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看地圖,人們會發現在亞洲東部和太平洋的西部地區,存在著三條鎖鏈狀的島嶼分布,這就是美國圍堵中國的第一島鏈、第二島鏈和第三島鏈。島鏈既有政治和軍事上的內涵,也有封鎖海上運輸線,用以控制中國國際貿易的物資交流,特別是對石油命脈的控制,如一條看不見的絞索,鎖住中國的海域,以達到制約中國經濟發展和安全的目的。仿佛像捆綁在巨龍身上的鎖鏈,讓你有力無處使,有路無處走。
「島鏈戰略」一詞最早源於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二戰之後為了封鎖蘇聯和中國等社會主義陣營,利用西北太平洋海域一些特殊島群的戰略地理位置而提出來的地緣戰略思想。1950年1月12日,美國務卿迪安·艾奇遜就宣布:美國在太平洋西部地區的防禦圈北至阿留申群島,經日本、琉球,南至菲律賓。1951年1月4日,美國務院顧問約翰·福斯特·杜勒斯說: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防務範圍,應是日本、琉球群島、台灣、菲律賓、澳大利亞這條近海島嶼鏈。
第一島鏈,北起阿留申群島、南至馬來半島的帕紐索普角。該島鏈內的阿留申群島、千島群島至日本群島,主要是針對俄羅斯的遠東太平洋地區。而日本的九州島、琉球群島、台灣島至菲律賓群島、大巽他群島、印度尼西亞群島則主要用來包圍中國,上述島嶼均有美國的軍事存在。第一島鏈全長5700多公里,涵蓋了中國的黃海、東海和南海,島鏈由北向南分布著9個出海口。
第二島鏈是指以關島為中心,由日本的小笠原群島、硫黃列島和美國的馬利亞納群島等島嶼組成,其後方依託力量是駐紮在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的基地群。關島基地群由關島的阿普拉港海軍基地、安德森空軍基地和阿根納海軍航空站等組成,是美軍西太平洋基地網中的戰略預備基地,也是主要的後勤補給和整休基地。
第三島鏈主要由夏威夷群島基地群組成,既是支援亞太美軍的戰略後方,又是美國本土的防禦前哨。著名基地有珍珠港海軍基地、希卡姆空軍基地等。
六十多年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及其亞太附庸國,通過互相勾結,在亞太地區建立多道防禦圈和眾多的軍事基地,作為其遏制、攻防和封殺中國的依託堡壘。
建國後至1978年,中國海空軍只是領海線保衛者,執行「空潛快」的近岸海防體系,只能保衛距本土數百公里內的海防能力。打擊力量和軍事存在被限制在第一島鏈內。1974年以前我海軍水面艦艇連台灣海峽都不能通過,直到1974年西沙海戰爆發,我海軍東海艦隊的艦艇才首次通過台灣海峽,增援南海艦隊。
直到80年代以前,以免通過台灣海峽時被台軍劫持,再次發生1953年、1954年中波輪船股份公司的兩艘遠洋貨船先後被台軍軍艦劫持事件,中國大陸的南北海運客貨輪也都不能通過台灣海峽,需要繞行台灣東部海域。
1968年中國民用貨輪首次繞行台灣以東,通過菲律賓雷伊泰灣,打通了南北航線,船員回憶該航線上到處是二戰雷伊泰灣大海戰的殘骸。當時怕遭遇台灣海軍,貨輪上備有火箭筒,燃燒瓶和14.5高射機槍。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後,台海局勢開始緩和。1979年5月27日,廣州遠洋運輸公司眉山輪攜帶輕重武器,從黃埔港出發順利通過台灣海峽,於5月31日抵達日本名古屋,成為新中國第一艘穿越台灣海峽的遠洋國輪。
中國海空軍要想走向大洋,就必須首先衝破這一道道島鏈,打碎套在我們身上的重重枷鎖。
首先突破島鏈的是我國海軍的潛艇部隊。1968年11月,我海軍東海艦隊潛32支隊的123號潛艇穿越宮古水道,創造我海軍潛艇部隊首次穿越第一島鏈記錄。123號潛艇是一艘03型常規潛艇,60年代初由蘇聯提供全套W級潛艇圖紙技術在中國生產的。03型以10節的最大水下航速前進時,電量只能使用1個小時,且氧氣再生藥板等設備數量有限,潛艇自持力受限,因此這時期我軍潛艇部隊遠航記錄較為稀少。
1976年12月,海軍東海艦隊潛艇22支隊252潛艇從大榭島出發,首次秘密遠航30晝夜,突破了第一島鏈,開創了中國海軍潛艇進入太平洋進行戰備的先例。
圖片:前排左二為252艇長張鏗然。
1977年11月,海軍東海艦隊33型271潛艇突破第一島鏈,挺進第二島鏈,完成偵察望夫島任務,為後續真正跨越島鏈打下了基礎。查閱西太平洋的海圖,並沒有望夫島這個島嶼,研判望夫島可能是我們海軍自己命名的用於潛艇秘密潛航的一個地標島,可能位於硫磺島附近。但到70年代結束,中國的潛艇都沒有突破第二島鏈,進入太平洋的中部進行戰備訓練。
1980年3月底,東海艦隊33型256號潛艇進行最大作戰半徑試驗,秘密躍出第二島鏈,把中國潛艇開到了太平洋中部。
接著是第3艘、第4艘……一艘艘潛艇潛入太平洋!
