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機會是新加坡身份認同的根本,政府近年更專注于協助弱勢群體,除了是幫助他們脫貧,也爲保障社會流動,爲國家的發展打下基礎。
副總理兼經濟與社會政策統籌部長尚達曼日前接受《海峽時報》訪問時指出,除了確保醫療服務能滿足老齡化社會所需,我國未來面對的另一巨大挑戰就是如何保持社會流動,讓每個國人都有同等機會改善生活。
根據尚達曼新聞秘書提供的訪談筆錄,尚達曼認爲這是一個永久的挑戰。“雖然促進社會流動所需開支不及醫療服務,但它對我們社會的特質而言至關重要。”
“尤其是新加坡,我們的身份認同完全建立在平等機會的基礎上。我們必須更努力才能維持社會流動。”
在好些發達國家,社會流動性逐步降低,階層固化,起點的優勢和劣勢影響一生。新加坡的情況雖比多數西方國家好,但要維持社會流動會越來越難。
須更努力讓國人發掘強項
尚達曼說:“我們知道,也清楚看到這趨勢。我們因此得更努力,爲每個人提供同等的機會發掘強項,充分發揮潛能,提升生活。”
新加坡建國初期,財政撥款更專注于經濟發展、提供基本教育和住房,對于社會的不平等現象較少關注,福利津貼甚微。尚達曼解釋,新加坡當年在各方面都很落後,起點低,單靠發展經濟就能顯著帶動社會各方面,改善所有人的生活。
到了上世紀90年代,政府開始爲低收入群體提供更多協助,但政策方針真正的轉變是在近十年。尚達曼說:“過去十年,你可看到一個決定性的轉變,政策刻意轉向針對生活中的不平等,致力確保低收入群體跟上社會整體發展步伐。”
這包括提高房屋津貼、推出建國一代配套、消費稅補助券、樂齡補貼計劃、就業獎勵計劃和漸進式薪金模式等。政府也爲弱勢家庭提供更多教育津貼,來自這類家庭的孩子所獲資助比其他孩子平均多50%。
政府近年大力推動的技能創前程計劃,雖然旨在發展創新經濟,但實際上也是社會政策的一種。尚達曼指出,該計劃的一個重點是讓人們根據所掌握的技能爭取升遷,而不是被早年的學業成績定型。這是促進社會流動的一個根本。
經濟增長與社會政策 兩者關系緊密
尚達曼說,經濟增長與社會政策並非競爭關系,兩者緊密相連。推動創新經濟發展,爲國人提供優質工作,除了是經濟戰略,也是重要的社會戰略。反之,改善教育制度、協助人們擁房等社會政策,提高了社會公平性,是經濟保持動力和持續發展的要素。
政府如今把重心轉移到社會政策上,在尚達曼看來,因此只是“新加坡經濟與社會進化的一部分”。
一旦當前的政策無法繼續爲廣大的民衆帶來收入增長,政府不排除再次改變策略。
尚達曼指出,整個內閣,包括我國新一代領導團隊是以務實的態度看待社會和經濟政策,而非執著于某種意識形態。“當前的策略還需投入很多努力才能實現。如果我們某一天發現這不足以爲廣大民衆帶來收入增長,我們會考慮其他可行的方法。沒有什麽是神聖不可侵犯的。”
雖遲早增稅 我國應避開外國醫療問題
盡管人口老齡化意味著遲早須增稅,副總理兼經濟及社會政策統籌部長尚達曼強調,應避開外國醫療制度的一些問題。例如:
- 西歐國家:高稅率
-平均個人所得稅:薪金的21%
-增值稅(Value-added Tax,簡稱VAT,就像我國的消費稅):22%
-法國和德國用在醫療保健的薪金稅:15%
- 芬蘭:全民醫療制度
-個人所得稅:51.6%(人口老齡化,政府爲避免政治代價,不減少老年人可得福利,而是減少高等教育等方面的花費。)
- 日本:全民醫藥保險
-求醫的次數是其他發達國家的三倍
-住院時期比其他發達國家多出兩三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