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舞”是唐朝的一種舞蹈形式,也是唐朝人健身的一種方式,唐朝健舞特點鮮明,舞姿剛健有力,在唐朝,它的身影常出現在王公貴族的宴會或者民間的舞蹈表演上。唐朝的健舞最著名的有四大名目,分別是《柘枝》《劍器》《胡旋》《胡騰》,當然在唐朝這個文化高度繁榮的時代,健舞的名目遠不止于此,唐代健舞具有極高的欣賞價值和健身效果。
一、 公子笙歌醉玉樓——唐朝特殊的社會環境和穩定繁榮的經濟促成健舞的産生與流行
魏晉南北朝時發生了我國曆史上的第二次民族大融合,中原周邊的少數名族從外圍向內部遷移,促成民族交融,所以在唐朝以前漢族與各少數民族就已經融合了,所以唐朝人無論是飲食、服飾還是藝術表現形式上都有各少數民族的影子。
當然健舞作爲從唐朝興起的舞蹈形式,其中也包含了本民族舞蹈的藝術特征。健舞剛健有力的特點與少數名族的狂野相契合。
唐代的舞蹈藝術繼承了隋朝舞蹈的特點,隋代的存在時間比較短,但是它在樂舞方面取得的成就卻很高,唐朝之所以能成爲我國古代樂舞發展的高峰時期離不開對隋朝樂舞文化的繼承,雖說隋朝覆滅,但是其文化還是值得後世去學習,而樂舞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唐代的政治、經濟包括文化的很多方面都是和隋朝一脈相承的,隋朝爲顯示其強大的國力,于是大量吸收其它民族的樂舞的形式和內在特點,公元581到585年間制定了《七部樂》,由《西涼伎》《高麗伎》和《天竺伎》等七部樂舞組成,合稱爲《七部樂》。
隋炀帝時期,又增添了《康國樂》和《疏勒樂》,《七部樂》變爲《九部樂》,從這《九部樂》的名稱中就能看出它們與少數民族息息相關,《九部樂》收集和吸收了西涼、高麗和天竺等其他少數民族或地區的舞蹈和樂曲,也吸收了其他民族和地區的服飾穿著和發型妝容的特點,唐朝繼承隋朝的《九部樂》形成了著名的《十部樂》。
“隋”和“唐”常在一起被稱爲“隋唐”,原因就是唐朝和隋朝是一脈相承的,唐朝的許多官員都是隋朝的舊官,宮廷裏的宮女等也都是隋朝宮內的,唐代宮內的樂師和舞女大多數也都是隋朝的,所以唐代健舞的配樂包括服飾特點都有隋朝的特點。
健舞在唐朝興起的另一大原因與唐朝自身的環境和唐朝人享樂的性格密切相關,唐朝經濟繁榮社會穩定,所以娛樂形式多樣,文化的繁榮必定需要強大的物質基礎,在物資匮乏的朝代,民不聊生時談何娛樂,所以唐朝豐富的物質和唐朝開放的民風是健舞産生並發展的必要條件。
與健舞相對的舞蹈名爲“軟舞”,軟舞帶有明顯的中原漢族色彩,舞姿柔軟,舞者神情細微,它與健舞一起構成了唐朝舞蹈的最高水准,也是我國古代舞蹈在唐朝發展的最高峰時期。繁榮的經濟使得唐朝統治者更加重視文化的發展,所以十分重視樂舞的發展和對休閑娛樂的追求。
唐朝宮內設有專門的管理樂舞的機構,宮內跳舞的宮女都在此接受最高標准的訓練,以呈現最高水准的表演。民間百姓對健舞的狂熱程度不比宮廷內低,健舞可用于宮廷表演,也可在民間表演,所以它在民間也很受歡迎。
