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國土面積只有724.4平方公裏,人口卻達到了570萬。這樣換算下來新加坡的人口密度就達到了7868.58人/平方公裏。這是一個什麽概念呢?我國的14億人口平攤到960萬平方公裏的陸地國土上之後每平方公裏大約是140多人,也就是說新加坡的人口密度是我國的50多倍。事實上在全世界兩百多個國家和地區中新加坡的人口密度僅次于中國澳門和摩納哥。
事實上200年前的新加坡比今天還要小:那時的新加坡只有578平方公裏。隨著人口的增長促使新加坡不得不通過填海造陸的方式緩解人地矛盾。新加坡填海造陸的曆史甚至比新加坡作爲國家的曆史更爲悠久:1819年新加坡成爲了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殖民地,3年後英國殖民者就開始在新加坡填海造陸,而新加坡成爲獨立主權國家是1965年8月9日之後的事。
這也就是說早在新加坡成爲獨立主權國家的143年前就已開始填海造陸了,新加坡獨立後的五十多年間依然對這項事業持之以恒。經過200年左右堅持不懈的填海造陸使新加坡增加了146.4平方公裏的國土面積。146.4平方公裏看起來似乎不算什麽,然而這意味著新加坡在過去的兩百年間增加了1/4左右的國土面積。設想一下中國在200多年間增加1/4左右的國土面積是個什麽概念。
然而即使新加坡通過200年的努力增加了1/4左右的國土面積也依然無法改變新加坡國土面積狹小、人口密度大這一客觀事實。新加坡的國土面積盡管不大,然而所處的地理位置正好扼守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咽喉要地馬六甲海峽。這種獨特的地緣優勢使新加坡得以坐地生財,加之以李光耀爲核心的新加坡領導層及時抓住了全球産業鏈轉移的曆史機遇,所以新加坡得以和香港一同成爲亞洲兩大金融中心之一。
如今新加坡以彈丸之地的體量創造了3610億美元的經濟總量,在全球兩百多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40位。新加坡的人均GDP接近6.4萬美元,在全球兩百多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11位。那麽如此富裕的新加坡爲什麽不向周圍鄰國買地呢?事實上新加坡是有這樣嘗試過的:新加坡曾向馬來西亞和印尼提出購買土地,然而最終都被拒絕了,所以只能填海造陸。
事實上買地這事放在今天壓根就不靠譜:這年頭還有哪個國家領導人敢幹出賣國土這種事。誰要敢這麽做不僅意味著自己政治生命的終結,而且就是在下台之後還得背負千古罵名。也許有人會說曆史上美國不就幹過買地這種事嗎?然而美國當初買地說白了就是巧取豪奪:美國吞並了夏威夷、占領了墨西哥超過一半的領土、從法國手中購買了路易斯安那、從俄國手中購買了阿拉斯加……
從墨西哥手中奪走的加利福尼亞、德克薩斯等地嚴格意義上不能算是買地。因爲美國是在實際占領這些地區之後象征性付給墨西哥一點錢,所以這實際上就是赤裸裸的搶奪。這種事美國能幹,新加坡要想這麽幹先得具備美國那樣的實力才行。至于路易斯安那和阿拉斯加之所以能被美國購買是建立在法國和俄國主動放棄的前提之下,否則以美國當時羽翼未豐的實力怕是也拿不下來。
19世紀的法國和俄國可以放棄路易斯安那和阿拉斯加是因爲這兩塊地區本就不是自己的固有領土。放棄這種海外殖民地並不存在什麽壓力,否則二戰後英、法等國放棄的殖民地還少嗎?然而今天要讓新加坡周圍的馬來西亞、印尼等國放棄自己的領土給新加坡無異于天方夜譚。新加坡盡管是東南亞地區唯一的發達國家,但受制于人口和戰略縱深的天然瓶頸使其根本不可能像美國那樣巧取豪奪鄰國領土。
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印尼這兩個鄰國的關系都不算好,尤其是和馬來西亞之間還存在曆史恩怨:1963年9月脫離英國殖民統治的新加坡加入了馬來西亞聯邦。然而這場結合從一開始就潛伏下了分家的種子:新獨立的馬來亞聯合邦是個多元種族社會——馬來人和非馬來人(主要爲華人和印度人)幾乎各占一半。新加坡人口主要由華裔、馬來裔和印度裔組成,其中華裔占新加坡總人口的74.2%。
