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將會追隨相對論的視角,首先來解讀愛因斯坦眼中的四維時空——其中時間與空間會有怎樣的特性。
然後,會介紹光速不變原理的形成過程——它是相對論的基礎假設,也是鍾慢尺縮效應的底層邏輯。
最後,還會從三個不同的角度層面,來論述理解——光速爲何不變。
主題目錄如下:
- 四維時空
- 光速不變原理
- 從不同角度看光速不變
四維時空
在狹義相對論中,宇宙模型是一個四維時空,即:三維空間加上一個一維時間。在此我們可看到,空間有三個自由度,而時間只有一個自由度。
而愛因斯坦思維的飛躍性就在于:他認爲在四維時空裏,宇宙的一切事物都以一個固定的速度在運動,即光速。因此,他把這個想法稱之爲——光速不變性,即反映光速不變的特性。
愛因斯坦曾今,一度想把相對論命名爲——“不變論”。
那麽,要理解四維時空的光速不變性,就要從時間與空間兩個角度分別來看,然後再合起來看兩者的關聯,最後才能感知光速不變性的意義。
- 首先看空間
在空間中有速度,並且任何一個方向上的速度,都可以分解成三個空間維度上的分速度。也就說,在空間裏,速度可以在三個維度之間分解與合成,不同的形式是等價的。
例如,在三維空間中,任意方向的速度,都可以分解成,XYZ軸方向的三個速度。而空間速度的意義,其實就是在三個軸上的運動快慢。
- 然後看時間
那麽,在時間維度中有速度嗎?
顯然是有的,這就是時間流逝的快慢,這對應了空間裏運動的快慢,即:流逝快慢對應運動快慢。
而不同之處就在于,空間速度有三個維度,時間速度只有一個維度。
- 接著看時空
既然時空是一個整體,且三維中的速度可以分解與合成,而時間維度也有一個速度,那麽在四維時空裏,空間速度與時間速度,可以互相分解與合成嗎?
愛因斯坦認爲,是可以的,並且在四維時空裏,合速度的上限,就是光速——這就是光速在四維時空裏的不變性。
這也就是說,當一個物體,在空間中(相對)靜止的時候,此時它的空間速度就是0,時間速度就是光速;那麽,如果物體的空間速度越來越快,它的時間速度就會越來越慢,但合速度始終保持是光速;最後,如果物體的空間速度抵達光速,它的時間速度就是0。
由此得出的,就是狹相的結論,即:相對速度越快(空間速度越快),時間越慢(時間速度越慢),如果相對速度抵達光速(空間速度抵達光速),那麽時間靜止(時間速度爲0),相反如果相對靜止(空間速度爲0),那麽時間速度就會是光速。
例如,光子就是空間速度爲光速,時間速度爲0,而相對靜止的物體,就是空間速度爲0,時間速度爲光速。
可見,這個模型建立的前提,就是光速是速度的極限。
- 理解時間速度
時間速度爲0,很好理解,就是時間不再變化,結合前文論述,也就是物質不再變化。
那麽,時間速度爲光速是什麽意思呢?
