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馬一帶的公衆,即便是年輕一代,提起“暗牌”,大家都耳熟能詳,知道那是指便衣警察,也就是警探或探員。
根據警察部隊在1985年出版的《爲國服務》(In The Service Of The Nation)一書內的專文透露,第一支便衣警探小組是在1862年成立,主要是抑制私會黨活動與減少暴力罪案的發生。
1903年,小組改組擴充成爲刑事偵查局(簡稱CID,俗稱“暗牌厝”),並由一名華人探長率隊,專門對付私會黨徒,處理持械搶劫,軍火走私,以及謀殺等重案。同年,爲了完善偵查工作,設立罪犯掌紋收集組,罪犯情報組也在兩年後成立。
1906年成立的第一支“暗牌”隊。(攝自 《爲國服務》) 1931年刑偵局大樓正式在羅敏申路建成,內裏包括華人幫派調查組、馬來及其他組群幫派調查組、掃黃組以及商業罪案調查組。這座建國一代和立國一代熟悉的大樓,在80年代走入曆史。多次搬遷後,如今的刑偵局已坐落在廣東民警察大廈內。
“暗牌”是便衣警探的“身份證”
早年的民間說法,“暗牌”是新加坡土生土長的福建話,源自華人賭博的用語。原來,當年華人盛行玩“21點”:即莊家和閑家各有一張紙牌,正面朝下,蓋在桌面,不讓大家看到點數。直到決定勝負之時,才掀開這張底牌,亮出點數。而這張“底牌”便叫做“暗牌”。自此,一般人便借用“暗牌”來稱呼那些不輕易揭露身份的便衣警察。
不過,根據退休的警官透露,“暗牌”其實是便衣警探的“身份證”,是一個橢圓形的銅質徽章,上刻警探的編號。除此,爲了保障“暗牌”的安全,避免臥底警探在“混戰”中被誤傷,他們不但身懷“暗牌”,還有不同顔色的布制肩帶。
至于“暗牌”肩帶的由來,是跟1959年的一支“阿飛喬裝突擊隊”,以及一名驗屍官的建議有關。
真正的“暗牌”亮相了!(攝自警隊200周年展覽會)
突擊隊員私會黨幫派裏當“臥底”
當時,警察後備隊(俗稱:“鎮暴隊”,現稱特遣部隊)精挑了8名警長與63名各級警員,參加爲期一個月的特別訓練,組成一支71人的“阿飛喬裝突擊隊”。
完成訓練後,小組成員被派往各私會黨幫派裏當“臥底”,准備隨時配合警方的大掃蕩,裏應外合,取締私會黨。
這批精英在警隊原本負責調查偷搶與私會黨活動,平時對黑道分子和非法活動,十分熟悉,經驗豐富。
爲了混迹私會黨群中探聽虛實,查探活動,因此,他們個個都得做阿飛打扮:蓄留長發,穿花布衣、窄管牛仔褲,口銜香煙,以輕佻浮誇的態度遮掩身份,轉移私會黨徒的耳目。
1959年3月8日晚上,喬裝突擊隊接獲情報,告知亨德申路玻璃廠附近的火鋸廠內,將有私會黨格鬥事件發生,于是,突擊隊前往調查。
誰知,一抵達現場,突擊隊被一群手持武器的私會黨徒圍襲。帶隊的警長首當其沖,右肩和右腹受了傷。爲了自衛,他拔槍發射,多名手下也跟著開槍,私會黨徒分頭飛跑,警方尾隨力追。經過一番對峙,13個黨徒舉手投降,一徒身中三槍斃命。
死者是23歲的海港局勞工,警方查出他有私會黨的記錄,他是108派系“海陸山”的打手。
驗屍庭在同年10月研審此案,驗屍官嚴中興指出:那批男子手持巴冷刀、鐵條、木棍及玻璃瓶等武器,沖向警探,警探的生命處于危險關頭,因此,他判決警探自衛開槍,乃屬合法。
嚴中興也在庭上提出建議:“暗牌”應該佩戴特別的肩帶,方便公衆識別,也可以嚴防黑道分子或公衆冒充,自稱是“暗牌”。除此,在面對不同族群的私會黨徒時,最好能有通譯員隨行。
30年代的制服警察和便衣警探。(攝自《爲國服務》)
突擊隊解散原因有三
“阿飛喬裝突擊隊”可說是新加坡古早警隊的“無間道”!在短短一個星期內,這支小隊果然不同凡響,出奇制勝,屢建膚功,先後擊斃了兩個私會黨徒、傷了20多人,逮捕了數十人。
不過,這支突擊隊前後不到一年便解散,原因有三:
· 私會黨徒越來越多,愈來愈凶狠,小組成員寡不敵衆,難防暗箭。
· 組內幾乎所有的“暗牌”臥底身份已先後曝光,黑道分子對他們“熟口熟臉”,“喬裝”失去了作用。
· 警隊爲了加強力度,成立了更精銳的部隊,准備迎頭痛擊私會黨。
作者:何盈 攝影:何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