新加坡加入馬來西亞直接改變了馬來西亞的種族結構。本來新、馬兩地之間的種族沖突就比較尖銳,而兩地之間的黨派矛盾進一步刺激了雙方的對立:馬來西亞的獨立是在東姑阿都拉曼領導的巫統奮鬥下實現的,于是巫統成爲了獨立後的馬來西亞的執政黨;而新加坡的執政黨是李光耀領導的人民行動黨。1963年由巫統、馬華和國大黨組成的聯盟黨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參加了新加坡州選舉。
然而聯盟黨不僅未添一席,連原有的三個選區也被人民行動黨奪取。一時間在馬來西亞國內“馬來人至上”和反種族主義兩種呼聲針鋒相對,隨後新加坡商人指責馬來西亞中央政府沒給他們和其他州屬一樣的權利;馬來西亞中央政府則要求新加坡將上繳中央的稅收從4成增加到6成,同時指責新加坡華人暗通中國。此時身爲馬來西亞首相的東姑阿都拉曼爲維持馬來族對國家的統治而將新加坡驅逐出馬來西亞。
事實上新加坡並非對此心甘情願——李光耀在其回憶錄裏不無傷感地提到:在新馬正式宣布分離那天他感到馬來人如休妻般地抛棄了新加坡。獨立之初的新加坡是一塊潮濕、混亂,極不安甯的小島,黑社會勢力猖獗、妓娼遍地、毒品泛濫,絕大多數人居住在簡易棚或茅草房中,衛生條件極差,教育水平落後,沒有統一的文化和語言,甚至連日常生活所需的淡水資源也要依靠馬來西亞供給……
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之間還一直存在著領海糾紛。爭議主要是圍繞新加坡以東25海裏處的白礁島、中岩礁、南礁三個島礁展開的。三島之中最大的白礁島也就2000多平方米,這還不到一個足球場大小,但別看這三個島礁面積不大,卻有著獨特的意義:首先三島地處馬六甲海峽進入南海的主要航線,誰能控制三島就意味著能控制一條在國際航運中極具戰略價值的航線,同時控制三島意味著獲得對周邊海域資源的排他性權利。
正因爲馬來西亞和新加坡之間有如此複雜的恩怨糾葛,所以每年馬來西亞賣給新加坡的淡水都常會加價,至于賣地更是想都別想。況且馬來西亞、印尼以及其他東南亞都不願看到新加坡因爲領土面積的增加而變強大。新加坡盡管在世界範圍內算不上有影響力的軍事強國,但卻是同等體量的國家中少有的具有獨立自主的國防體系的國家。表面上新加坡只有區區7.16萬現役部隊,但這其實已是一個較高比例了。
若照此比例換算我國該有2000萬軍隊。在戰時狀態下新加坡可以在48小時內組織27萬精銳,兩周內擴軍至50萬,這基本上已和鄰國馬來西亞的兵力水平持平了。同時新加坡在軍事裝備和兵員訓練素質上也都是領先于馬來西亞和印尼這兩個鄰國的。新加坡唯一的短板就在于缺乏戰略縱深:在新加坡狹小的國土上一共只有5個空軍機場、3個海軍基地,這意味著這些軍事設施完全有可能在戰爭爆發的那一刻就被全部摧毀。
在如今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領域爭端中雙方其實都沒必勝的把握:新加坡在武器裝備和兵員訓練素質上占優勢,然而馬來西亞仍能憑借更爲龐大的體量壓制新加坡。如果新加坡的國土面積達到目前的30倍就將變成一個面積超過2萬平方公裏的國家。新加坡在擁有戰略縱深的基礎上再從海外大力引進人才,那麽半個世紀之後新加坡也許將成爲一個人口超過2000萬、GDP東南亞第一、綜合國力東南亞第一的地區性強國。
顯然馬來西亞、印尼等新加坡的鄰國都不願看到出現這樣的局面。不要說讓這些國家賣地給新加坡,事實上就連新加坡目前的填海造陸也引起了馬來西亞的抗議。1997年馬來西亞開始禁止向新加坡出口填海造陸用的沙子,2007年印尼也禁止,隨後越南和柬埔寨等國在這兩國的帶動下也于2009年禁止向新加坡出口沙子……不過如今新加坡依然在填海造陸,不過沙子等材料的來源地已變得隱秘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