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疫情,讓原本蓬勃發展的社會經濟,一下倒退好多年,
一些大家熟知的品牌,
也不得不在這個特殊時期,
選擇關閉更多的門店,
以保證核心的經濟利益,比如:吉野家、星巴克、麥當勞、無印良品
也有一些企業,因爲疫情不得不閉門歇業,如航空業、KTV這種娛樂業等等,
雖然有些公司家底豐厚,
但在沒有營收的時期,也扛不住巨大的人工成本,紛紛裁員,
比如:新航、聖淘沙、渣打銀行、
普拉特·惠特尼,等等。
更有一份因爲新加坡疫情,永久性關閉了的餐廳名單:
大家都在抱怨:
「2020年實在太難了」
但也有一部分人表示:
「難,才好玩」
爲什麽說「難才好玩」呢?我們來聽聽他們的故事!01
許春竹華社秘書
自從疫情開始,我和妻子合開的旅遊公司即刻受到打擊,不幸中的大幸是我們馬上找到工作,作爲雇員的收入自是無法跟以前相比,但能撐就撐吧!
很多旅遊業界的朋友被旅遊局安排去做巡邏、檢測工作,雖說是權宜之計,但恐怕也是要熬過一段日子。
加入會館當秘書,對我而言是進入一個全新的領域。以前做事總是習慣獨來獨往,可會館重視團隊工作的群體精神,人際關系的處理非常重要,我是從頭開始,例如輩份的稱呼,華社裏一些傳統的做事方式等,我一直是邊做邊學。
我盡量利用這一段時間修身學習,同時也不忘發展自己的興趣。我以前的旅遊公司也有辦一些文化展之類的活動,這一直是我的興趣,所以即便現在公司沒了,我也不會放棄。我計劃利用工余時間,在年尾通過數碼視頻去辦一個兒童美術節。
我了解很多人很難接受這突如其來的改變,仿佛一夜之間什麽都變了。我奉勸一句,不管你之前有多本事,該放下身段時就放下,憑努力工作並不丟人,沒飯吃才可怕。生活就是如此,不管是康莊大道,還是崎岖小徑,總要走下去。
02
鄭修潔退休法律顧問
退休後,疫情對我的影響其實不是很大,我倒想談談有關口罩的事。說到口罩,原本是不戴口罩,而現在是不能不戴口罩,而在這期間的民間反應,讓我有很深的感觸。
在疫情開始蔓延的階段,多數人不戴口罩,當我的侄女外出戴口罩時,竟在街上被人呼喝,指責她爲何戴口罩?對方的理由是:政府說不用戴,就不戴。我覺得戴或不戴是個人的選擇,沒必要對別人的選擇破口大罵。
我覺得新加坡人應該普遍性培養起良好的衛生習慣,對自身保護有一定的認識,這樣即便是新冠病毒流行期間,也能做到最起碼的個人衛生防護。而且,不是一切聽政府的就了事,自己也應該努力去挖掘有效的防疫方法,不管是對自己、家人,還是對社會各群體都是有助益的。
我也希望政府利用這一次應付疫情的經驗,改善一些措施。例如,早期應該讓人民知道口罩的用途,即便是缺貨,也應該盡早教育民衆,避免他們誤解。另外,在一些戰略性物資方面,也希望得到妥善安排,不致于讓人頃刻間掃空。
相比台灣與早期的香港,他們的措施雖沒有我們嚴謹,卻成功阻隔疫情擴散。最大的不同是,疫情一開始,港台全民懂得自發地戴口罩,相比之下,顯得我們後知後覺。
與新病毒共處恐怕是這一兩年的生活常態,希望我們從個人到社會,都能夠自動自發地守護著自己,守護著別人。
03
周璠秘書會計公司合夥人
我們的客戶較多是來自海外的華人,慣例是客戶親自來新加坡,因爲要核對身份,完成一些文件的簽署,才能到銀行開戶。
疫情期間,似乎所有活動從線下轉到線上,本地銀行也讓海外投資者不需親身過來,就能完成手續。由此可見本地商業機構運作的靈活性。
在風雲突變的世界局勢下,較具規模的企業覺得集中投資在某一市場很不安全,于是于是它們考慮全球化的布局,這樣我們也希望幫助到新加坡的企業找到一些商機。
疫情還在繼續,我們肯定沒法恢複以往互聯互通的方式,總體經濟在這種新常態下也不會特別好。對我們來說,希望我們的生態圈裏,不管是銀行、律師樓、政府部門還是商會,最好能夠有很好的聯動,幫助吸引到好的外資、優良的企業入駐獅城,帶動本地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本地經濟。
疫情對依賴旅遊業與國際貿易的新加坡來說,備受沖擊的,但它仍有著不少優勢。這包括新加坡是亞細安10國之一,它與其它成員國有一個很好的互聯互通體系,很多外國企業看中東盟6.5億人口,且消費群體的年齡都在35歲以下的市場,所以他們願意以新加坡爲據點,然後再輻射到整個東盟市場。