而且唐朝統治者還很重視有樂舞才能的人,重用會編舞編曲的人才,健舞在民間有市場也是健舞發展的重要條件。唐朝的健舞的發展還得益于對外開放的政策,唐朝是一個很開放的朝代,絲綢之路和海外貿易等帶進了很多的外來文化,唐朝健舞就是屬于文化的一部分。
二、從四大名目中找尋健舞爲何能成爲唐朝樂舞的一大高峰
(一)紫羅衫動柘枝來——柘枝舞
柘枝舞原是西域的一種單人舞,由一個人獨立完成,從西域傳入唐朝,成爲唐代健舞的一種,而後被唐朝人發展成雙人舞。唐代的拓枝舞伴鼓聲而起,白居易詩《柘枝妓》中有句“平鋪一合錦筵開,連擊三聲畫鼓催”,先有鼓聲起然後拓枝舞妓隨著鼓聲起舞,再根據鼓聲節奏的變化而調整舞蹈的節奏,時快時慢,節奏鮮明。
可唐朝詩人的詩句中探尋拓枝舞的特點,唐代詩人章孝標曾寫過一篇名爲《柘枝》的詩,該詩中有句“花钿羅衫聳細腰”,可以看出當時舞女跳拓枝舞時穿著輕薄羅衫,羅衫的袖子長而細,拓枝舞的服飾不像軟舞那樣飄逸。
因爲健舞本身就吸收了少數民族的特點,所以在服飾方面吸收了少數民族的服飾特點,有了民族風格。跳拓枝舞時不僅要穿緊身羅裙,還要粘花钿,花钿是由金銀制成貼于臉上的一種裝飾品,有鮮明的唐朝本土的風格特點,二者結合發展爲唐朝特有的拓枝舞。
拓枝舞中最常出現的舞蹈動作就是“聳細腰”,其實就是下腰,這是拓枝舞中最主要的組成部分,羅衫上中的袖子是拓枝舞者最主要的工具,她們利用袖子長而軟的特點,甩袖而出或甩袖而拂地,拓枝舞最主要的動作就是甩袖和下腰,這些動作極考驗舞者的體力和技術,鼓聲越快動作就要快,必須跟上節奏才能呈現出一支完美的拓枝舞。
(二)一舞劍器動四方——劍器舞
劍器舞是唐朝健舞中的一類,又稱劍舞,拓枝舞的工具是袖子,劍器舞的工具則是劍。跳劍舞時可以聽見舞者甩動劍時會發出的隆隆聲,這是因爲有些劍舞所用之劍的劍柄與劍身之間是活動的,所以在甩動時會發出聲音,這和戰場上的爭鬥場面很相似,營造出一種很緊張的氛圍。這就顯得劍舞更加剛健有力了。
劍舞在中原土生土長,劍作爲一種古老的兵器一直活躍在戰場上,兵器與人是相通的,劍可以抒發感情,劍也可以鍛煉身體,早在孔子時期就有對劍舞有所記載了,孔子的弟子子路曾在孔子面前表演過劍舞,《鴻門宴》中的劍舞表演也讓人驚歎,唐朝最會跳劍舞的人是公孫大娘及其弟子,在杜甫的詩《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中,公孫大娘及其弟子的劍器舞可謂獨門絕唱。
劍器舞的動作主要有兩大類,一是“站劍”,二是“行劍”,所謂“站劍”就是跳舞時動靜結合,動時動作極快,靜時一動不動,所謂“行劍”是指動作連貫,如行雲流水一般毫不停歇。劍器舞不僅有觀賞娛樂的作用還有強健身體的功能。
(四)弦鼓—聲雙袖舉——胡旋舞
胡旋舞和胡騰舞相似,但也有差別,它也是來自西域的一種舞蹈,在唐朝早期較爲盛行,帶有鮮明的西北少數名族的特點。跳該舞時舞女所著服飾以長裙爲主,因爲胡旋舞最主要的舞蹈動作是旋轉,長裙在旋轉起來的場面非常漂亮,它的節奏大多活躍奔騰,氣氛熱鬧非凡。
