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27日,新加坡成立了首個大腦研究資料庫“腦庫新加坡”!
腦庫希望在四年內找到1000位捐贈者,以研究更有效的根治腦神經相關疾病的方式,如阿茲海默症、帕金森病症等。
(圖源:網絡)
就在2020年9月10日,“腦庫新加坡”就迎來了兩個腦袋!這是一樁即喜即泣的消息。
(圖源:腦庫新加坡臉書)
就是要找亞洲大腦
新加坡過去研究的大腦多來自英國、美國。但是,在臨床上,亞洲人和白人的症狀有些時候不一樣,但因爲捐大腦在亞洲並不普及,所以對亞洲人的症狀和原因能研究的較少。“腦庫新加坡”就是希望能解決這樣的問題。有人捐腦袋,可是一喜!
但是,一泣是,有人去世,才會有腦袋的捐贈。我們不得不說,勇敢捐腦袋的人真值得我們的掌聲和贊歎。目前有71個人登記願意捐贈腦袋,而今年有兩位死亡;第一位是70歲的婦女。根據報道,這名婦女身前就熱心捐血,她也簽下器官捐贈的意願。
雖然她的皮膚與眼角膜並沒有成功被捐贈,但是大腦完全符合“腦庫新加坡”的需求,所以完成了這項捐贈。這位婦女的大腦是在新加坡中央醫院的“技巧操作實驗室”(Procedural Skills Lab)被摘取,隔天就將大體歸回給家屬,舉辦火化儀式。
(圖源:腦庫新加坡)
小科普
- 21歲以上即有資格捐贈大腦,捐贈者沒有年齡限制。
- 患有傳染疾病的人無法捐贈,如B型肝炎、艾滋病;車禍死亡也無法捐贈,因爲需要解剖。
- 一顆腦袋約1.2公斤,捐贈時,解剖師需從腦後勺剖開取出大腦。
- 取大腦需要約1小時的時間,而這一定要在一個人死亡後的24至48小時內完成,以更好保存腦細胞組織。
把大腦切成數百塊?
聽到摘大腦,大家一定跟我們一樣,嘴巴大張、下巴差點沒脫臼。
但是“腦庫新加坡”認爲,每個大腦得來不易,他們非常尊重摘取捐贈者的腦袋。
將腦袋取出來後,會再把頭蓋彌合後,縫起來,讓家屬接續辦理喪事,讓親友瞻仰、追思,一點也不恐怖。
(圖源:網絡)
接著,這顆腦袋將被劃分爲兩半。其中一半是用石蠟(paraffin wax)浸泡以作保存;另一半將分成數個2公分*2公分的小塊狀,然後以零下80°C做急速冷凍。只要存放在及低溫的環境,腦組織和腦脊髓液都可以保留至少10到20年之久。
小科普
- 腦袋捐贈主要是取出腦脊髓液、腦細胞,專給研究使用
- 多數取神經疾病病患的大腦,但是,一般人的大腦也是需要的,主要可以當做對照組使用。
- 腦神經相關疾病有:失憶症、阿茲海默症、帕金森疾病、腦中風、憂郁症、燥郁症、人格分裂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