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看過一部名爲《摘金奇緣》的電影,該劇是根據美籍作家關凱文的小說《瘋狂的亞洲富豪》改編,且不說故事情節如何,但就劇中新加坡的景就讓人好喜歡。
新加坡地標之一:蓮花藝術科學博物館
錯落有致的高樓大廈,幹淨整潔的街面與林蔭道,還有數不清的夜市美食,不愧被譽爲花園城市,然而在幾十年前,新加坡卻不是今日這般光景,不僅破屋遍地是,而且汙染也很嚴重,那麽新加坡是經曆了什麽才有了如今的成就呢?
幾經波折的新加坡
新加坡,地處熱帶區域,是東南亞的一個島國,被譽爲“亞洲四小龍”之一,北隔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爲鄰,南隔新加坡海峽與印度尼西亞相望,毗鄰馬六甲海峽南口,國土除新加坡島(占全國面積的88.5%)之外,還包括周圍63個小島。
新加坡一名是在公元3世紀時,由來此的馬來人決定的,他們將新加坡主島稱爲新加坡島,意爲“馬來半島末端島嶼”。公元7世紀起到14世紀終,東南亞地區就出現了一個大國——室利佛逝,該國是一個信奉大乘佛教的海上強國,起源于蘇門答臘島東南部的巨港,鼎盛時期其勢力範圍包括馬來半島和巽他群島的大部分地區。
8世紀的蘇門答臘和馬來半島
1299年,室利佛逝王國的一位王子聖多羅伏多摩(桑尼拉烏他瑪)在其嶽母廖內群島女王的資助下,來到了新加坡島建立新加坡王國,開啓了新加坡的建國史。
在這位新國王的領導下,新加坡的經濟蓬勃向上,還與我國有了貿易往來(此時我國正處在元朝),在與我國的友好往來中,新加坡逐漸從一個小商埠轉變爲國際貿易中心。
但繁榮富庶的新加坡並沒安逸多久便迎來了外敵,它的財富遭到了兩位鄰國的觊觎——北方的大城王國(泰國的前身)與南方的滿者伯夷王國(印尼的前身)。
鼎盛時期的滿者伯夷
壁壘森嚴的新加坡王國因此曆經了至少兩大外敵的侵襲,最後終在1398年被滿者伯夷王國消滅,新加坡也落入了滿者伯夷的口袋。
在被滿者伯夷控制十余載後,新加坡又輾轉淪落到馬六甲蘇丹王朝的統治下,該王朝是由室利佛逝王國的一位王子所建立,在馬六甲王朝的手下存活了一個世紀後,新加坡卷入了區域博弈中。
由于馬六甲王國地處馬六甲海峽,優越的地理位置,使之很快就發展成爲東南亞的國際貿易中心和東西方交往轉口站,也因此引來了一批西方強國,1511年葡萄牙占領馬六甲,1602年荷蘭在今印尼雅加達建立東印度公司總部,1613年葡萄牙焚毀新加坡河的河口據點,在西方列強的影響下,新加坡逐漸走向沒落。
殖民與發展
18世紀中葉,英國正在擴張其在印度的版圖以及與中國的貿易。他們急需找到一個能夠讓其船只停泊、維修的港口,以在與荷蘭人的貿易競爭中取得優勢。因此,他們將目標放在了新加坡,決定在新加坡建一個貿易港。
英國約翰斯頓皇家地圖(1860)標注有新加坡
1819年1月29日,明古連總督斯坦福·萊佛士爵士登陸新加坡,並于第二天在當地建立了一個貿易港,開始管轄該地區。衆所周知,惦記東南亞地區資源的除了英國還有荷蘭,因此對于新加坡成爲英屬殖民地時,荷蘭強烈抗議。
爲了解決兩國在東南亞馬來群島的貿易與勢力範圍的糾紛,英荷兩國于1824年3月簽訂了合約,以馬六甲海峽爲分界線,兩國各自取其南北端,劃分殖民範圍。從此,新加坡成爲英國的殖民地。
1886年出版的大英帝國地圖
在英國的殖民期間,新加坡的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繁榮。隨著1860年代蒸汽船的發展以及1869年蘇伊士運河的開通,新加坡成爲航行于東亞和歐洲之間船只的重要停泊港口。1870年代前後,隨著當地橡膠種植業的發展,新加坡也成爲全球主要的橡膠出口及加工基地。據統計,1873年到1913年間,新加坡的貿易額增長了八倍。
經濟的繁榮吸引區域內很多人,人們紛紛移民到新加坡。到1860年,新加坡人口已經增長到80,792,其中華人占到61.9%,馬來人和印度人分別占13.5%和16.05%,其他人種,包括歐洲人,則占到8.5%。人口多了,問題就多了,住屋短缺,工業汙染,衛生水平低下,各種非法貿易頻發,一直到獨立前都存在著。
“下南洋”
二戰期間,新加坡成爲了英日兩國角逐之地,最終,英軍戰敗,新加坡淪陷。在日本管制下的新加坡日子並不好過,日軍爲報複義勇軍和先前支持中國抗日的新加坡華僑,開展以“大檢證”爲名的肅清行動,抓走約二萬多人,當中絕大多數都被帶到偏遠的海邊予以集體槍殺,剩下則被送到暹羅做苦工、建造“死亡鐵路”,新加坡的經濟開始不斷下跌,又落入的破敗之境。
二戰結束後,日軍投降離開新加坡,英國又再次回歸,但此時的英國在新加坡的威信已經逐漸走下坡路,隨著去殖民化浪潮的掀起,新加坡人民對于自治的呼聲也愈發增加。
