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貓哥
來源| 大貓財經
最近,日本一個大公司在中國的投資有點變化。
這個公司是村田制造所,他們的全資子公司——埼玉村田制作所打算在12月關閉其生産子公司——升龍科技,連《公司提前解散說明書》都發出來了。
升龍科技位于深圳龍崗,園區內有3幢廠房,2幢宿舍樓,工廠解散也意味著約1500余名員工沒了工作。
說起這個村田制造所,一般人可能不知道,因爲他們的産品不像日常消費品一樣跟大家接觸頻密,但公司實力很強。他們二戰時候就成立了,當家産品是陶瓷電容器,世界第一,其他的産品,像陶瓷濾波器,高頻零件,感應器等等也是排名前列。
這些産品是幹啥的呢?
主要用在電腦、手機、汽車電子等等地方,這些年消費電子大發展,公司一點也不缺錢。2019年,村田的銷售額爲996億人民幣,利潤有131億。在2020福布斯全球企業2000強排名中位列第498位。
這次要關閉的升龍科技也有15年的曆史了,效益一直不錯,不過今年因爲疫情影響很大,企業訂單大幅減少,日本人一看,算了,直接關廠了。
當然,全怪疫情也不對,其實日本人的搬家戰略已經執行一段時間了。
去年12月,村田就關閉了汕頭的華建電子和華钜科技,他們要撤出中國了嗎?
也不是,兩個月後,村田在無錫等地的4家工廠就又開始生産了,還是出于成本的考慮。這次關閉升龍科技,村田制造所也評估過,對公司整體並沒有特別大的影響,成本肯定更低了。
說起來,這不是第一家逃離深圳的日企。
2019年,愛普生精工深圳公司裁員關廠,一時間,“又一國際巨頭將撤離深圳”、“裁員1700人”,“日本企業搬去泰國”等說法刷了屏:
因爲在這之前,三星、奧林巴斯的深圳工廠剛關門不久,趕到一波了,自然炒得沸沸揚揚。
愛普生1985年就在深圳開廠了,第一家工廠叫愛普生技術,生産打印機、投影儀,第二個廠就是愛普生精工,主做機械表和智能手表。
但是智能手表這個市場變化巨大,2018年,蘋果、三星、Fitbit、佳明囊括了全球智能手表82%市場份額,低端市場更是被中國企業橫掃一空。前後夾擊,愛普生精工的日子就很難過了。
所以他們選擇關門也算是意料之中。但像升龍科技這種有競爭力的工廠爲啥也不幹了呢?
不用說大家也都知道,房租肯定是要背鍋的。
的確,過去這十來年時間,深圳寶安區廠房租金增長5倍左右,龍崗區則上漲7倍左右,大多在24元一平方。
貴也就算了,很多房東爲了方便漲價,都不簽長合同,期限越來越短,續一次租金漲一次價。
在蛋殼租房被轟出來,大不了拉上行李再找個地方,但是建工廠、搞搬遷那成本可不是一般的大,不簽個長期合同,怎麽做大額的投入呢?
價格高租期短,掙的錢不一定夠工廠搬家的,制造業公司就都受不了了。
根據天眼查的數據,從2015年開始,深圳制造業年度注冊企業數量逐年下降:
也就是說,2020年的制造業注冊數量只剩2015年的三分之一了。
這些工廠離開深圳也沒消失,一部分仍然在廣東、湖北、江蘇等地方生産。
也有不少日企直接離開了中國,最近這幾年,越南、泰國、印度都搞出了很多各種優惠政策吸引外企去投資建廠,日企是他們的大目標。
其中,越南是爭奪日企最多的國家。
2019年日本對越南的投資資金近80億美元,這個數字看著不大,但占了越南外資總額的31%,總的來看,日本在越南的投資項目數量達到了4190個,注冊資本達579億美元,一舉成爲越南最大投資來源國。
到了今年,日本政府親自動員海外的日企們“去中國化”,政府出錢資助日企將生産線撤回日本或東南亞地區。
據說第一期有140家日企參與,第二期增加到了1670家。
數量看著不少,所以開始的時候行業和輿論都有點慌,但評估完了覺得暫時還是動不了中國制造的根基,因爲中國還是有很多優勢的,最硬核的有兩點:
● 1、是産業集聚最高,産業鏈配套齊全,中國是國際上公認唯一的全産業鏈國家。
● 2、中國是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
大盤子看是這樣的,但是不斷的外遷對深圳是個不小的挑戰。
爲啥這麽說呢?