中國海軍水面艦艇部隊突破第一島鏈的時間比較晚。2009年3月,中國海軍2艘現代級飛彈驅逐艦、3艘053H3護衛艦、2艘基洛級潛艇等組成的一支特混艦隊,從日本沖繩島和宮古島之間航道自西向東穿過,駛入西太平洋。這是新中國海軍第一次以大規模作戰編隊,呈戰鬥狀態穿越第一島鏈。至2012年,海軍水面艦艇已經形成常態化穿越島鏈。從2013年起,日本在宮古島和石恆島開始部署岸艦飛彈,對穿越島鏈的中國海軍產生了實質威脅。
中國海軍航空兵大規模突破第一島鏈從2013年開始,這一年7月,一架運8警戒機穿越沖繩本島和宮古島之間赴西太平洋,這是中國海軍航空兵的岸基飛機首度穿越第一島鏈進入太平洋上空。這架運8海上警戒機從東海上空進入沖繩本島以南大約700公里處折返,原路返回中國,這顯然是一次探路摸底。隨後在2013年9月8日,海軍航空兵的2架轟6G轟炸機攜帶著鷹擊12超音速空艦飛彈和1架運8警戒機飛躍宮古海峽,進入西太平洋。這是中國海軍航空兵首次進入西太平洋遠海進行飛彈突擊訓練,具有重大歷史意義。
中國空軍突破第一島鏈的時間更晚,2015年3月30日,中國空軍轟6K攜帶轟炸機巡航飛彈飛躍巴士海峽,赴西太平洋遠海戰巡,當天返航。這是中國空軍首次飛出第一島鏈。隨後中國空軍多次組織轟-6K轟炸機,在大型預警機,圖-154、運-8電子戰飛機配合下,在蘇-30MKK等遠程重型戰鬥機掩護下,前出西太平洋海域一千多公里,占領發射陣位,演練對關島實施巡航飛彈突擊的戰法。
2016年8月《解放軍報》明確報道,中國組織轟炸機部隊開展對海飽和攻擊。該報道中國連續數天組織實戰背景下的大強度超遠程奔襲演練,每次奔襲距離長達數千公里,在奔襲途中模擬對敵艦艇進行飽和式攻擊,搶占發射戰位,鎖定數百公里外的敵艦艇,模擬發射某新型空對艦飛彈,提升了轟炸機部隊最大航程下連續出擊作戰的能力。
目前,第一島鏈已經成為中美海空軍力量的拉鋸爭奪地帶。但中國海空軍僅有少數手段能夠打擊第二島鏈,對第三島鏈則望塵莫及。有觀點稱,由於中國最近幾年突破了第一島鏈,迫使美國退守第二島鏈。還有人稱,中國現在海軍力量強了,所以美國的第一島鏈形成虛設。這都是誤解,美國只是把它的一部分兵力撤退到第二島鏈,實際上是在以退為進。中國在和平時期通過第一島鏈成為常態,並不能說戰時就可以毫無阻擋地通過第一島鏈。
第一島鏈的每一個節點都是美國在距其一萬多公里的前沿設立的跳板、堡壘和前進基地。第一島鏈過去是有效的,今後也是有效的,因為它是一個前進跳板,就像是一個不沉的航空母艦,從這些地方起飛的飛機,戰時可以威懾和攻擊中國內陸縱深地域。
美國空軍從2015年開始制定了一整套針對即將取得第一島鏈部分優勢的對應作戰計劃,例如「快速猛禽計劃」,即使用C-5/C-17戰略運輸機配合F22猛禽和F35戰鬥機做分散前沿部署,依靠薩德、海軍神盾艦,PAC3反導系統的保護和硬抗,賭中國在西太平洋廣闊前沿的任何廣域情報、監視與偵察流程都需要超過72小時時間,只要美軍整套打擊「快速猛禽」模塊可以24小時轉移一次,那麼被中國彈道飛彈和巡航飛彈炸中的幾率就會無限小,然後是機場針對典型東風速遞的平均修復時間是8小時。2017年2月26日,美國空軍進行了「前沿彈藥燃料補給點」操作演練,使用MC-130J加油機在夜間陌生機場為F22戰鬥機補給彈藥和燃料,補給之後快速轉移。
而中國軍隊採取了針鋒相對的措施,一方面提高火箭軍的打擊力度,大批射程1000公里以上的東風16彈道飛彈進入新型飛彈旅服役。解放軍認為美國如果要對中國進行巡航飛彈打擊,發射陣位極有可能設置在第一島鏈附近。中國海軍或空軍需要在第一島鏈展開作戰行動,一是占領轟6K發射巡航飛彈打擊關島的陣地,二是尋機殲滅在此發射巡航飛彈的美國轟炸機。所以中國的第四代殲20戰機具有極大的續航力,在空中不加油的情況下,作戰半徑完全覆蓋周邊國家的首都,覆蓋日本全境。
從軍事意義的角度看,現代高技術戰爭最突出的特點就是非接觸、非對稱,數千公里之外就可發起精確打擊,戰場縱深比過去有了數量級的放大,這就使得中國越過島鏈屏障而攻擊更有戰略價值的目標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此外美國布局的島鏈對中國的逼迫和抵進,在增加中國軍事安全壓力的同時,客觀上也很可能成為送上門來討打的對象。
近5年來,中國海空軍已經將突破第一島鏈常態化,已經從突破島鏈階段,進入到控制島鏈階段,打破了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傳統軍事優勢,中國在前進,敵人在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