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8月9日上午10時,新加坡電台突然播出一條令人震驚的消息,李光耀以新加坡總理的名銜昭示新加坡獨立。這是一個非常悲傷的時刻。李光耀晚年承認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挫折。
事實上,新加坡不願與馬來西亞分離,但被趕出了馬來西亞聯邦的社區。不過,這在某種意義上來說還是一件好事。由于新加坡人被迫獨立,因此新加坡人不得不自力更生,才有了在20至30年內創造的經濟奇迹,這使得這個彈丸之地成爲東南亞最富有的國家和東南亞唯一的發達國家。福兮禍之所依,禍兮福之所伏。這可能是馬來西亞當時沒有考慮著的,當然這是後話。
李光耀:漢語永遠不可能成爲國語
新加坡最初獨立時是這種情況:總人口約爲200萬,其中75%以上是華人,時至今日仍然擁有超過70%的華人;人均GDP勉強達到450美元。更糟糕的是,新加坡是如此之小,以至于淡水都依賴進口。
這該怎麽辦?李光耀所做的第一件事是去中國化,他取消了宣揚中國文化的南洋大學,並將官方語言從中文改爲英語。
新加坡獨立後,中國總商會的代表組織了一個代表團遊說李光耀,希望將漢語作爲新加坡的國語。李光耀直接拒絕了,並放下狠話說,漢語永遠不可能成爲國語,除非把他打倒。
新加坡選擇英語有兩個基本考量,除了爲了和世界接軌,其實還有個同樣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內部穩定。當時新加坡剛剛獨立,國家的基礎尚不牢固,國內的民族由三部分構成:華人、馬來人、印度人,三個種族持三種語言,選擇哪種語言作爲官方語言,都意味著國家的動蕩甚至分裂,好在過去英國殖民時期,英語是大家都接受的語言,而且英語面向世界,有利于國家的發展。故采用英語是最明智的。
75%的人口固然重要,但剩下的25%分分鍾可以把國家搞得七零八落,而且這種事在立國之前剛剛發生過,一場血腥的種族內鬥。所以把任何一個種族語言當做官方語言,勢必會引起內部不和,所以只能另選中立語言。因爲原本跟馬來西亞一起的時候就已經是多語言環境,要統一給一個民族的母語當國語他們一定不願意,即使願意也必須是馬來文。
事實上,盡管新加坡國內幾乎全是華人面孔!但精神層面上,他們也幾乎都是西方的思想思維。跟中國已沒多大關系了,只是長相略同,漢語略懂而已!同根同種,文化卻無共同之處,所以中國人應人人明白這一點,新加坡是外國!新加坡人是外國人,新加坡制度是西方制度,我們在他們面前要懂得自尊自強,不亢不卑。
正確的戰略眼光
現在看來,李光耀的眼光和思路是正確的,新加坡是一個連喝水都要進口的彈丸小國,要發展必須同當時世界上的大國保持一致,美英加澳都使用英語,交流起來也方便。正確的選擇,與世界接軌才能發展的更好。
新加坡幾十年巨大發展曆史更加證實了李光耀將英語作爲國語是真正政治家眼光,是正確選擇,很多學者論述給予肯定,將華文定于國語,對彈丸之地,四圍不同語言東南亞各國弊多利少,嚴重制約其立國與發展。
曆史已經證明,在新加坡用英語取代漢語的地位,高速實現了新加坡的現代化,也完全符合新加坡最廣大人民的的長遠利益。但是,並不能說,中國也必須走同樣的路。文字改革,語言發展,使之適合生産力以及與之適應的生産關系的發展。當然語言文字和一個民族的優勢傳統相關,但並不等同。那種越古越好,越舊越香的判斷和做法,對于文字和語言的發展會造成一定程度的懈怠。
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雖然官方語言是英語,但漢語卻選擇簡體字,爲什麽?因爲李光耀知道中國太大早晚會重新變強,正因爲中國會變強新加坡要想保持內部少數族裔的向心力,就不能夠選擇70%國民(華裔)的母語作爲官方語言,不然馬來裔、印度裔就會産生排斥感。這個策略類似于我們中國的少數民族優待政策。我們的少數民族人口不足一成,新加坡馬來加印度裔占了三成,更何況曾經作爲馬來西亞的一部分,水電資源都靠馬來西亞,選擇英語而沒有選擇馬來語已經非常妥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