深圳的外遷潮已經持續了10年。
初期是有引導的,爲的是把低端産能搬出去,但到了後來,一大批優質公司也紛紛搬家:
● 2014年中興通訊將生産基地遷往河源;
● 2015年比亞迪在汕尾投資建設新能源汽車産業基地;
● 2016年華爲終端轉移落戶至東莞松山湖;
● 大疆科技早在2013年就在東莞買地;
● 富士康更是早早地將生産線移到了鄭州和貴州;
● 歐菲光、兆馳股份、興飛科技、海派通訊等企業將生産線搬遷至江西南昌,在南昌建立了規模龐大的産業園區……
這些公司爲什麽搬遷呢?
根本原因還是利潤增速趕不上成本增速,工資在漲、房租在漲,再加上其他地方的優惠政策吸引,企業一算賬就決定搬走。
一個核心公司搬走了,連帶著一堆産業鏈公司也得搬家,深圳制造業的比例就越來越低,南山區的一些工業園已變身爲文化創意園。
很多人說,這也沒問題啊,不是還有金融,還有越來越多的互聯網公司過來嗎?
的確,這已經成了深圳現在主要的對外名片了,但這也不是沒有問題。
爲啥這麽說呢?
大家都知道,我們有一二三産業的說法,也就指農業、工業和服務爲代表的第三産業。
第三産業是被鼓勵大力發展的,深圳2009年第三産業首次超過工業,現在兩者更不在一個檔次了,但是工業占比太低問題也很多,典型的就是“産業空心化”,沒有制造業的根基,很多第三産業成了無水之源。
深圳第二産業占比39%,比公認的35%警戒線沒高出多少。
工業這麽重要嗎?
還真是,1999年香港的GDP大概是新加坡的2倍,但到了2010年就被新加坡反超了。原因很多,兩地都有貿易、金融、地産這些大産業,但新加坡的工業比重比香港高很多,它有半導體生産中心,也有全球第三大煉油中心,包括偉創力這種高端制造大咖的制造廠也在新加坡,底部比較紮實,增長更穩健。
深圳當然知道這個問題的嚴重,所以這幾年也不斷提及“産業空心化”這個問題。解決的辦法也是有的,比如增加高端制造業的占比,但這事說著簡單,執行起來需要時間,需要投入。
而現在深圳的問題是——房價不是一般的高,炒房的人不是一般的多。
一千多套13萬一平米的房子吸引了九千多人預約,還有不少“代持”的,買到就賺500萬,你說還有啥心思吭吭哧哧搞研究呢?
現在的確有大公司不斷過來,但他們的第一訴求是什麽呢?
買房。
就拿今年來說吧。
2020年10月,小米耗資5.31億元摘得深圳後海總部一塊地,並准備建立小米集團國際總部。
幾個月前,字節跳動今年5月也在深圳後海區拿了塊地,花了10.82億。
小米預計將會繼續在深圳投資超過70億元。能帶來什麽不知道,但可預計的,周圍的房價會跟著往上走吧。
以前討論一個公司的業務邊界,有一個論斷說,沒有哪一個大公司不是金融公司。而現在也可以說,沒有哪一個大公司不是房地産公司。
真要是都這樣了,那還是挺悲哀的一個事,尤其對于深圳這樣一個有創新精神的城市來說更是如此。
控制房價,對深圳來說是接下來的一個大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