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所有收入群體中,最低10%住戶的平均人均月入實際增幅最低,只有2.1%。國大陳恩賜副教授認爲,低收入者的收入增幅去年放緩,並不一定意味著下來會下滑。但他同時指出,有必要提升這個群體的技能和生産力,才能避免這成爲一股趨勢。
我國所有受雇居民住戶去年的實際收入都有增長,但收入較低者實際收入增長幅度較低。
如果把時間拉長到五年來看,情況則不同。根據新加坡統計局發布的《2017年住戶收入主要趨勢》報告,在2012到2017年之間,收入最低50%住戶的人均平均工作收入,每年的實際增幅達4.2%至4.6%,比收入最高50%住戶的2.2%至4.2%多。
受訪學者對這樣的情況表示有些擔憂。
新加坡管理學院全球教育高級講師陳啓文博士說,去年在所有收入群體中,最低10%住戶的平均人均月入實際增幅最低,只有2.1%,顯示這個群體可能需要更大力度的扶持。
他說,根據統計局數據,平均人均月入實際增幅最高的是第41收入分位和更高收入者,而這或許是因爲隨著我國爲了提振勞動生産力,更爲著重資訊科技和自動化,以致中等收入者有較顯著的收入增長。“因此,這凸顯了促進社會流動性的重要,要讓員工可通過提升技能和知識,獲得更好的生活水平。”
新躍社科大學經濟系高級講師特斯拉博士(Walter Theseira)指出,收入最高者和低收入群體之間的收入差距其實相當大,因此低收入者必須持續有較高的收入增長,才能縮小這個差距。
他也指出,即便2012年至2017年間,低收入者的實際收入增幅較高,但也沒有高出很多,對于縮小收入差距很難有實質影響。
昨天公布的常年報告顯示,收入最低50%住戶,去年的平均人均月入實際增幅只介于2.1%至3.6%。這低于第51至90收入分位者去年的3.7%至4.5%增幅;最高10%收入群的增幅則有2.6%。
新加坡國立大學社會學系陳恩賜副教授則認爲,低收入者的收入增幅去年放緩,並不一定意味著下來會下滑。但他同時指出:“我覺得有必要提升這個群體的技能和生産力,才能避免這成爲一股趨勢。”
受雇居民住戶的人均工作月入中位數從前年的2584元增至去年的2699元;把通貨膨脹計算在內後,去年實際收入增幅爲3.9%,比前年的3.8%略高。
以住戶總收入來看,包括公積金在內的工作月入中位數從前年的8846元增至9023元,實際增長爲1.5%,比前年2.6%增幅低;這方面的數據也從2012年至2017年間累計上揚15.5%,平均每年增2.9%。
上述數據統計僅針對工作收入,而不把投資和租金等非工作所得納入考量。受雇居民住戶指的是以新加坡公民或永久居民爲一家之主,並有至少一人工作的住戶。這類型住戶占本地所有住戶的近九成,其余主要是由退休者組成的家庭。
最高10%的收入增幅從2015年的7.2%,在前年銳減至0.2%後,去年回升至2.6%。前年驟降的原因是這群高收入國人中,約兩成在金融與保險業工作,該領域受當時經濟不景影響,薪金增長大幅減少。
統計局昨天受詢時說,這個群體的收入增幅回升主要是因住戶裏有工作的平均人數增加;也有相當多的住戶有至少一人從事專業人士、經理、執行員與技師(PMET)工作。根據人力部之前發布的數據,PMET工資在去年有較強勁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