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頂,自有一股浪漫的氣息。當城市的風景線浮現在這片視野裏,人在高處,處處是景。
從牛車水珍珠坊的停車場頂樓望去,聳立的高樓環繞而立。
體驗別樣的在地旅遊,就應該把目光轉向屋頂。在歐洲就時常聽說,屋頂是都市閑蕩者的熱門聚集地。巴黎人尤其喜愛在屋頂吹風、作畫,還有專門的屋頂電影放映會,香奈兒的2020春夏季時裝秀就選擇以巴黎屋頂爲背景,畫面明媚而現代。紐約人同樣如此,在冠病疫情下,紐約的屋頂也變成了人們野餐、日光浴的勝地。
屋頂的魅力在哪裏?看過王家衛的《2046》會記得那個讓王菲留戀自語的屋頂一隅;又或是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縱橫相交的屋脊成了觀看街道的“好望角”。在那些電影裏,屋頂是最接近美好的所在。
新加坡的高樓不少,但屋頂文化似乎沒有冒出頭角的意思,我想大概是受到熱帶雨的影響。現在是12月雨季,出門“問頂”之前最好查看一下天氣預報。
相遇天台花園
杜生莊組屋區由三座47層樓高的組屋組成,高處涼風飒爽。
尋找一處屋頂風光,可以從身邊的鄰裏組屋開始。近年來的新組屋爲屋頂設計了天台花園,這是最接近大衆生活空間的綠化設計,爲新加坡花園城市的形象添色不少。
女皇鎮杜生區的杜生莊(SkyVille@Dawson)擁有十分寬廣的天台花園。組屋區由三座47層樓高的組屋組成,居民從一樓可以無障礙地通往天台花園,樓頂也設有桌椅供人們閑坐。
中午,眼看天色尚好,我乘搭電梯來到47樓,迎面而來的首先是高處的疾風,涼爽有余。樓頂是一個菱形設計,電梯在中心,外圍是觀景的走道,讓三座組屋左右相連。
這裏有登高望遠的廣角視野:向北,是登布西山(Dempsey Hill)一帶的綠樹叢林,甚至可以望見武吉知馬山的蹤影;向南,是史達拉摩道(Strathmore Ave)一帶林立的樓房,以及更遠方的南岸港灣。
女皇鎮的土地經曆過英殖民時期的開發,在上世紀50年代是我國首個組屋區。近70年過去,從杜生莊的樓頂俯視這片土地,別有一番風情。我更喜歡北面的風景,看見建築和綠樹變得“矮小”讓人心安,看見那些“奄奄一息”的老建築,心裏也不免自語:唔,沒想到能撐到今天。
在屋頂閑坐聊天挺不錯。樓頂安置了不少類似食閣裏的桌椅,方圓整齊,但更多的是走道邊一尊尊方形的石凳,方便舒適。設計師也爲屋頂設計了成排的標志性石柱過梁,介于現代和仿古之間,增添了花園的典雅氛圍。
女皇鎮的杜生莊擁有十分寬廣的天台花園,居民從一樓可以無障礙地通往天台花園,樓頂也設有桌椅供人們閑坐。
不過除了廣闊景觀,天台花園裏也藏有許多小景。設計師顯然在建築和綠化的搭配上下了一番功夫,每每駐足,都能發現一處有趣的觀賞角度。若是攝影愛好者,不妨來此尋找一下拍攝的趣味。
像杜生莊這樣擁有天台花園的組屋區不少,例如杜佛彎(Dover Crescent)、荷蘭通道(Holland Drive)的組屋區等,還有鼎鼎有名的丹戎巴葛達士嶺組屋(Pinnacle@Duxton)。
達士嶺組屋的50樓屋頂尤其具有現代感,那幾塊石頭堆疊的裝置藝術幾乎成爲了網紅拍照的打卡景點,想要拜訪還須繳付門票。不過疫情期間,達士嶺組屋爲了避免公衆聚集,已經將天台花園關閉,暫時與訪客無緣。
老屋頂的新魅力
牛車水珍珠坊的停車場頂樓像是巨大的天台,粗野主義的建築風格令人印象深刻。
達士敦山(Duxton Hill)一帶的店屋很有本土特色,這片店屋的屋頂勾勒出了人們對南洋時期風景線的想象。我從咖啡館Potato Head Folk四樓的屋頂往下看去,馬上就能體會到這股濃郁的地方文化氣息。
咖啡館坐落在恭錫街,這棟建築本身也是曆史的遺物,興建于1939年。建築上寫著“東亞”,但那個傳承了將近80年曆史的東亞餐室早在2013年搬遷到旁邊的店屋。
有一種屋頂文化,叫作屋頂酒吧,這在紐約幾乎是隨處可見。新加坡也有不少屋頂酒吧,Potato Head Folk的獨特之處在于,它是一家以壁畫吸引顧客的咖啡館兼酒吧。只要天氣允許,在晚餐時間來到這裏的屋頂,不僅能與晚霞共進晚餐,也能望見遠處摩天大廈形成的天際線,與這片店屋的屋頂形成強烈對比。
