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新加坡12月13日電(記者蔡蜀亞)“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在處理中國與世界的關系方面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和解決方案,必將會對世界發展産生積極影響。”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顧清揚日前接受記者書面采訪時這樣表示。
他說,中國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中國根據自身比較優勢的變化主動作出的戰略轉變,同時也及時回應了外部環境的新變化。
這是11月19日拍攝的在廣西欽州保稅港區碼頭存放的集裝箱(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張愛林攝)
顧清揚說,中國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比較優勢已發生根本性變化。國內居民收入和購買力大幅提升,形成了快速成長的中等收入群體,同時也建成了較完整的生産體系和企業發展生態系統。爲順應比較優勢的改變,未來有必要對過去以出口爲導向的模式進行調整,注重投資與消費的平衡。
他認爲,新發展格局對中國國內建立相對完整的産業鏈和供應鏈,滿足國內日益增多的消費需求和推動消費升級都會起到積極作用。“將注意力從滿足外部需求轉向內部循環流轉和産業關聯暢通,會倒逼國內創新體制的建立並最終實現高質量發展。從經濟增長的效果來看,國內循環體系的建立,可以將生産、流通和消費循環鏈條中更多的價值增值部分留在國內,這相比出口導向型經濟模式,更能放大乘數效應。”
顧清揚表示,新發展格局也將對世界産生重要影響。面對外部長期嚴峻挑戰,中國如何保持經濟穩定並積極參與全球化,這對世界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雙循環有利于中國通過可以掌控的國內循環來保持穩定和應對國際環境的不確定性。開放和全球化仍然是中國的最優選擇。通過繼續參與全球産業鏈分工,可以使內外循環相互促進、互爲補充,形成多維立體的産業鏈和供應鏈。
他強調:“雙循環體系本質上是更高水平的開放和更高質量的國內發展,絕不是閉關鎖國。中國穩定了,才有利于世界穩定,中國保持對外開放將惠及全球發展。”
顧清揚表示,無論是國內循環還是國際循環,中國內需提升是關鍵。內需既是國內企業的利潤來源和國內循環的主要拉力,也會促進國際循環。當前以及未來一段時期,美國等發達國家對終端産品的消費拉動作用在減弱,在這樣的情況下,拉動中國國內需求對世界經濟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中國通過參與世界循環體系,把中國國內市場和産業鏈、供應鏈開放給全球,這將帶動世界經濟增長,對後疫情時期世界經濟恢複將起到支撐和拉動作用。”他說。
顧清揚認爲,中國一方面可以繼續參與現有的國際經濟循環體系,另一方面可以通過“一帶一路”建設和區域經濟合作開辟新的國際循環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