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相信是東南亞首個大腦和脊髓細胞組織捐贈者計劃。腦庫每年會追蹤患有腦神經相關疾病捐贈者的病情,身體健康的捐贈者則每兩年記錄他們的健康狀況。
本地成立首個大腦研究資料庫“腦庫新加坡”,收集過世捐贈者的大腦和脊髓組織,希望四年內能找到1000名捐贈者,協助研究治愈阿爾茨海默症、帕金森症等疾病。
南洋理工大學李光前醫學院、國立健保集團、國立腦神經醫學院合作成立本地首個大腦研究資料庫。無論是健康或患有神經退化症狀和腦神經失調者,都可承諾在過世後捐出腦細胞組織,儲存在腦庫新加坡(Brain Bank Singapore),供符合倫理的研究用途,協助研究更有效的治療方式和根治腦神經相關疾病。
這相信是東南亞首個大腦和脊髓細胞組織捐贈者計劃。腦庫每年會追蹤患有腦神經相關疾病捐贈者的病情,身體健康的捐贈者則每兩年記錄他們的健康狀況。
國立腦神經醫學院神經內科顧問醫生黃愫琳是腦庫新加坡副主席。她指出,根據一項訪問了400名帕金森病患的調查,50%病患表示願意捐贈大腦,不願捐贈者的最大阻礙來自家人。
她說:“深受腦神經相關疾病所苦的病人,大部分都了解這項計劃的重要,但不了解情況的家人可能不願意遵從捐贈者的意願……現在我們將著重在教育公衆。”
本地過去研究的大腦多來自英美。黃愫琳補充,亞洲人和白人有時候會出現不同的臨床症狀,但研究員至今不清楚亞洲人症狀不同的原因,腦庫新加坡希望解決這個問題。
南大目前展開一項調查,了解學生對捐贈大腦的看法,之後會擴大進行公共調查。
腦庫新加坡主席理查德·雷諾茲教授指出,設在李光前醫學院的腦庫新加坡耗資約50萬元建立,他預計三年的營運成本約100萬元。
腦庫新加坡開始招募捐贈者
雷諾茲之前主理英國倫敦帝國學院的腦庫,擁有20年經驗。他指出,目前已知遺傳基因對腦神經退化和失調的病發和病情起著非常重要的影響。他說:“對新加坡的神經科學家來說,能接觸不同基因和種族背景的病患至關重要。”
雷諾茲提到,與其他器官捐贈或供教育用途的“無語良師”計劃不同,腦庫新加坡收集的腦細胞組織將專門用于研究,受人體生物醫藥研究法(Human Biomedical Research Act)和人體細胞組織框架(Human Tissue Framework)監管。
在獲得新保集團和南大機構審查委員會批准後,腦庫新加坡已開始招募捐贈者,現已有三名捐贈者參與。
13年前從菲律賓到本地工作的洛夫利·費南德斯(41歲,資信科技人員)是其中一名捐贈者。她在2009年被診斷患上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對左邊身體的感知不靈敏,曾經在行走時連左腳的鞋子脫落了也沒有感覺。
她對身後事看得十分豁達,她說:“人離世後,身體也沒了用處,倒不如捐出來給醫學研究,幫助其他病患。”
有意捐贈大腦的公衆可上網www.brainbanksingapore.org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