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考古人員對傳說中的秦始皇陵,做了第一次全面的勘察,並繪制出了第一張陵園的平面布局圖。經過探測,得出的結論稱:秦始皇陵的範圍有約56平方公裏,面積相當于78個故宮的總和。這條消息傳出後,一時間震驚了整個考古界。而與此同時,引起大家熱烈討論和矚目的,還有2000多年前就存在的,目前已發現與秦始皇陵有關的最早的資料,那就是司馬遷的《史記》。
據《史記》記載:“始皇初繼位,穿治郦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椁,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銀爲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爲燭,度不滅者久之。”
司馬遷在《史記》中,不但描繪了秦始皇陵的內部構造,還將地宮中的棺椁、水銀、燭火材質、機關等做了詳細的描述。然而讓人疑惑的是,據《史記·秦始皇本纪》记载:“大事毕,已藏,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藏者,无复出者。”意思是说,当年为了防止世人闯进秦始皇陵偷宝藏、搞破坏。在秦始皇陵完工之后,曾参与皇陵修建的工匠,要么被灭口了,要么被永远关在地宫里面再也出不来了。
既然如此,那司馬遷這個西漢人,又是如何得知其內部結構的呢?《史記》裏關于秦始皇陵的記載,難道都是他胡編亂造的嗎?
實際上,所有工程、項目在修建之前,一般都是有設計圖紙的。而像秦始皇陵這樣龐大宏偉的工程,在修建初期也必然會有詳細完整的設計圖紙。由于工程龐大,官員各自分工、各司其職,所以設計圖一定不止一張。而其中難免會出現圖紙遺失,或者是外泄的情況。據傳劉備進入鹹陽後,蕭何曾帶兵圍困了丞相禦史府,並派人將府中與秦朝有關的圖紙、檔案,一並保護收藏起來了。這其中說不定就有秦始皇陵的設計圖紙。
另外,在修建秦始皇陵時,包括官兵、工匠在內,先後投入了共70多萬人力。然而在與秦朝有關的史料裏面,並沒有出現秦朝曾大規模屠殺工匠的記載。並且在秦始皇陵完工之前,秦始皇就去世了。當時政局不穩、起義不斷,工匠出逃的情況自然是時有發生。這些工匠逃走後,他們完全可以憑著自己的記憶,勾勒出一幅簡要的陵墓布局圖。這樣一來,秦始皇陵內部結構的相關信息,也難免會被泄露出去。
所以由此可見,司馬遷作爲西漢時期的史學家,他在寫史記時,曾漫遊各地、了解風俗,並采集民間的各種傳聞。當時他走遍全國各地收集資料,是很有可能通過工匠及其後代,查到與皇陵相關的信息的。即便他獲得的資料比較瑣碎,甚至是不夠詳盡。但他作爲一個史學家,憑著他收集到的史料文獻,和他本身在建築、文學上的功底,他能將陵園的內部結構詳細描繪出來,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值得一提的是,從目前考古專家對秦始皇陵的探測結果來看,專家們通過物探證明,的確在秦始皇地宮裏,發現了明顯的汞異常。而司馬遷在《史記》中,也出現了“以水銀爲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的記述。
但令人可惜的是,由于至今尚未對秦始皇陵進行挖掘,目前專家們還無法完全揭開秦始皇陵的真面目。而司馬遷在《史記》中對秦始皇陵的記載是否准確,目前也無法得出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