從具象的想象來看,就是鍾表指針旋轉的速度是光速,或有個物體的運動(如鍾擺、光子)計量了時間,而這個物體的運動速度是光速。
從物質變化角度來看,如果時間速度爲光速,其實就是物質變化爲光速,即:物質內部存在一個變化量爲光速(這裏光速代表的是一個數值),而這可以有兩種形式:
- 第一,變化量從0到光速。
- 第二,變化量從光速到0。
那麽對應到現實,我們看到物質(衰變)輻射出光子的過程,就會在物質內部存在「空間速度從0到光速」且「時間速度從光速到0」的變化。
因爲,物質內部減少的質量轉變成了光子,于是質量的空間速度——就從0跳變成了光子(空間速度)的光速,而空間速度與時間速度是對應的(即合速度是光速),所以質量的時間速度——必然就是從光速跳變成了光子(時間速度)的0。
由此可見,質量轉變成光子的過程——就可以理解爲相對靜止的時間速度,即:時間速度爲光速,也就是物質存在光速變化量。而時間速度,其實也是一種運動,這就像空間速度是一種運動一樣。
最後,我們發現物質變化,其實就是「質量到光子」即「質量到能量」的轉化。而光子沒有質量,只有能量,且時間靜止,這說明了——質量擁有時間,能量沒有時間,質量到能量的轉化,即是時間的方向。
光速不變原理
事實上,鍾慢和尺縮效應——是狹義相對論的直接推論和預言,而狹義相對論的基本出發點之一,就是光速不變原理——也就是說,狹義相對論直接使用了這個結論。
光速不變原理——是指無論在何種慣性系中觀察,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都是同一個常數,不隨光源和觀察者所在參考系的相對運動而改變。
這很有意思,通俗的來說,就是無論你以什麽樣的速度,追著光運動,相對于你來說,光速始終都是同一個常數。這是不符合宏觀速度矢量疊加原理的,也就是說,如果你以99.999999%的光速追趕光,在你看來,光依然以光速遠離你——這個光速依然是同一個常數。
那麽,如果你抵達了光速,光會相對于你靜止嗎?光會像波又像粒子一樣,懸停在你的面前嗎?
很可惜,狹義相對論認爲,有質量物體,是永遠無法抵達光速的。
曆史上,光速是一個常數,是由麥克斯韋方程組得到波動方程,然後求解出的結果。但這個光速是相對于一個靜止的參考系的,即假想中的以太。
以太——是人們曾經認爲的,在宇宙空間中充滿的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物質,即空間介質。
接著,邁克爾孫-莫雷實驗證實——以太這種物質不存在,因爲測量不到地球相對于以太參考系的運動速度。
但洛倫茲,相信以太還是存在的,他提出了長度收縮假說和洛倫茲變換,即引入了洛倫茲因子(又稱相對論因子),來說明以太可以運動,即長度可以收縮,從而抵消了光速在不同參考系觀察下的速度差,以符合邁克爾孫-莫雷實驗的結果——光速不變,但又讓以太存可以在。並且洛倫茲認爲洛倫茲因子,並沒有物理意義,只是純數學的處理。
再接下來,愛因斯坦根據洛倫茲變換,提出了狹義相對論。並且,他認爲以太不存在,且光速不變,那麽只有假定光速相對于任何慣性系都不變,同時洛倫茲因子本來代表的——以太的收縮,就被轉移到運動的物體上。
由此可見,鍾慢與尺縮,最初是來源于數學公式推導的結果,而不是對現實世界的物理思考。
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出,洛倫茲變換,並不能證明光速不變,反而洛倫茲變換是假定光速不變,才被推導出來的,接著鍾慢和尺縮又被洛倫茲變換推導出來。
所以,能夠證明洛倫茲變換、鍾慢和尺縮的就是——光速不變原理。
然而,光速不變原理——只是一個基本假設,即公理,只能由實驗保證,而實驗至今也一直守護著它。
從不同角度看光速不變
第一,光在不同介質裏的速度不同。
這可以從波粒二象性,兩個角度來解讀:
- 從粒子角度來說,是介質吸收了光子,發射出了新的光子,光子速度不變,且光子量子態全同前後沒有區別,但發射和吸收有延遲。
- 從波角度來說,是介質裏的粒子被擾動産生電磁波,于是産生了光波的疊加,造成光波的相速度變慢(相速度無法傳遞信息),但波前速度依然不變。
第二,信息傳遞不能超光速。
- 如果與光速物體同向運動,光速物體的信息無法超越光速,傳遞到非光速物體,因此非光速物體無法計算,光速物體相對于自己的速度——“只得”假定其依然是光速。
- 如果與光速物體相向運動,光速物體的信息無法超光速,傳遞到非光速物體,因此非光速物體計算光速物體,相對于自己的速度,最多是光速。
第三,量子場論認爲,宇宙中充滿了場與能量,並且光子就是電磁場的量化激發。
所以,光子光速的傳播其實是在場中發生的,因此光速是相對于場,而不是光源的——這就解釋了光速相對于光源運動的不變性,而“場”就可以看成是光的“介質”。
主題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