此外,政府正致力于將新加坡打造成知識産權的仲裁中心,它對知識産權保護的大力度,讓很多人願意到此設立研發中心。他們相信一旦發生爭議,能在公平公正的制度下,取得滿意的協商成效。
另外,新加坡彙集的國際人才,多元化的語言能力,有助于企業開發海外市場。我國整體商業機制健康,無論在金融服務,社會穩定、未來的創新行業方面,都有吸引外資與人才的潛力。
04
張家珍輔導員
人最渴望的幸福其實是安定,即便安定中有不定的變數,比如不太喜歡的工作、不太滿意的婚姻,除非逼不得已,我們一般不會選擇不讓生活産生巨大變化。但無奈的是,疫情讓我們感受了這種“巨變”。
剛剛開始創業,租下店面,疫情一來就要關閉;剛剛換了工作,想要大幹一場,疫情一來,工作岌岌可危;剛剛貸款買了房子,剛剛有了新的計劃……,所有的“剛剛”還沒來得及就位,就被疫情給瞬間打亂甚至摧毀。這種變化來得太快,讓人感到無力。
有人說後疫情時代,人類的消費觀念和價值觀都會改變,或許才是疫情最可怕的地方——讓我們意識到自己的渺小和無力,意識到突如其來的恐懼。這樣的創傷,會一直在心中無法磨滅,就好像如果經曆過失敗的婚姻,進入下一段感情時,難免瞻前顧後。
我們感受了無常的恐懼之後,企業是否能夠繼續銳進?個人是否敢于進取?人與人之間是否繼續Zoom而不想再見面?我們的消費是否會變成線上?我們是否會恐懼下一波疫情而減少消費?還是因爲覺得無常而變得“人生得意須盡歡”?無論如何選擇,一切都源自對于無法控制的恐懼,這種恐懼一旦感進入了我們的心,在後疫情時代,一切抉擇都將受到它的影響。
人類或許唯一要戰勝的,就是對于未知與無常的恐懼。
05
馬玉中小企人事部主管
作爲中小企業的人事部門主管,在這場戰役中甚是被動與疲勞,忙于各政府部門的咨詢,頗爲混亂。
每天24小時電話開著,早晨一睜開眼,先看緊急工作小組的信息,看是否有緊急狀況。然後一杯咖啡,一片面包,一台電腦,開始一天的工作。偶爾看看手機裏朋友的短信。大概都是如何保持健康,吃什麽可以抗疫,新加坡大選時更是談資甚多。
年齡越大,對于新科技的運用就越害怕。當新的會議軟件Zoom一夜間成爲會議“明星”時,我不得不在最短的時間學習並運用。一陣手忙腳亂才發現其實不太難。只要肯學,一個個功能去試,是可以掌握的。“科技恐慌症”讓這場疫情給治好了。
現在大部分時間在家工作,雖然是24小時,但是感覺壓力沒有這樣大。也許沒有辦公室政治,不需要應付不必要的人際關系。工作起來效率反而高。必須面談時可以用手機軟件或電腦視頻“見面”,遺憾的是家裏的WIFI實在不給力,總斷線。
個人生活的改變其實只是其次,重要的是整個工作場所的狀態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管理部門人員可能面臨裁員或減薪。車間,生産第一線的員工極其缺少。勞動量加大,部分生産部門呈停頓狀態。員工情緒受到影響,管理部門要改變以往的管理方式,積極推動員工技術提升,增強與政府部門之間的協調工作,增強本土員工的競爭力,以靈活制、輪班制,解決勞動力短缺的問題。
前面的路還很長,且行且看。順應時代,改變自己,在危機中尋求生存與發展。
以上就是由,新加坡宗鄉會館聯合總會籌劃創辦的:
《華彙》中文雜志。
本期的“你說我說”聚焦:“後疫情時代如何迎難而上”的問題,看過他們的故事之後,你是否也想發表自己的觀點呢?
本期的“後疫情時代如何迎難而上”話題
雖說疫情在我國逐漸受控,但前景仍是充滿挑戰。新冠病給世界帶來的改變,是前所未有的。
它改變了個人的生活習慣,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接觸方式,改變了上班、開會的方式,改變了社會上的方方面面。
一系列的改變可能成爲生活的新常態,我們又如何迎難而上?
快來留言吧~
對于“後疫情時代如何迎難而上”的問題,你有什麽獨到的經驗和見解?在留言區寫下你的觀點,《華彙》將選擇其中代表性言論發表在雜志上。另外,您也會收到一本您的留言被發表的雜志。
轉一轉
贊一贊
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