胡旋舞主要來自當時西域的米國和康國,它也是由絲綢之路傳入長安城內,白居易也有詩《新樂府·胡旋女》写道胡旋舞,其中有句:“弦歌一聲雙袖舉,回雪飄飄轉蓬舞”,胡璇舞女穿長裙跳起舞來就如片片鵝毛飛雪一般旋轉,長安城內的胡旋舞女大多是來自西域的本土舞女,也就是現在的哈薩克斯坦地區的舞女,胡旋女在皇宮內也比較流行,皇宮內的男男女女大多用此舞交際,胡旋舞相當于唐朝的交際舞,
與劍舞不同的是胡旋舞以女子爲主,大多是女子跳胡旋舞,楊貴妃就十分喜愛跳胡旋舞,唐玄宗也尤其愛看此舞,舞蹈動作輕盈,媚態百生,非常適合女子跳,與其他三項舞蹈比,胡旋舞的舞姿最爲柔軟,適合在宮廷內觀賞,其他舞蹈名目比較適合在民間表演。
胡旋舞是唐朝特點最爲鮮明的健舞,民族氣息特別濃厚,配以舞蹈動作的樂器主要以打擊樂爲主,在唐朝只有西北少數名族盛産打擊樂,打擊樂是西域主要的音樂形式。
(三)揚眉動目踏花氈——胡騰舞
胡騰舞原是中亞石國的一種舞蹈,剛開始跳此舞的大多是白皮膚高鼻梁的白人,該舞節奏極快,跳舞的場面十分歡樂,他們大多在一條毛氈上跳舞,胡騰舞與胡旋舞的動作極爲接近,在細節上有所差異,胡騰舞以騰躍爲主,而胡旋舞則以旋轉爲主。
胡騰舞在唐代宗時期由西域流傳到中原,河西走廊是胡騰舞流傳的橋梁,傳入長安城以後在宮廷內也大爲盛行,後發展成健舞的一種。
胡騰舞有極濃郁的地方特點,展現了我國西北地區民風的豪放與質樸,所以胡騰舞的動作誇張粗犷,極富有陽剛之氣,氣氛熱鬧。
三、健舞是唐詩中的常客,促進了唐朝對外交流
唐代健舞中包含了大量元素,健舞作爲一種舞蹈藝術,其中的舞蹈元素是不容忽視的,因爲健舞中包含了很多其他民族舞蹈的特點,給中國傳統舞蹈帶來了新鮮的血液,另外,健舞中的服飾和動作對我國的傳統戲曲藝術産生很大的影響。
尤其是劍器舞中的劍和拓枝舞中的甩袖對以後的戲曲的發展至關重要。唐朝有大量描寫健舞的詩歌,如白居易的詩《柘枝妓》、杜甫的詩《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李端的詩《胡騰兒》,這些詩中都涉及了健舞的舞蹈動作或舞者的穿著打扮。健舞在唐詩中長常出現的原因之一就是健舞接地氣,與百姓生活接近,它可以是宮廷舞蹈,也可以是百姓舞台上的舞蹈表演。
唐朝曆史上也經曆過幾次大的波動,健舞的發展也在這些動亂中受到影響,例如在安史之亂後健舞在宮廷內的發展不是很順暢,但是在百姓中還是很受歡迎,民間的生活習俗都受到健舞的影響。例如,唐女子模仿健舞舞者跳舞時穿的服飾,公孫大娘跳健舞時穿軍裝,那段時間內,唐朝女子群體中很是盛行女裝。
健舞中的很多舞蹈形式都是從西域等國中傳進來的,所以健舞是一個“外交使臣”,它是唐朝與西域兩地共同的結晶,是中外民族交往的衍生品。唐朝人在原來的基礎上創新了健舞,使其更加符合中原人的審美習慣,並在無形中對我國傳統舞蹈注入了新鮮的血液,還大大豐富了我國文化藝術領域的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新唐書》
《舊唐書》
《資治通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