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2019年已經悄然過去,但這一年,對于很多商業連鎖企業來說,可謂是冰火兩重天。比如永輝超市、家家悅、蘇甯等仍在忙著開店擴張,合肥百貨、王府井、中百集團等老牌零售企業陷入了成長困境,而湖南步步高、大連大商股份等卻在忙著關店。
作爲東北乃至全國最大的百貨零售企業之一的大商股份,在市場競爭加劇以及電商沖擊下,收入連年下滑,盡管公司通過成本和費用控制等,實現了業績的穩健增長,但這依然掩蓋不了公司經營上的困境。
一、門店遍布遼甯的大商股份,業績似乎沒那麽亮眼
早在1993年就上市的大商股份,原名大連商場,是東北地區最大的百貨零售企業之一,公司通過收購運作,先後開拓了遼甯、黑龍江、山東青島、河南鄭州等零售市場。大商股份經營業態包括百貨、超市、電器等,截止到2018年底,公司共有144家門店。
看到這裏,可能很多人納悶,這麽大的百貨企業,怎麽沒聽說過,那是因爲公司采取的是多商號運作模式,不像銀座、王府井、天虹商場等主打一個品牌。大商股份旗下品牌有麥凱樂、千盛百貨、新瑪特,威海百貨大樓、大連大商超市、大連商場、哈爾濱新一百、天狗網等,每一個都是響當當的招牌。
2018年,大商股份共實現營收239億元,其中56%來自百貨行業,19%來自超市行業,9%來自家電商業。可見,公司就靠百貨和超市盈利。
那麽,手握這麽多知名連鎖品牌的大商股份掙錢能力如何呢?2013-2019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收分別爲338億、322億、308億、281億、267億、239億和167億,實現淨利潤分別爲11.8億、12.3億、6.6億、7億、8.8億、9.9億和8.4億。可見,盡管近幾年利潤有所增長,但收入大幅下滑,掙得還沒有2014年以前多,有些尴尬。
二、大商股份利潤波動大,主要受三個因素影響
通過上面數據,我們發現一個有意思的事情,就是大商股份的收入在大幅下滑,但是淨利潤2015年以來卻是持續增長的,那究竟是什麽影響的?
第一、資産減值損失。2015年大商股份資産減值損失高達3.8億,主要是商譽減值和存貨跌價等導致的,這也導致了公司2015年利潤大幅下滑。此後,這一數額連年下降,到2018年資産減值只有0.7億元,這一項目的持續減少,是公司業績提升的因素之一。
第二、營業成本控制得當。2013年以來,受制于天貓、京東、拼多多等電商的火熱,實體零售感受到了濃濃寒意,這是大商股份收入下滑的重要原因。但是,公司的毛利率卻在2015年以來得到了較大提升,這主要是公司積極轉變經營理念,整和上下遊資源有效控制了營業成本,而這也是公司利潤提升的保證。
第三、費用降低明顯。2015年以來,大商股份期間費用從49.3億元下降到了42.9億元,下滑明顯,這也是公司利潤能增長的關鍵。而費用的下滑在于公司忙著關店裁員,2017年大商股份有160余門店,到2018年成了140多家,員工人數更是從2016年的超過2萬人,減少到了2018年的不到1.6萬人。
其實,說白了,爲了應對電商沖擊下的收入下滑,大商股份通過營業成本控制以及關店等一切方式,來促進業績增長。
但是,即便這樣,大商股份的運營能力仍在持續走弱。公司的應收賬款周轉天數以及存貨周轉天數都在大幅攀升,這表明公司回款時間越來慢、商品越來越難賣,公司面對的壓力也越來越大。
另外,我們還發現,2015年以來公司的淨利潤在增長穩健,但股價卻一直低迷,這看似不合理的事情其實才是最合理的。我們看公司不能只看利潤,更要看公司的現金流,這才是公司穩健經營的動力。而大商股份經營活動的現金流淨額從2011年的27.2億元,大幅下滑到了2018年的1.6億元,現金流變差。
曾在2013年,大商股份的大股東大商集團向上市公司注入了部分優質資産,並稱會有更多的優質資産整合進大商股份,但如今大商集團營收已經超過3000億,而大商股份收入卻依然止步在200多億,事情有些尴尬。
三、總結
電商的崛起,確實對實體零售企業造成了一定沖擊,但很多老牌百貨企業卻積極的擴大銷售推廣等費用,來促進收入提升。盡管大商股份通過關店減員等措施,保證了業績的增長,但這些措施總有到限度的時候,到時候公司又該如何應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