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六甲海峽,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共有,但是唯獨富了新加坡一國。但是1965年,新加坡卻是以馬來西亞國會126票比0票的投票結果,被踢出群,被迫獨立的,這是爲何?
1824年,新加坡正式成爲了英國的殖民地,隸屬于英屬印度殖民地政府管轄,後來鑒于新加坡扼守馬六甲海峽的重要性,1867年新加坡升格爲海峽殖民地,受英國直接管轄。
英國政府爲了發展新加坡經濟,從海外招收了大量勞工,其中從中國招募的勞工比重非常大,而且明清時期大量華人南下在馬六甲一帶繁衍生息,華人的比例大爲以後新加坡的獨立奠定了基礎。
二戰結束後,英國的海外殖民地紛紛獨立,1957年8月31日,馬來亞聯合邦(英國在馬來半島的殖民地)首先宣告成立。
但是鑒于新加坡的重要地位,英國政府一直拖延,不願放棄。1959年新加坡獲得自治,李光耀出任新加坡自治邦首任總理,但是英國政府仍然控制著新加坡的國防、外交等權力。
此時英國在東南亞的殖民地還有沙巴和沙撈需要解決,1961年馬來亞首相東姑阿都拉曼提出一個想法,想把馬來亞、新加坡、沙巴和沙撈越聯合起來組成馬來西亞的建國方案。經過談判四方都同意了,新加坡經過全民投票,同意加入,最終1963年9月16日馬來西亞聯邦成立。
但是不到兩年的時間,新加坡就被以零票反對的壓倒性優勢踢出聯邦,爲何會如此呢?下面從經濟和政治方面說一說。
1、經濟方面:
新加坡國小民少,自然國內市場狹小,而馬來西亞其他各州經濟相對落後,但是自然資源豐富,新加坡加入馬來西亞自然是希望獲得其更廣闊的消費市場以及自然資源,實現互補。但是事與願違,1964年新加坡向聯邦上繳的稅款從40%提高到了60%,但是即便是這樣,聯邦政府仍不願意向新加坡開放沙巴和沙撈越市場,也就是說,馬來西亞從一開始就不認同新加坡,從經濟上就開始打壓。
爲什麽要這麽打壓新加坡呢,合作互贏不更好?獨立前的馬來亞工業落後,主要是種植業經濟,而新加坡則憑借自己的地理優勢,和英屬時期打下來的基礎大力發展轉口貿易,馬來亞的大部分進出口貨物都是經由新加坡轉口的。這樣雙方應該說相互緊密才對,但是獨立後,馬來西亞的大宗貨物出口卻轉移到了馬來亞的港口,這下雙方形成了相互競爭的關系。
而且馬來西亞聯邦政府認爲新加坡工業發達,一旦向其開放市場,那麽馬來西亞將成爲新加坡的傾銷地,加大新加坡與其他各州的經濟差距,使其他各州的工業無法發展,于是一直拖延向新加坡開放市場。但是卻要對新加坡加稅,這誰也不能忍受,分家已是必然。
2、政治方面:
經濟方面的分歧是基礎,政治方面則是分家的直接原因。新加坡加入馬來西亞,導致馬來西亞的華人比例上升到了42%,除去印裔以及其他少數民族,華人與馬來人的人口比例已經相差不多了。那麽新加坡的華人領導是非常有可能通過合法的選舉手段,控制馬來西亞聯邦的,這自然讓作爲馬來人政黨——巫統(馬來民族統一機構)忌憚,爲了不失去權力,那麽將新加坡踢出局已經隨著1964年馬來西亞大選,進入了倒計時。
除此之外,當時的新加坡總理李光耀還提出了一個口號,那就是“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這讓馬來亞不能接受,因爲當時的馬來西亞對馬來人給予了很多優待,馬來人是一等公民,其他職能是二等。在馬來西亞聯邦看來,馬來西亞是“馬來人的馬來西亞”,一旦新加坡的領導人上台肯定會剝脫他們的特權,非常害怕。
1964年,新加坡人民行動黨參加了馬來西亞的大選,意圖聯合馬來西亞其他地區的非馬來族人,推翻“馬來人優先”政策,並且獲得了9個國會席位中的1席,引起馬來西亞中央政府的強烈反彈。在新加坡看來,新加坡作爲聯邦組成的四方之一,與其他各邦都是平等的,但是在巫統看來新加坡不過是一個地方小州,而作爲一個州卻想通過選舉掌控聯邦,這決不能容忍。
當然也還有一些其他因素,比如在當時的新加坡受國內影響共産主義流行,1964年在新加坡發生的馬華沖突都促進了新加坡的分離。
巫統爲了一勞永逸地解決新加坡問題,減少華人比例,馬來西亞總理東姑提出,就是把華裔將新加坡從聯邦中踢掉,從此稀釋聯邦裏的華人比例。
1965年8月,巫統利用其在國會中的優勢地位,通過了一項緊急憲法修正案。經過投票,最終以126票贊成,0票反對,將新加坡踢出了聯邦,至于爲什麽是0票反對,那是因爲新加坡的代表沒有到場。至此,新馬徹底分離。
獨立後的新加坡,我們都知道,經過奮鬥,經濟得到極大發展,人均收入處于世界前列,不知道馬來西亞有沒有爲此後悔呢。
不過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的糾纏還沒有結束,獨立後的新加坡與馬來西亞關于白礁島開始了30年的主權之爭,我們稍後再講述。