從咖啡館Potato Head Folk的屋頂望去,可以看見達士敦山具代表性的店屋屋頂和城市風景線的對照。
政府試圖保留了這些建築的外貌,但許多店鋪如今都隨著時代改變了,從店屋變成了餐館、酒吧、咖啡館等。新舊的交替爲新生文化提供了空間,如今的恭錫街反而變得新潮起來,不少人喜歡站在建築的“東亞”字樣面前拍照打卡。
同樣是老建築,牛車水珍珠坊的停車場頂樓也備受年輕一代的青睐。這棟建築分爲商業樓和住宅樓,分別建于1970年和1973年,在當年這類商住兩用的建築並不多見。來到這片寬敞的屋頂停車場,更像是巨大的天台。
我來的時候剛下過雨,滿地的水窪反照出31層樓高的住宅樓,視覺上的虛實重疊拍攝起來值得玩味。由于停車場並不太高,望向濱海灣的方向,聳立的高樓就這樣密密麻麻地擺在眼前,若能遇到傍晚的晚霞這個場面會十分上鏡。
有人將珍珠坊和黃金坊的建築風格歸類爲粗野主義(Brutalism),法國人在70年代興起這股突出混凝土建材的設計風格,將建築的棱角、結構暴露在外。這種粗生感也被一些建築師認爲是一種建築的“誠實”,這讓一些人産生了對烏托邦生活的聯想。
本地也有人專門做粗野主義建築的導覽,包括111索美塞(TripleOne Somerset)及國家法院(State Courts)。
商圈裏的屋頂尋幽
“設計·烏節”在烏節路商圈爲遊人提供了別致的屋頂一隅。(檔案照)
城市和屋頂之間有一種張弛關系:城市是密集、忙碌的,但在屋頂上,生活變得寬敞而松弛。在烏節路的忙碌商圈裏,就有這樣一個悠閑的屋頂,這是WOHA設計的“設計·烏節”(Design Orchard),樓高兩層半,天台上除了可以安坐的階梯,也爲遊人支起了一頂頂大陽傘。
建築的設計簡單而貼近自然,雖然只有兩層半的高度,但走上天台,烏節路的車水馬龍盡在眼前川行。商圈裏有如此別致的屋頂一隅,觀感怡人。
近年來,其實各大商城都在試圖打造綠色屋頂,讓商圈有一處讓人歇腳的好去處。在烏節中央城(Orchard Central)11樓的藝術天台花園,可以看到日本當代藝術家草間彌生的波點女孩、狗狗和郁金香,這件名爲《讓我們去郁金香盛開的樂土》的作品早在2009年就已經落戶于此。
百利宮(Paragon)在六樓也設有小徑幽幽的天台庭院,十分隱蔽。
濱海廣場屋頂的緊急疏散通道,俯視看來確實像個迷宮。
不過,當人說起濱海廣場(Marina Square)的屋頂有一處機關算盡的大迷宮,這倒是引起了我不少興趣。後來才知道,原來這是商場的緊急疏散通道,但由于是露天設計,所以從上俯視下來,確實像一道道迷宮。
要找到這個地方,首先要來到濱海廣場的二樓,在一個人流彙集的路口會發現旅行箱品牌Samsonite(#02-81)的店鋪,迷宮的入口就在這家店旁邊的出口處。沒有一點冒險精神,我或許還沒找到入口就放棄了。
“迷宮”有多個入口,但每條通道都會直接把人送往一樓的出口。好不容易找到一台貨運電梯升到樓頂,俯瞰這座以濱海灣金沙(Marina Bay Sands)和蔚藍天空爲背景的天台迷宮,感覺有些怪異、奇特。
濱海灣金沙樓頂的空中花園,在夜間可以看見濱海灣的萬家燈火。
除了這些商城,遊客最熟悉不過的屋頂美景應該就在濱海灣金沙酒店的“無邊界遊泳池”(infinity pool)。不過,泳池只開放給酒店住戶,樓頂的空中花園卻是可以買票進場的。從56樓的高度,可以一覽整個濱海灣的美景,以及新加坡摩天觀景輪、濱海灣花園等。在夜間,隨著濱海灣的萬家燈火亮起,一整座城市就像是在表演燈光秀。
每一個屋頂都在裝飾著現代都市的風景線,我們習慣性地以爲這些建築會屹立不倒,但其實許多屋頂美景已經消逝在曆史中。兩年前,被譽爲“彩虹組屋”的梧槽坊(Rochor Centre)就因爲配合南北交通廊道建造工程而被拆除。那裏四樓的天台也曾經是年輕人逗留、拍照的好去處,獨特的建築風格始終讓人留戀。
走上屋頂,或許不僅是爲了尋找當下的美景,也是爲將來留下自己對這座城市的印象。
文 / 圖:卞和
一只愛生活、文藝範的小魚尾獅
帶你了解新加坡原汁原味的風土人情
領略小島深處那些鮮爲人知的文化魅力~
新加坡《聯合早報》旗下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