1957年3月由林有福組成代表團,成功在倫敦與英國達成協議:英國政府同意讓新加坡作爲一個自治邦,在英聯邦之內實行自治,和給予新加坡更多權力等。
1959年6月5日,新加坡最後一任總督顧德爵士宣布新憲法生效,新加坡成爲自治領,他本人續任首任自治邦元首,李光耀則是成爲自治邦總理。
擁有自治權的新加坡再次受到了周邊國家的關注,1961年5月,馬來亞首相東姑阿都拉曼公布了想把新加坡、馬來亞、文萊、砂拉越和北婆羅洲聯合起來組成馬來西亞的建國方案。對此,李光耀決定舉行全民投票,最後71%的人投了贊成票。于是在1963年9月,新加坡脫離了英國的統治正式加入馬來西亞。
李光耀
原以爲合並是求共同繁榮,但可惜的是,由于經濟糾紛與雙方政見不同,最終新加坡在合並兩年後就被驅逐出了聯邦。
獨立後的奮發向上
被馬來西亞踢出聯邦後的新加坡只得自立門戶,另尋生路。此時的新加坡可謂是一窮二白,社會動蕩不安,主權糾紛,住宅短缺,土地缺乏,天然資源短缺,失業率不斷增加,一系列的問題一直圍繞著這個“新生”國家,就連世界也對它能否繼續存在表示疑問。
爲了求生存,新加坡政府將發展重心放在了工業上,就如英國殖民時期那般,利用地理優勢發展港口貿易,通過低廉的人力成本和制造成本,新加坡接到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代工訂單,成爲了上世紀中葉亞洲重要的工業中心。
新加坡港
受益于商業的影響,世界各地的貿易來往不斷,工業上的高收入讓新加坡轉危爲安,但付出的代價也是很大的。
早期發展時新加坡的工業産業主要集中在紡織品、玩具、木制品等低端代工制造業,技術含量不高,但原料消耗很大。因此新加坡政府不得不引進了石油煉化作爲原料,結果就可想而知了,新加坡空氣裏都彌漫著塑料制品和柴油的嗆人氣味,路邊的樹木上都蒙著一層厚厚的油垢。
若只是工業帶來汙染那也罷了,嚴重的是新加坡當地人民對于環境保護的意識十分薄弱,老百姓也不知道什麽是衛生,在市郊的貧民窟和集市裏隨地扔垃圾、吐痰、大小便……汙染簡直是防不勝防,讓一度繁榮的新加坡再次受到厭棄,成爲了歐美人和日本人避之不及的髒亂差之城
爲了改變新加坡目前的困境,打造出一條符合自身特色的國家資本主義道路,新加坡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致力于打造出一個新型國家。
在經濟發展上,依舊以工業爲主,但是主要開發附加值更高、汙染較輕的新産品,原本自日本的石油煉化産業是新加坡最愛的投資項目,但從60年代末開始新加坡逐漸拒絕了這些項目,幸運的是,新加坡企業趕上了電子産品的熱潮,在亞洲其他三小龍衰退時仍然保持了強勁的增長。
在環境保護上,新加坡政府則出台了一系列看上去不近人情的嚴刑峻法,要求人們保護環境。最廣爲人知的舉措就是鞭刑,這是一種南洋國家常見的刑罰。
1966年,新加坡《破壞公物法》生效,在公私物品上塗鴉、噴漆、刻印的罪犯,會被判罰接受至少3下鞭刑。這道法律可不是只針對自己的國民,對外國來客,只要違法,一概同罪。而在2014年,《環境公共衛生(修正)法案》出台,對亂丟垃圾者采用累進罰款,初次被控者最高罰款2000新幣;第二次被控者最高罰款4000新幣;第三次或以上被控者的最高罰款1萬新幣(折合人民幣5萬元)。
除了罰款以外,被抓住亂丟垃圾的人還會被處以一種極具象征意義的懲罰:穿上寫有“勞動改造”字樣的衣服,在監督下掃大街,清理別人留下的垃圾……
通過種種獎罰制度,新加坡的環境越來越好,人們也越發重視保護環境。值得一提的是,在新加坡連蚊蟲都很少見,這主要是由于家裏不可以有積水,如果滋生了蚊蟲,就會重重的的罰款!
在民生問題上,新加坡的政策更是爲國民量身打造。住房問題一直是人們的心結,爲此新加坡政府出台了組屋政策,由政府投資開發建造,以低廉的價格向人們出售,一般來說,購買組屋只需要交10%的首付,剩下的費用可以通過自己的CPF賬戶慢慢還,讓每位公民“居者有其屋”。據悉,在新加坡,大概有80%以上的人居住在組屋。組屋附近建有地鐵站、商場、醫院診所、娛樂設施和學校等,基本上在組屋區內就能滿足一般的生活需求。
組屋
而在教育上,從小學到高中,每個月只收少量的學雜費,大學有獎學金,教育成本比較低;在醫療上,新加坡更值得我國借鑒。
新加坡的醫療保障制度體現了公平與效率的原則,形成了多元化和合理的籌資機制,注重政府與市場在醫療保障資源配置中的不同作用,通過政府補貼、保健儲蓄、健保雙全、保健基金四者相結合,把縱向的自我積累與橫向的社會共濟保障以及政府爲貧困人群的最後保障結成一個整體,從而使每個新加坡人都能得到良好的基本醫療服務。
所以說,生活在新加坡的人們幸福指數還是很高的,擁有著優美的環境與良好的生活保障,讓人羨慕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