,拿到它才是真正的真龍天子。想想英國人也挺有意思的,把一塊石頭當成了寶貝。
威斯敏斯特修道院的意義遠遠不止一座修道院,簡直就是一部英國王室和名人的曆史。伏爾泰曾這樣評價它:走進威斯敏斯特修道院,最偉大的是國家爲感謝那些爲國增光的人們設置的紀念碑,這是英國人民對他們的尊敬。
Tips:
1、交通:地鐵Jubliee Line/Circle Line/District Line,Westminster站
2、開放時間:9:30-15:30,周六:9:00-15:00,周日不開放
3、門票:成人23英鎊,有免費中文語音導覽,官網提前預訂21英鎊。
4、修道院才是它的正式名稱,附近還有一座“威斯敏斯特教堂”,它對面的議會大廈又稱爲“威斯敏斯特宮”。
=========================
【作者:沙漠玫瑰】
環球旅遊達人,旅行體驗師、自由撰稿人、嘉賓主持。已只身旅行過五大洲近50個國家,200余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